只有对调研项目有深刻的理解,我们才能写出优质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是有一定的针对性的,我们需要认真对待,以下是骄才站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村乡村旅游调研报告5篇,供大家参考。
村乡村旅游调研报告篇1
今年3至4月,常委会组成了以李桂珍为组长的调研组,采取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实地察看等形式,深入我市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开展乡村旅游发展情况专题调研,赴我区恭城县和浙江省桐庐县、安吉县学习考察有关乡村旅游发展的先进经验。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梧州市乡村旅游发展主要情况
近年来,梧州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工作,分别出台了相应的财税、土地、投融资政策,扶持和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农村产业多元化逐步形成,较好地促进了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
(一)乡村旅游初具规模
截止20xx年底,全市共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蒙山县)和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石表山景区);广西生态旅游示范景区1家(石表山景区);广西星级乡村旅游区9家;广西星级农家乐32家;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5家;广西森林人家2家。其中:有广西五星级乡村旅游区2家、四星级乡村旅游区4家,五星级农家乐1家,四星级农家乐10家。全市乡村旅游年营业额6750多万元,直接带动就业6815人,间接带动就业2536人,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显著。
(二)乡村旅游集聚区逐步形成
梧州市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结合扶贫攻坚战的开展,明确乡村旅游发展的定位,合理布局,加大投入,分类指导,促进乡村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科学引导乡村旅游向纵深发展。通过开展美丽乡村、生态乡村、宜居乡村、扶贫攻坚战等一系列活动,加大了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有效地促进了旅游产业与乡村相关产业的有机融合,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和条件,逐步形成了蒙山镇髙堆村、梨埠镇沙地村、糯垌镇古河村、天平镇新马村、倒水镇三贵村、龙圩镇念村等乡村旅游集聚区。
其中:蒙山镇高堆村有四星级农家乐2家,二星级农家乐1家,5公里范围内还有广西五星级农家乐1家,四星级农家乐3家,而且邻近永安王城国家4a级旅游景区;苍梧县梨埠镇沙地村形成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模式,带动经济发展,该村的仙迹桃花岛广西四星级乡村旅游区为我市乡村旅游区的示范点;岑溪市糯垌镇古河村依托良好的区位条件和农业资源优势,打造以农业休闲、乡村度假、养生康体、休闲娱乐等为主体功能的生态乡村旅游区;藤县天平镇新马村有明督师袁公袁崇焕故里纪念碑等,1988年北京商战旅游单位,把新马村选入中国旅游风景名胜大典长洲区倒水镇三贵村依托碧浪湾建设乡村旅游项目,带动贫困人口就业;龙圩区龙圩镇念村依托苍海旅游度假区的建设,逐步实现旅游脱贫。
(三)品牌打造初显效应
梧州市涌现出了一批特色鲜明、初具规模、影响较大的乡村旅游点和特色旅游名村(镇),如长坪水韵瑶寨乡村旅游区、道家村乡村旅游区、仙迹桃花岛乡村旅游区、万圣和渔家乐等为广大游客所熟知。以特色乡村旅游点为吸引物,以城市为依托,以旅游大通道为纽带,形成了生态乡村民俗游、渔家风情游、长寿养生游、古镇古村休闲观光游等特色精品线路。乡村旅游不仅创出了特色,而且发挥了品牌的市场效应。
藤县道家村原为贫困村,20xx年,在市、县有关部门的引导下,石表山景区进村投资建设乡村旅游区,修建十多幢农家客栈,建设影视文化区,建设廉政教育基地、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挖掘孝文化、廉政文化策划旅游体验项目。通过政府的扶持和石表山景区的带动,于20xx年成功创建梧州市第一家广西五星级乡村旅游区。
蒙山县长坪乡充分利用长坪村的独特民俗风情资源、生态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建设相应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招商引资建设天鹅湖宾馆,鼓励当地大学生返乡就业。通过两年多的建设打造,于20xx年成功创建广西五星级乡村旅游区。
苍梧县沙堤村仙迹桃花岛乡村旅游区建设运营主体为农民合作社,村民以资金或土地折算入股,统一经营管理,获利分红。这个经营模式有效整合乡村土地资源,长远规划发展乡村旅游,提升村民参与积极性。20xx年春节期间,仙迹桃花岛共接待游客5.46万人,营业收入达35万元。
二、梧州市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市人民政府的积极推动下,我市乡村旅游业有了较大发展,但是,还没有真正形成产业化经营,整体推进不力,发展效果还不够理想,在促进农村发展、带动农民增收方面,尚有很大发展空间。
(一)特色不鲜明
从近两年的乡村旅游等级评定工作中可以了解到,很多乡村旅游企业没有在特色方面下功夫,特色旅游体验项目策划欠缺。乡村旅游灵魂农(农业)、俗(民俗)、情(风情)、趣(趣味)、真(自然)没有做出来,吸引力不足、生命力不强。我市的贫困村也存在特色旅游资源不足,旅游开发乏力的问题。
(二)发展模式滞后
我市乡村旅游点大部分以餐馆、养殖小户自发经营为主,没有长远的发展目标,也没有很好地整合周边农民资源,导致乡村旅游点建设规模小、发展缓慢、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薄弱。我市各部门的扶贫资金没有很好地融合到一起,分散帮扶、项目分散建设,没能形成合力。
(三)基础设施薄弱
我市乡村旅游交通条件差,乡村旅游重点村进村道路、绿化带、停车场、厕所、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服务设施薄弱。大部分乡村旅游点没有公共交通到达,乡村旅游业损失了一大部分没有车的消费群体,造成周末集中出行的现象,周一至周五冷冷清清,周末停车场不够用的尴尬现象。
(四)经营水平不高
乡村旅游经营者和从业人员以本地及周边村民为主,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整体素质偏低,经营管理水平和旅游服务质量不高;从全市层面来看,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素质的乡村旅游企业管理人才和优秀旅游服务人员十分缺乏,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营销推广人才严重不足。
三、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规划,推进向产业化发展进程。
我市人民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乡村旅游业在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重要性的认识,结合扶贫攻坚战的推进,对我市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排查摸底,制订乡村旅游长远发展规划,把乡村旅游作为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一项主导产业,整合资源,统筹推进,根除乡村旅游业发展各自为政、分散经营、推进不力的弊端,市、县、乡三级齐抓共管,形成整体合力,推进乡村旅游向产业化发展,确保乡村旅游业健康稳步发展。
(二)政府主导,形成广泛参与发展格局。
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在推动乡村旅游业健康发展的主导作用,重点选择一些乡村旅游、人文、民族、民俗的优势资源,向社会和企业推介,充分利用好社会和企业的力量,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农民参与的发展格局,促进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在这方面,浙江省桐庐县、安吉县的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桐庐县、安吉县政府把一些古建筑、民俗的优势乡村旅游资源向社会和企业推介,吸引企业资金整体购买这些古建筑、民俗的优势乡村旅游资源,政府明确古建筑、民俗的保护要求,确定企业开展古建筑、民俗乡村旅游项目建设方向,企业完成项目建设后,原古建筑、民俗的农民作为企业员工,参与经营,使乡村旅游业成为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一项主导产业,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曾在去年召开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江南水乡乌镇就是这一发展模式的典范。
(三)加大投入,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影响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如蒙山县长坪乡水韵瑶寨乡村旅游区的道路,山高路窄弯多,使一些旅客望而却步;藤县石表山景区道路达不到二级路的标准等,都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整合资金,加大投入,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这方面,我区的恭城县和浙江省的桐卢县、安吉县都有很好的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他们把有限的资金整合后向乡村旅游重点项目倾斜,以点带面,逐步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道路建设方面,乡村旅游道路多为地方管辖,单靠我们本级财政投入,财力有限,难以取得根本改善。我市有关部门要大力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推进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自治区为了促进旅游业发展,设立了旅游发展基金,在开展扶贫攻坚战中,也有一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项资金,一定要大力争取,与我们本级资金配套,加大投入,为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夯实基础。
(四)依托资源,打造乡村旅游优势品牌。
要充分利用好我市农业基础好、优质农副产品众多的优势,自然、生态、山水等乡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要在特色上做好文章,充分体现本地乡土特色,打造乡村旅游优势品牌。各县(市、区)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显著特色的景区景点,做好发展规划,设计好乡村旅游线路,稳步推进,不断完善,把优质旅游线路串联起来,形成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推进特色旅游名县、名镇、名村建设,打造乡村旅游优势品牌,使乡村旅游真正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主导产业。如蒙山县是中国长寿之乡、中国中老年养生基地、全国最美生态旅游示范县等,优势乡村旅游资源丰富,20xx年7月蒙山县被列入20个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以来,做好特色文章,逐步打造出长寿养生、历史文化、武侠文化、农业观光等特色旅游品牌,广西特色旅游名县稳步推进,20xx年接待游客约8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8亿元。
(五)强化服务,推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充分利用好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每年都投入一定的资金进行市场宣传推广,提高我市乡村旅游的市场认知度,广泛吸引游客。加强乡村旅游管理人才和从业人员的培训,做好乡村旅游营销的指导和协调工作,提升乡村旅游管理水平,引导游客从食宿、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变,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服务和引导。如浙江省安吉县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加强服务和引导,建筑设计部门根据本地特点,为农民做好几十种类型的房屋设计,每当农民建房时,都为农民提供无偿设计,经过多年的引导和服务,逐步形成了地方特色鲜明、整齐划一的新农村村落,对游客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能够有力地促进了乡村旅游发展。
村乡村旅游调研报告篇2
我县结合创建全域旅游的示范区的总体实施方案,将全力实施乡村旅游发展作为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抓手及有效途径,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发展乡村旅游工作的组织机构,并实行定期调动制度。大力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注重利用本区域地处半山区,山、水、林、田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农”为主题,以“家”为归宿,以“乐”为目的,深度整合乡村旅游资源,经过多年的开发与建设,我县的乡村旅游取到了阶段性的成效。
一、基本情况
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与关注下,我县的乡村旅游虽然起步较晚,但收效显著,在努力打造一村一品的经营模式的同时,抓好典型示范引领,适时推出绿色农业,游憩休闲、康体养生、冰雪娱乐、民宿风情等旅游系列产品,精心谋划和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产业链,为带动贫困人口就业增收,建设美丽现代化新农村奠定了坚实基础。
截至目前,以国际旅游度假区、民俗文化风情园,镇果蔬生态休闲农业观光区、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休闲农庄、、、和等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方兴未艾,扎实推进。同时,我县以“绿色、生态、民族”为主题的各类乡村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渐成品牌,并形成规模化,常态化。镇被评为国家级绿色旅游景观名镇,乡被确定为国家级强镇建设单位,伊美生态园,,被评为“市十家生态采摘园”,镇村荣获“20xx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市十家特色乡村”的称号,全县乡村旅游(农家乐)已达83家,典型示范村2个,示范户20家,投资规模2个亿,20xx年共接待游客4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5600多万元,同时,乡村旅游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920多人。
二、办法举措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树立城乡融合,一体设计,多规合一的理念,注重以旅游带动乡村振兴与经济发展,脱贫攻坚等规划的密切衔接。
二是实施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县旅发委,旅游协会,旅游产业联盟的统一指导,协调运营,具体操作等作用,实现乡村旅游振兴“一业”带“百业”的联动效应。
三是高度重视培育乡村旅游振兴发展实用人才。使突出抓好乡村旅游专业人员返乡创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四是建立健全投入保障制度,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快形成县财政优先保障,经营重点倾斜,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
五是典型引路,不断加大培植典型,宣传推广典型的力度,以点带面推动乡村旅游振兴战略全面突破。同时,规划建设一批实施乡村旅游发展新动能培育试验区,推动绿色发展,加快培育新产业,新业态。
六是强化招商引资激励机制,优化软环境建设,从政策入手,突出投资的吸引力,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创新弹性举措,推进优质服务,并配套和完善相关具体管理办法和细则,使乡村旅游战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此促进乡村旅游管理工作整体升位。
三、思路与设想
(一)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
要在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具有发展潜能的乡镇,建设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乡村旅游(农家乐)经营单位。并在政府统筹、部门指导、社会参与下,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应依据本地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开发自身的旅游产品,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户一品的特色经营模式。
到20xx年,全县要发展有一定规模和品位的乡村旅游(农家乐)120户,创建5个特色鲜明的休闲农业为乡村旅游示范乡(镇),10个示范村,30家示范户,15家晋升为省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
(二)增加农业生态产品、提升综合服务功能
要依据本区域资源禀赋,实施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要全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和多元化地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度开发观光农业、游憩休闲、康体养身、冰雪娱乐、民俗风情旅游商品等系列产品,使之成为建设活力、法制、文化和幸福“四个”的重要支撑体。
(三)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需求、企业运营为主线
在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中严格遵循规划方案,使乡土文化、自然景观、人文历史和民宿风情有机渗透,相互融合,崇尚“森”呼吸,让游人体验慢生活,为游人提供宜居的住宿,民族美食走入心田,快乐体验。
(四)努力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加大研发力度
采取多条腿路径,注重突出适合本民族特色,便于携带的纪念品、工艺品的深度研发,真心让青山绿水、冰天雪地变成金山银山。
四、有关建议
为增强民族自治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经济活力与自主发展能力,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帮助民族自治地方拓宽间接或直接投融资渠道,加大专项金融扶持力度,并按一定的比例每年有所递增。
二是上级文旅行业管理部门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给予规划、设计及有力指导。
三是有关职能部门对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开发与建设给予必要的优惠及倾斜政策,以促进乡村旅游良性健康、繁荣发展。
四是将富有民族特色的乡村旅游纳入国家和省级重点旅游专线序列,纳入相应的储备库。
五是加大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特别是在乡村旅游道路和旅游厕所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使之城乡联动,一体化整合运作,快速实现乡村旅游步入高质量发展的运营轨道。
村乡村旅游调研报告篇3
xx乡距xx市区xx公里,海拔xxxx多米,年平均气温xx度左右,常年云雾缭绕,空气湿润,春来鸟语花香,夏季清风习习,秋至硕果累累,冬到冰雪交融,银装素裹。xx乡地处成都xx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的核心区,是xx西旅游环线上的一个亮点,是xx市打造旅游强市的一颗明珠,旅游资源潜力深厚,极具开发价值。
一、xx乡旅游资源现状
(一)优美的自然景观。xx山自然植被非常良好,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在xx%以上。境内景点主要有xx山风景区、xx山大峡谷、xx庙溶洞群、xx桥,更有“5、12”地震后新建的xx族群众居住的xx山xx村和木梯xx寨。
(二)天然避暑型气候。xx乡气候宜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环境优美,年平均气温15℃左右,最高气温32℃,最低气温零下5℃,年降雨量1300毫升左右,无霜期240天左右,确实是夏季避暑,冬季赏雪的休闲胜地。
(三)丰富的民族文化。全乡有汉、xx共x个民族。全乡xx族群众xxx人,约占全乡总人口xx%。xx民族的建筑、服饰、饮食、婚俗、祭祀、节庆、艺术等,无不富含着异彩纷呈的人文底蕴。
二、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规模小
目前xx乡村旅游开发呈现出一种自发状态,普遍存在着投资与经营规模小,地区分布和组织形式零散、市场竞争秩序乱的局面。目前,在xx山有“xx妹山庄”、“夕格人家”、“xx山感恩山庄”、“xx客栈”、“青xx人家”等xx余家农家乐开业,仅可同时接待上百人就餐和住宿。除xx、木梯村已初具规模外,xx、xx、xx村多呈“小打小闹”的零星状态。
(二)内容单一,缺乏层次性
xx的乡村旅游还主要停留在观光层而上,大多数游客都是为了避暑而来,乡村度假、采风、民间手工艺品的制作、民俗文化研讨、夏令营等内涵丰富的乡村旅游活动尚未展开,乡村旅游还停留在“休闲避暑”和“品尝农家饭”等传统单一的层次上,缺乏地域性和多样性,富含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稀缺。
(三)宣传力度小,缺乏整体策划,尚未形成品牌
由于xx目前的乡村旅游大多是农户自发进行,缺乏整体策划,难以在主流媒体或重要窗口进行捆绑宣传;加上缺乏对乡村旅游具体项目的具体策划,尚未形成知名品牌,外界对xx乡村旅游的`优势和特色知之甚少。
思想汇报专题(四)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匮乏、现有人员素质较低
乡村旅游从业旅游的开发和管理都需要高级别的人才,需要懂旅游、懂管理的双重人才。当前开发乡村旅游的人才奇缺,加上资金的短缺,直接影响了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乡村旅游地的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从业人员主要是当地农户,真正懂得旅游开发和经营管理的人才极其缺乏。
三、xx乡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将政府引导与群众主动发展有效相结合
在政府规划指导下,采取各种措施,对旅游开发给予积极引导和支持,营造旅游环境,有意识的发展旅游业,以带动社会经济的全面振兴。引导农家乐经营业主要从多个角度吸引游客,留得住游客。一是用“情”吸引游客。引导群众除了要一直保持感恩社会的心之外,还要用大家的热情,让到山上的每一位客人感受到我们这个群 体的热情好客。二是用“吃”吸引游客。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到附近成熟旅游景点学习厨艺。把xx口味与青xx、汶xx味道结合起来,让游客不用到汶xx、青xx,就能吃到来自遥远的xx族及青xx特色佳肴,如:搅团、素烧如意、洋芋糍粑、洋芋酸菜面块、洋芋馅饼、洋芋拔丝(雪上加霜)、、青xx黑木耳、、青xx腊肉土豆丝、青xx秘制坛子肉、青xx凉皮、韭菜蒸嫩蛋等特色菜。让游客不出成都市就能尝到正宗的外地菜品。三是用“耍”吸引游客。提高“xx文化歌舞团”表演水平,根据xx族人的生活习惯,定期开展富有xx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将原生态的xx族山歌,xx族舞 蹈以及极具观赏性的“释比”敲羊皮鼓唱史诗,表演裸脚踩踏烧红的铁锅和犁铧的绝技展现在游客面前。让游客上山除了享受休闲避暑、打麻将、斗地主等传统娱乐方式外,游客还可以参与到节目中,亲身感受这富有特色的民族节目。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旅游硬件环境
交通、通讯设施的完善,水利、电力设施的建设,教育、民生设施的提高等都决定着乡村旅游区开发的程度和发展前景。基础设施也会影响到农村总体经济水平,从这种角度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更加增强。因此,乡村旅游区要在已有基础上,加大投入,制定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快公路、通讯、能源、水利建设的速度,尽快 改善乡村旅游区生存条件和投资环境,为其经济的全面振兴奠定基矗在加快改善硬件设施的同时,也要提高其软件环境,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木梯村是纯xx族人聚居区,修建xx碉、xx文化广尝祭祀塔等xx族建筑,是xx山旅游的一大看点。同时,在千亩茶园里铺设健身游道,让游客去体验一望无垠的茶园和满山遍野的 高山反季节蔬菜。同时,游客可以亲身
村乡村旅游调研报告篇4
在省、市旅游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xx县切实抢抓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大好机遇,突出重点打造凤凰谷、菌子山精品旅游景区,整合带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一、乡村旅游发展优势及前景
(一)发展优势
xx位于滇桂两省结合部、中国第三大河流珠江上游。全县国土面积2783平方公里,辖4镇(丹凤、雄壁、彩云、葵山)4乡(五龙、竹基、龙庆、高良),104个村委会、5个社区786个村民小组,全县总人口38.7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6.86%,是曲靖市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大的县。东与罗平县接壌,南与文山州的丘北县毗邻,东南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林县一水相依,西南和红河州的泸西县连接,北倚陆良县。在云南六大旅游片区中,xx处于滇中与滇东南两大旅游片区的结合部,是滇东南旅游精品线路中的连接环。
1、交通区位优势。xx不仅区位优越,而且交通便捷,距省城昆明174公里,距曲靖120公里,国道324线(高速化)穿越xx境内,省道以(且)马(关)线连通文山、凤凰谷、菌子山两大景区和五龙旅游集镇,师(宗)弥(勒)公路贯通红河州周边县市,形成了较为理想的旅游交通网络,而四通八达连接全县4镇4乡的乡村公路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完善的交通条件。
2、旅游资源优势。境内群峰叠翠,溪流纵横,“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是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的真实写照。这里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资源丰富,类别组合好,具有独特性、差异性和唯一性的鲜明特征。菌子山景区享有“天然奇石园、天然大花园、天然野果园、天然动物园、天然植物园、天然菌子园”等美誉;凤凰谷景区是“是世界第一高洞,形象逼真的生命之门,传说中凤凰涅磐的地方,中国唯一生命文化主题公园”。随着旅游基础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宣传营销力度的加大,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步扩大,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客源保障。
xx不仅自然风光优美,而且历史文化积淀较深,民族文化浓郁。“帝师故里,楹联之乡”的美誉、“十里不同族,五里不同俗”的民族文化的概括和总结以及保留完整的壮、彝、苗、瑶、回等少数民族的民居、服饰、语言、歌舞、礼仪习俗、婚丧嫁娶、节庆活动、生产、生活场景使xx乡村旅游发展底蕴不断增强。
(二)发展前景
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关心扶持下,xx县委、政府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依托独特、丰富的旅游资源,把旅游业作为全县新兴后续产业加以培育。到目前为止已累计投入资金1.2亿元,高起点、大手笔打造旅游产业,品牌效益初步显现,2008年接待国内外游客56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2.1亿元。2007年7月,刘平副省长率相关部门负责人到xx调研时强调指出:虽是初步开发,但搞得很好,很有气魄,很有水平。按现在的发展思路,再精心规划,加大投入,重点建设,xx就会快速崛起,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目的地”。“要把xx旅游列为旅游‘二次创业’的重点地区来支持、培育”。xx旅游业已受到广大游客、旅游企业的广泛关注,市场前景广阔。
二、乡村旅游发展新亮点
(一)五龙旅游小镇
五龙乡最高海拔2326.1米,最低海拔737米,属典型的亚热带气候,森林覆盖率达71%。由于气候湿热、生态植被好,天然形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境内自然风光优美,山、林、水、峰、洞、峡、雾等自然景观,集雄、奇、险、峻、秀为一体,融山水田园风光为一色。汇集了xx的主要景区景点,不仅有菌子山、凤凰谷风景区,乡政府驻地1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自然景观还有天然大佛南丹山、亦真亦幻五龙云海,万亩柑桔圆、满目青衫林,芭蕉满坡、缅桂飘香,奔波不息的南盘江,万种风情的五龙河旁,火红的攀枝花,苍翠的楠竹林等等。
五龙民族风情浓郁,壮族民俗文化保存完整,独特的壮族服饰、饮食文化体现了华夷交融与民族凝聚的缩影,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是壮家人的传统节日,也是壮家文化集中展示的大舞台,“三月三”也成为五龙乡村旅游中不可或缺的靓点。
2005年8月8日在全省旅游集镇规划建设会上五龙被列为全省重点规划建设的60个旅游小镇之一,2007年10月经考评验收被继续列为全省的重点旅游小镇。一是明确旅游发展思路。制定了“转变观念建新村、打牢基础兴旅游、依托优势强产业、改善环境引外资、明确责任保增收”的工作思路。近抓优质烟菜米,远抓特色林果畜,快抓基础水电路,稳抓三产游玩乐,达到农业稳乡、林业强乡、旅游富乡、人才兴乡的目标。充分挖掘稻作文化,创造特色田园风光,巩固提升农业观光品位和档次。二是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新农村建设,重点加快民族文化广场建设,投资1500万元,建设集体闲、民族文化表演等为一体的民族文化广场,并对水寨实行旧村改造,完善五龙集镇功能。三是做好旅游“水”文章。依托五龙丰富的水资源,加大水资源的保护力度,开设水上娱乐、漂流项目,创造名副其实的高原水乡。四是成立五龙文工团。大力挖掘以民族歌舞为主的民族文化,让游客在领略自然风光的同时,体验壮家独特的民居、民俗文化,营造浓郁的民族风情旅游氛围。五是持续加大生态建设力度。结合旅游业开发,走建管并重的路子,提升森林覆盖率。六是品牌营销、以节促旅不断提升五龙旅游知名度。自2001年以来,持续成功举办了九届“三月三”民俗文化旅游节。在壮族传统的、盛大的、最具民族特色的“三月三”节日里,开展民族歌舞表演,篝火晚会,情歌对唱,泼水狂欢,竹筏漂流等特色乡村旅游活动,吸引大批游客纷至沓来。已成为曲靖市知名度最高的节庆活动之一。七是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抓好旅游文化产业“六个一”的开发利用,即开发好具有民族特色的一桌菜肴、一本画册、一个故事、一支舞蹈、一首歌曲、一份纪念品。加大民族手工艺品、壮族服饰等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
(二)特色农家乐
随着xx旅游的不断升温,采取政府扶持发展、农户自主经营的模式,一批传承了壮族杆栏式建筑风格,兼具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度假型“农家乐”和家庭式“农家乐”迅速发展。由于独特的壮家风味和优质的服务,生意异常火爆,深受游客欢迎,五龙水寨、菌子山小法块80余家具有“农家乐”特色餐饮企业,成为xx乡村旅游的新亮点。
三、存在困难
一是xx旅游产业发展资金严重紧缺,以旅游开发公司等为业主单位开发建设的项目欠债3000余万元,欠债压力过大。
二是对乡村旅游投入不足。我县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县,财政十分困难。在对主要景区投入的同时,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投入不足,不适应乡村旅游发展的趋势。
三是对乡村旅游发展引导不够,农户投入自觉性较差。
四是乡村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还未形成良好的产业格局。
四、请求事项
(一)请省市旅游主管部门把xx乡村旅游列为全省重点地区给予项目资金扶持。
(二)请省市旅游主管部门加强指导,特别是市场拓展方面的扶持帮助。
村乡村旅游调研报告篇5
旅游业作为当今发展最快、前景最广的新兴产业,集经济、社会、生态功能于一身,不仅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增强硬实力的支柱产业,也是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和谐,增强软实力的重要力量,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发展旅游业,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县政协于20xx年11月下旬,在冯兴钱副主席的率领下,就如何发挥农村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进我县城乡统筹发展,开展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自然资源特色鲜明。苍南县旅游资源独特,境内有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滨海-玉苍山景区,同时还有石聚堂、燕窠硐、鲸头等多个县级风景区。金色沙滩、彩色岛礁、山巅石海、古老村寨,构成了苍南独有的自然旅游景观。
(二)文化资源丰富多彩。文化资源是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灵魂。苍南县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如金乡卫城和蒲壮所城的抗倭文化,五凤、腾垟的茶文化,矾山的矿石冶炼文化,玉苍山法云寺的宗教文化,岱岭、凤阳、莒溪等地的畲乡文化,朱程烈土故里、粟裕、刘英等抗日名将活动遗址的红色文化,还有唐桥宋塔、矴步、牌坊、状元坟、生态染坊、文物古迹等历史人文文化。此外民间民俗文化独特、农耕文明体验丰富多彩,如有太平龙、灵溪宫庙会、冥斋会、唱茶戏、拔五更、抬阁、马灯舞等民间民俗及捉小海鲜、踏水车、织布、做豆腐、捣年糕、采摘蔬果等农耕文明体验。
(三)生态农村建设成效明显。目前,我县已建成(或已通过生态镇现场核查)国家级生态乡镇4个,国家级生态村2个,省级生态乡镇5个,市级生态乡镇1个以及县级以上生态村324个。特色农业发展讯速,如灵溪观美桃湖的农业观光园、马站农业园区等农业基地和观光园区建设初具规模;马站四季柚、炎亭梭子蟹、苍南翠龙茶等特色知名农产品声名远播;拥有中国四季柚之乡、中国蘑菇之乡等多张涉农国字号金名片。优美的环境和特色农业基地,为乡村休闲生态游、农业观光游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活动载体。
(四)乡村农家乐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县农家乐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截至到2012年底,农家乐累计总投资规模达4280万元,接待餐位数7840个,床位数258个。全县已发展农家乐旅游特色村5个,农家乐旅游特色点72个,2012年全县共接待游客50万人次,直接营业收入4856万元,游客购物收入108万元,直接从业人员745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有效的推进了我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创业增收。
虽然我县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良好,但还存在对开展乡村旅游重视不够,缺少科学的发展规划,农家乐布局不合理,功能单一;对民间民俗、农耕文明、抗倭文化、畲乡文化等旅游产品的挖掘和开发不深;对外宣传推介力度不够;乡村景点档次不高、分布较散、旅游服务能力不足、经营管理欠规范、发展机制不灵活等问题,发展乡村旅游工作还需强力推进。
二、大力发展我县乡村旅游的几点建议
发展乡村旅游业,有利于促进地方传统文化发展,保护古民居、古村落等;有利于促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保护良好生态环境;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山区群众收入,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目前,我县的乡村旅游还处于发展初期,应按照科学发展理念,将政府扶持、政策引导、培训教育和市场运作等各项举措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推动乡村旅游上档次、高效益。
(一)加强部门协作,支持乡村旅游发展。各级乡镇政府应加大力度,将发展乡村旅游业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统筹兼顾,合理开发,加快发展。要发挥乡镇政府属地管理的主导作用,加强与交通、建设、环保、农业、林业、水利、工商、宣传、广电、教育、文化等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建立乡镇、部门协作联动的管理机制。
(二)科学编制规划,合理开发资源。要根据现有乡村旅游资源,制订出我县乡村旅游的中长期和近期发展计划,合理布局乡村旅游景点和线路,明确全县乡村旅游的板块特色、项目重点和发展目标。要引入先进的乡村旅游文化理念和创意,结合美丽乡村打造、农业产业化建设、农房集聚改造、新农村建设等工作,做好我县国字号涉农品牌资源文章,稳步发展农业观光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和美味佳肴型农(渔)业旅游产品,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户一特的发展格局。要选择一些条件好,有潜力的乡镇和村庄,策划好之后率先发展,以点带面,全面突破。同时要鼓励支持本地企业、农户加强对乡村旅游商品特别是特色农产品如金乡同春酒、本地笋干、席草制品、海鲜产品等开发经营,不断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增加乡村旅游附加值,为农民带来实惠。
(三)完善投入机制,拓展融资渠道。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完善农村配套基础设施。要创新投融资体制,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融资环境,尤其是要争取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支持。应研究出台对乡村旅游提供信贷支持和资金支持的机构和个人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为乡村旅游提供资金支持与信贷服务,以解决乡村旅游在发展初期和发展壮大的关键时期普遍存在的资金支持不足的难题,最大限度地支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和升级。例如,提供税收优惠,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乡村旅游;通过财政贴息,鼓励金融机构为乡村旅游和农家乐提供小额贷款或低息贷款;通过再保险、风险贴息等方式,鼓励政策性和商业性保险机构积极开展乡村旅游业保险业务,帮助农户和相关组织化解经营风险等等。
(四)加强综合管理,提升整体环境。一要依据乡村旅游特点制定标准,规范管理。要把苍南实际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制定一套便于操作的乡村旅游管理办法,用来指导、规范和帮助农家乐经营者。按照现有的示范标准和星级标准加快经营户的提档升级,加强对游客权益保护,规范农家乐文明友好待客行为,以确保乡村旅游市场规范、有序、健康发展。二要加强培训,提升综合服务素质。要加强乡村旅游从业者的业务知识、旅游知识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接待服务水平。特别是要有计划地组织培训一批乡村特色景点导游员,提升游客对景点的内容感知度,促进对景点的宣传和推介。三要加强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能够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要加快推进农村环境的综合治理,建设整洁、卫生、和谐、优美的旅游环境;要做好乡村景点间的绿道、慢行道的规划和建设,拓宽游玩项目,增加游客的游玩兴趣和滞留时间;要加强环境法制建设,把乡村旅游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统一起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五)加大宣传力度,拓展乡村旅游市场。一要多渠道推介旅游资源。要综合利用电视、网络及平面媒体等各种渠道,全方位的开展宣传。要创办乡村旅游节目,定期宣传苍南乡村美景,积极开展苍南人游苍南、外地人游苍南活动,进一步拓宽旅游市场,提高苍南在外的知名度。二要以举办节庆活动为抓手,加大乡村旅游营销力度。要组织有关单位积极参加各种旅游交易展览会,举办富有地方特色的渔寮端午观海节和沙滩音乐会、玉苍山重阳登高节和炎亭海鲜美食节,四季柚、蕃茄、柑橘、五凤茶叶等农产品采摘节,做到以节兴旅,以旅促商,以商富民。三要利用区位优势,开展精品联合,努力拓展乡村旅游市场。要围绕浙闽边界山海生态游的主题,加强区域联合,营造精品线路,继续主动与瓯南闽东二省六县(市)合作,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客源互送,共创精品旅游线。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