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在日常的工作或学习中,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事迹材料,在日常学习中,小伙伴们都肯定碰到过事迹材料,骄才站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先烈事迹材料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先烈事迹材料篇1
在1935年11月,赵一曼率领的部队被日伪军包围,她要团长带队突围,自己担任掩护,左手手腕中弹负伤。
她在村里隐蔽养伤被敌人发现,奋起迎战时左大腿骨被子弹打穿,因流血过多昏迷而被捕。
她被押到哈尔滨伪滨江省警务厅受刑后几度昏迷,仍坚贞不屈。
她生命垂危时,日寇担心死去得不到口供,把她送进哈尔滨市立第一医院监视治疗。
负责看守她的伪满警察董宪勋和医院女护士韩勇义,都为她的英勇所感动,又听她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于是决心参加抗联队伍。
在二人帮助下,她于1936年6月28日深夜逃出哈尔滨,朝抗日游击区的方向走。
伪骑警队在第三天凌晨追上了她们乘坐的马车,赵一曼再次被捕。
敌人反复折磨了她一个月,她只是怒斥敌人:“你们可以让整个村庄变成瓦砾,可以把人剁成烂泥,可是你们消灭不了-员的信仰!”
赵一曼负伤被捕解到哈尔滨后,日寇和伪满的警察头目立即对她进行审讯。
此时,她伤口不断流出的鲜血湿透了棉衣,依然滔滔不绝地痛斥日寇侵占中国东北的暴行。
负责审讯的日本特务恼羞成怒,竟用竹签从她的指甲缝中钉进去,用鞭子狠戳赵一曼的伤口,使她几次昏死过去。
日寇将她送到医院,伤势刚好一点,日寇又在病床前审问,赵一曼依然坚不吐实,日寇拳打脚踢,她的伤口再度破裂,又昏迷过去。
医护人员甚至包括看守的警察都对她产生了敬佩。
先烈事迹材料篇2
我最敬佩的革命英雄烈士是邱少云。邱少云为了保护队友们不被敌人发现,自己趴在火堆中纹丝不动,结果被蔓延的烈火活活的无情的烧死。他带着对战争胜利的希望与革命成功的期盼在烈火中永生。一个战士倒下去,后面的战士跟上来了。他那舍生取义的豪迈气概使战士们深受鼓舞,并且信念倍增,士气高昂。战士们经过努力,终于把红旗插在了被血染红的山头上。邱少云为了革命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勇于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发扬和传承下去,同学们,扪心自问在这个和平的年代里,为了我们国家的繁荣,你做到了吗?你努力了吗?要知道,有了无数个革命先烈的献身与付出,才换来了我们现在和平、和谐、幸福的生活。今天我们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唱歌,星期天有的可以坐着爸爸开的小轿车外出踏青,过生日时能坐在美轮美奂的宾馆里庆祝生日,在家里寂寞无聊的时候,有电视电脑的陪伴……也许你会说:“这是很平常的啊!”但是,请大家意识到,这也是一种幸福!请大家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吧!
有一些人埋怨当今社会上的不公平与残酷,他们想过安逸、轻松的生活。但是,要过幸福的生活,就要靠自己的双手,靠自己的努力与勤奋。我们在享受别人创造的幸福的生活的同时,要学会自己来创造幸福。让我们一起来思考,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究竟该怎么做呢?
让我们用行动珍惜今天,用智慧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踏着革命先烈们的足迹,沐浴着烈士英雄的光辉,奋勇向前。珍惜着、幸福着、快乐着!
先烈事迹材料篇3
11月17日,本报报道重庆市巫山县下庄村村委会主任毛相林,数十年来扎根基层一线,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展现了党员干部强烈的责任担当、真挚的为民情怀。近日,中宣部授予毛相林“时代楷模”称号,他的感人事迹在当地引起热烈反响。
“20多年前,毛相林带领着下庄人一锤一凿,凿通出山路,现在又带领村民迈向致富路。这种无私奉献的为民情怀、愚公移山的坚韧精神,值得我们年轻干部学习。我们要为人民群众做实事,在奉献中实现自我价值。”重庆市巫山县下庄村驻村干部周勇说。
“学习了毛相林同志的事迹,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深深地被打动。”重庆市南川区庙坝村第一书记宋建峰说,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从毛相林身上学到很多。在关键时刻,一定咬紧牙关,冲锋在前,向党和人民交上满意的答卷。
重庆市巴南区圣灯山村扶贫干部谢志耕说,下庄人脱贫摘帽,毛相林这个带头人起了重要作用。他要以毛相林为榜样,时时处处为群众着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重庆市綦江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优抚科科长谢邦金说:“毛相林是当代党员的优秀代表,我们要认真学习他不等不靠、艰苦奋斗的精神,引导退役军人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重庆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方旭表示,激发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至关重要,毛相林等下庄人不等不靠、艰苦奋斗,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西南政法大学哲学系本科生崔冬赟表示,青年大学生要学习毛相林的奋斗精神,立志到基层去,将青春的“小我”融入到社会的“大我”中去,让青春之花在广阔天地绽放。
先烈事迹材料篇4
李铁梅(1892-1941年),原名李瑶林,字凤巢,现寿光市北洛镇范家庄人。
李铁梅8岁入本村私塾,自幼聪明好学,学业优异,1909年他17岁时,考入县立高等学堂。辛亥革命后,他受当时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思潮影响,积极投身革命。一次,他代替当时担任本村村正的父亲接待县官,见面立而不跪,惹得县官不满而质问,李铁梅则以“现在是中华民国,不是满清政府,为何跪拜。”侃侃陈词,驳得县官无言以对,一时名闻乡里。
1912年,李铁梅在高等学堂毕业后,曾在罗庄、王古城、后疃等村教学。后因家中吃了官司,他毅然离家到东北去寻求舅父谋生,途中不慎,被火车轧去右臂,不得不又返回寿光老家。
李铁梅回寿光后,为了谋生,便发愤攻读医15,拜傅家庄张宿源为师,他刻苦钻研,很快成为乡驰名医。他特别擅长肺病的治疗,在行医中,他结识了张玉山,后因经常为张玉山诊治肺病,彼此了解颇深,情投意合,在1924年8月经张玉山、延们真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化名李铁梅。1925年中共寿光党支部建立,他被选为支部委员。按照支部分工,他去南河一带,以行医为掩护开展革命工作,经他积极教育培养,很快发展了王辅之等5名小学教员入党,并成立了南河党小组。李铁梅言谈诙谐,好唱京戏,且善书法,结交广泛,在这前后他还在崔家庄发展了李子庚、李良轩、李瑞林、李光辉等为党员,从而壮大了寿光党的组织。
1926年8月,中共寿光县地方执行委员会成立,李铁梅被选为地执委委员。为了革命的需要,根据组织安排,1925年他就与一部分党团骨干跨党参加了国民党。中共寿光地执委成立后,他又被推为国民党临时县党部领导成员。在此期间,他做了大量的统一战线工作。王家疃一位请他当坐堂医生的掌柜刘代武,原来家境相当富裕,在李铁梅的影响下,逐渐趋向进步,变卖了大部土地和家产,资助贫苦百姓,甘心自食其力,后来参加了人民政府工作,成了医学界的代表。
1928年,山东军阀张宗昌溃败,其残部张来友旋回寿光,驻扎在上口一带,招兵买马,以待东山再起。李铁梅即与中共寿光县委研究,亲自带领李光辉、张文杰等10余人,忍辱负重打入张部,视时机成熟,准备将这伙土匪武装改造成人民革命的武装力量。后因形势突变,党的工作难以开展,他们才根据县委指示,为准备以后的武装暴动而转入更加隐蔽的斗争。
七七事变爆发后,李铁梅遵照县委指示,积极开展革命宣传活动,到处向广大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1937年牛头镇起义时,他已是40多岁,虽然年高体残,仍是日夜操劳.为建立抗日人民武装呕心沥血。1938年,李铁梅与儿子一起参加了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在后勤部卫生处工作。
1941年,李铁梅在鲁中南与日寇作战时不幸被捕,敌人将他毒打折磨后,投入井内。事后经群众营救,幸免遇难,但经受这次惨无人道的摧残后,患了精神分裂症。不久,牺牲在莱芜县的响水湾,享年49岁。
先烈事迹材料篇5
罗盛教,1931年生,湖南省新化县人。
原名雨成,新化县松山乡人。少时在维新、文德小学读书,后因家贫辍学。1945年冬,去乾城县所里镇(今吉首)叔父家。翌年春,入省立九师附小就读。1947年,考入省立九师,毕业后升入省立十三中学高中部求学,并改名罗盛教。
由于家境贫寒,罗盛教11岁时才上小学,只念了一年半就失学了。为了有口饭吃,父亲将他送去当了道士。14岁那年,他不得不到镇上叔叔开的杂货铺帮工。
1949年,罗盛教的家乡解放了。这年11月,他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湘西军政干部学校的一名学员。罗盛教文化程度较低,听起课来感到吃力,抓不住重点,笔记记不全。为了不掉队,每次下课后,他都要将别人的笔记借来,和自己的笔记对照,查缺补课,然后用钢笔工工整整地抄写一遍。在建校劳动中,需要将倒在河中的一棵树抬到岸上搭桥用。罗盛教第一个跳进冰冷的河水中。在他的带动下,全班二三十个同学都跳进河里,终于将树拖上了岸,搭起了桥。1950年2月1日,罗盛教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1951年4月,罗盛教响应党的号召,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并随部队奔赴朝鲜。
任志愿军第47军141师侦察队文书。在朝鲜他曾参加了1951年阵地防御作战。
在朝鲜的日子里,罗盛教时时感到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他和驻地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的老乡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经常帮房东大妈担水、劈柴,乡亲们都夸奖罗盛教是好样的。
1952年1月2日清晨,罗盛教和战友宋惠云一起去河边练习投掷榴弹。正值隆冬季节,河面已被厚厚的冰雪盖住,几个儿童正在滑冰,笑声阵阵。忽然,传来了呼救声,有人掉进冰窟窿了!罗盛教抓起自己的帽子,往地上一扔,一弯腰,直冲过去。他一边跑一边飞快地脱掉身上的衣服,接着跳进了冰河里。过了好一会,罗盛教才浮出河面,深深吸了口气,又钻进水里。又过了一会,罗盛教终于将落水的孩子托出水面。当那少年两臂扒住冰面往上爬时,突然,哗啦一声,冰又塌了,少年连人带冰又落入水中。这时罗盛教全身已冻得发紫,体力已快消耗殆尽,但他却又一次潜入水中,好久,才用头和肩将少年顶出水面。这时宋惠云已将一根电线杆拖到河边,少年抱住电线杆被拉上了岸。人们急切地等待着罗盛教,然而,他却再也没有上来。为了救落水的朝鲜儿童,罗盛教英勇献身。
全村老百姓都赶到了河边,沉痛哀悼这位英雄的志愿军战士。村民们将罗盛教安葬在村庄边的佛体洞山。
1952年2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罗盛教追记特等功,同时授予“一级模范”、“特等功臣”的称号。同年4月1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决定追认罗盛教为“模范青年团员”。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他一级国旗勋章及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先烈事迹材料篇6
“我们活着就是为了消灭所有反动派。为了祖国,为了朝鲜人民,为了全人类解放,我们要守住这个阵地。”这是年仅28岁的杨根思,在-战争中带领战友宣誓的一席话。为了保卫阵地,他毫不畏惧地抱起炸药与敌人同归于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展现了共产党人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英雄气概。
苦大仇深,参加革命队伍
1922年冬,杨根思出生在江苏省泰兴县五官乡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在他4岁时,被地主折磨致死,母亲含冤成病,不久离世。贫困饥饿的逼迫,使得年幼的杨根思不得不顶着烈日风雪去给地主种田、放牛,仇恨的种子就这样深深埋在了他幼小的心灵中。15岁时杨根思被哥哥带到上海林记地毯厂当学徒工。在这里,相依为命的哥哥在包工头的压榨下死去,杨根思也备受压迫。杨根思亲身经历了旧社会的黑暗,目睹到劳苦大众遭受的迫害,渴望能改变这种不公的现状。
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新四军军部重建,部队迅速壮大,革命浪潮席卷整个南方地区。杨根思听闻家乡来了共产党、新四军,带领穷人闹革命,这消息让他无比振奋,回乡后立刻参加了民兵基干队。1944年2月,在革命队伍的影响下,杨根思毫不犹豫加入了新四军,成为革命战士。在部队里,杨根思向排长表达报仇出气的想法,排长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你可知道,这世界上有多少人在受苦受难,多少人家破人亡。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是完全为着解放人民的。”部队生活的耳濡目染,开阔了杨根思的革命胸襟,逐渐让他懂得更多的革命道理。在部队的诉苦大会中,杨根思看到许多和他一样遭遇的战友,进一步坚定了革命理想和信念。
浴血奋战,取得赫赫战功
1945年春,杨根思所在部队南下,收复了日军占领的浙西地区。国民党顽固派连续调集重兵企图歼灭新四军苏浙军区部队。杨根思跟随部队参加了粉碎敌人阴谋的浙西自卫战。在战斗中,杨根思敢打敢拼,拿着手榴弹冲进敌人阵地炸死哨兵,为先头部队赢得宝贵的进攻时间。战斗结束后,杨根思被评为战斗模范。抗日战争胜利后,杨根思和部队向山东挺进,行军路途艰难,他帮助队友背米袋、扛机枪,丝毫没有抱怨。11月,部队到达山东莒南,杨根思加入中国共产党,满怀激情地向党组织表示:“我这一辈子都交给党了。”
1946年,国民党公然撕毁停战协定,准备进攻解放区。在围歼泰安守敌的战斗中,杨根思冲在最前面,眼睛受伤不下火线,用18颗手榴弹歼灭屋顶的敌人,占领制高点,帮助部队取得胜利,再次被评为战斗模范。这期间,杨根思一心想在战斗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他看到爆破在攻城中展现的巨大威力,便下定决心报名学习。同年10月,在鲁南郭里集战役中,杨根思不顾敌人密集的炮火,三次将拉雷放在敌人碉堡下,为全歼守敌立下大功,被誉为“爆破大王”。此后,杨根思又在齐村战斗中,连续爆破敌人碉堡群并俘虏了近一个排的敌人,被华东野战军领导机关授予“华东一级人民战斗英雄”的称号。1948年,杨根思在淮海战役中被任命为新四军华东第一纵队第一师排长,率领一个加强排突入敌阵,以少胜多,获得“华东三级人民战斗英雄”的称号。1950年9月,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军五十八师一七二团三连连长的杨根思,受到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耿耿丹心,拼得此身为胜利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战争,杨根思带兵由东线紧急入朝。东线多高山,气温达到零下30多度,战士们穿的还是华东军区发的薄棉衣、棉鞋。加上敌机轰炸,战士口粮不能及时供应,只能吃冻得硬邦邦的土豆。为了保证部队战士安全和鼓舞士气,杨根思每晚都在战士们睡下后查铺,并且寻找玉米壳给战士们铺鞋底防冻,讲解革命知识,鼓励战士们以坚强的毅力克服困难。
1950年11月29日,在第二次战役中,杨根思所在部队负责配合第九兵团作战,坚守1071高地东南侧小高岭阵地以阻击敌人向南突围。敌人猛烈的炮火和轰炸将工事摧毁了一遍又一遍,杨根思和连队战士一次又一次打退敌人的进攻。战斗间隙,杨根思对战士们说:“敌人凶,我们要更凶。子弹拼光了拼枪托,拼断了枪托再拼洋锹。绝不能丢阵地,丢阵地就是丢脸。”言毕,他带领战友们宣誓:“我们活着就是为了消灭所有反动派。为了祖国,为了朝鲜人民,为了全人类解放,我们要守住这个阵地。”数次阻击成功后,杨根思身边只剩下几个战友,而后续部队被阻隔在半山腰,无法上来增援。杨根思果断命令通讯员把重伤员背下阵地,在重机枪手打完子弹后又命令机枪手撤出阵地。面对蜂拥而上的敌人,杨根思从容不迫地抱起炸药包冲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
1952年5月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杨根思特等功,追授他“特级战斗英雄”的称号,列入《志愿军战斗英雄谱》,杨根思所在连队被追授为“杨根思连”。1953年6月,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杨根思“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的称号,并修建杨根思英雄纪念碑。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题词赞誉他是“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国际主义的伟大战士,志愿军的模范指挥员”。
杨根思烈士的事迹影响和教育了整个志愿军。在临清江反击战的时候,就出现了38位杨根思式的英雄。到了上甘岭战役时,出现了包括黄继光在内的68位杨根思式的英雄。黄继光牺牲后,从他的饭包里发现三本连环画,第一本就是《杨根思》。
先烈事迹材料篇7
朱剑秋(1901-1942),又名朱护农、朱崇潮,现寿光市大家洼镇石桥村人。他9岁入村塾读书,16岁下学。青少年时期,他就对当时旧社会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的现实非常不满,与青少年伙伴们谈论时,经常流露出对民族前途和国家兴亡的种种忧虑。1928年,经人推荐,朱剑秋到昌乐县硝磺局任局长。在任职期间,他亲身经历了当时那种军阀混战、官场腐败的国家政局,更使他增加了救国救民之志难伸的苦闷彷徨。但当他闻听祖国各地农民运动的兴起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时,又使他萌发了追求光明的希望。1929年,他毅然辞去了硝磺局长的职务,到益都、济南一带去另谋实现心愿的出路。
1933年,朱剑秋在济南裕祥银号任经理时,经人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培养教育下,他的思想觉悟提高很快,对改革社会、拯救民族的宿愿看到了希望。他以银号经理的特殊身份,积极为党工作,宣传革命主张。因之,曾被当时国民党山东省政府逮捕入狱,后经党组织的各方营救始获出狱。时值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入农村。朱剑秋就于1935年受党组织派遗回家乡开展革命活动。他回家后改名朱护农,以表个人开始投身于农民革命的心愿。当时有些人质疑说:“30多岁了,为啥又改名?”他笑而回答:“我虽然30多岁了,但生活刚刚开始。”人们听了都怪而不解,他就说:“日后自知。”他在家经常出入于贫苦农民之家,长工的住处,穷人的茅舍,是他的落脚之处,与他们谈心交朋友。过去一个旧官府的局长、济南大都市的银号经理,一回家竟一点架子没有,当时人们无不感到惊奇。朱剑秋回家后立即与当地党组织取得了联系,接上了组织关系,并秘密在道口附近各村,发展党员,协助建立党的组织。在莱州湾畔又增添了一炬革命的火种。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朱剑秋与侯镇一带的杨少心等同志,即在西黑冢子村开会研究开展抗日救国的工作。根据形势需要和上级要求,为便于隐蔽,参加抗战干部都改名换姓。朱剑秋又改名朱崇潮,他说:“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潮流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实行全民抗战,我就是崇拜这个潮流的。”这个名子叫出去以后,又引起了不理解人的非议:“朱剑秋在济南大掌柜的不干,回家组织抗日,冒这个险,受这份罪,真是名符其实的‘嘲’了。”他听后笑笑说:“为了抗日救国,为了实现共产主义,我心甘情愿当这个‘嘲巴’。”
1938年秋天,博兴县土匪周胜芳,挂起抗日招牌拉起一支数百人的武装队伍。朱剑秋受党组织的派遣,到博兴去争取周胜芳投靠我党,扩大抗日武装。他偕同本村的李洪恩、朱树棠等前往博兴,经过一段时期的工作,了解到周胜芳已死心踏地投靠国民党,他们就转做分化瓦解工作,争取其副司令孙振海弃暗投明。当孙振海筹划组织起义时,不料被周胜芳侦知,孙振海被杀害,并通令缉捕朱剑秋。朱剑秋的身份已暴露,在当地无法工作,为避免敌人的追捕,党组织指示其返回原籍。
1938年冬,朱剑秋回到寿光后任九区区委负责人。当时,日本侵略军已侵占县境,国民党寿光县旧政府人员早已逃散,伪装抗日的土顽张景月控制了寿光县,西黑冢子、周疃都有其部队驻扎,面对内外敌人压境,他同敌人展开了针锋相对的复杂斗争。
1939年春,张景月率领数百人到石桥村,其政治部主任王念根,借在济南时与朱剑秋有来往交情,对朱剑秋利诱劝降,到其家中一面婉言劝说家属,一面留下亲笔书信。事后,朱剑秋见信立即撕掉说:“我和他走的不是一条路,他是-卖国,我是抗日救国,为了国家民族,我是海枯石烂心不变!”
张景月一计不成,再生一计。同年秋天,又派其副官长朱玉生,带领200余人到石桥村,以同宗关系拉拢劝降朱剑秋。朱剑秋就与区委研究,决定将计就计,智取敌人枪支发展武装力量,借以绝其后望。朱剑秋一面自己出面应付敌人,一面安排区委武装人员,乘其下属部队不明了真象之际,将张部驻周疃的保安队杨武道部的30支枪枝及1000余发子弹全部缴获。朱剑秋以国家民族为重,以长辈身份指责朱玉生说。“杨武遭不顾国家民族的危亡,专门制造磨擦,在这里民怨极深,国共合作实不能破坏啊!”这样,朱玉生只好灰溜溜地溜走了。
朱玉生劝降未能得逞,还丢了枪支,张景月闻知后勃然大怒。立即指令其海防大队长杨盛三捕杀朱剑秋。
1939年冬,杨盛三处心积虑地派其中队长王杰三执行捕杀任务。王杰三是太平村人,素与朱剑秋相识,朱剑秋了解他有强烈的爱国心,是可争取的对象。当王杰三到石桥村去执行任务时,朱剑钬就甘冒风险只身约见王杰三,对其晓以抗日救国的民族大义,劝其处此是非的十字路口,应当机立断,弃暗投明。王杰三就在朱剑秋的启发开导下,幡然悔悟,率领30多人起义,被我人民政府任命为八路军海防大队大队长,经常转战在莱州湾畔,英勇顽强地坚守着胶东与清河两大根据地的中间走廊。1941年在一次与敌人殊死战斗中,一人打死十几个敌人,最后弹尽殉国。张景月几次对朱剑秋巧施阴谋,均遭失败。于是黔驴技穷,于1940年勾结日寇,将朱剑秋家的房屋全部烧毁,以示余威。
1940年春,朱剑秋任九区区长兼区中队队长,在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基础上,他带领区中队活跃在寿北广大地区,为建立渤海走廊做出了贡献。同年秋调任博兴县县长,在这里他率领全县军民转战在清河平原,巩固扩大了博兴抗日根据地,粉碎了日寇五次“治安强化”运动。1942年3月15日在博兴县五区东郑王庄与日伪军作战中壮烈牺牲,时年41岁。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