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优秀的事迹材料可以发挥宣传典型,推动工作用用意,咱们在撰写事迹材料的时候务必要强调字句精准,以下是骄才站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故事的事迹材料7篇,供大家参考。
故事的事迹材料篇1
?朱自清》——不领美国面粉
朱自清是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的文学家。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政府一方面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一方面又利用签定条约的办法在中国获取了许多特权,还加紧武装战败国日本,对中国重新造成威胁。
当时社会上物价飞涨,物品奇缺,很多人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人民对美国和国民党政府十分不满,反抗的呼声越来越高。美国为了支持蒋介石,就运来一些面粉,说要“救济”中国人,好让中国人“感激”美国,不反对它。
朱自清看透了美国的用心,认为美国的救济是对中国人的侮辱。他和一些学者一齐,在一份宣言上庄重地签上了自我的名字。那份宣言表示,坚决拒绝美国的“援助”,不领美国的面粉。当时,朱自清正患严重的胃病,身体十分瘦弱,体重还不到40公斤,经常呕吐,甚至整夜不能入睡。
拒领救济粉意味着每月生活费要减少600万法币,生活更加困难。可是为了维护中国的尊严,他坚决拒绝那些别有用心的“赏赐”。他在日记中写道:“坚信我的签名之举是正确的。因为反对美国武装日本的政策,要采取直接的行动,就不应逃避自我的职责。”
两个月后,朱自清因贫病交加,不幸去世。他宁肯挨饿而死,也不肯领带侮辱性的“救济”,表现了一个中国人应有的尊严。
故事的事迹材料篇2
感动,是绿色的,给人们带来了自然的清新,使人们倾于真诚;感动,是黄色的,给人们带来了光亮的温暖,使人们崇于关爱;感动,是红色的,给人们带来了热情的舒畅,使人们重于呵护。
感动,在雨天的一把伞中可以体现,在饥饿时得到的馒头里可以包含,在生病期间获得的一盒药中可以感受。
天下真正为我而真诚付出的人不多,关爱和呵护我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可谓是少之又少。其中,最能体现的便是母亲了。母亲长的不算很漂亮,但也不赖,工资也不算很高。是无数母亲中平凡普通的一个。并不出众,但在我的眼中,母亲就是我生命中最重要,最不可少的人。
记得小时候,我因发烧,连话都说不出来了,跟哑巴毫无两样。于是,母亲连夜把我送到最近的一所医院进行治疗。
我躺在医院的床上,电风扇“吱吱”的一边转一边叫,蚊子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发出“嗡嗡”的声音,我心里也是一阵阵的“嗡嗡”。不久,母亲推门进来了。给我端了一碗热乎乎的面条。饿得不行的我三口并作两口的把面条吃了。
在住院期间,家人们都想来看我。但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就没有来了。父亲挤时间看过我几次。但大部分都是母亲在不分昼夜的照顾我。她请了几天假,专门来陪我。
白天,母亲在医院里来回穿梭。累得腰酸背痛脚抽筋也不肯休息。晚上,也要忙来忙去的给我量体温,寸步不离的守着我。实在不行了,才和我挤在一张小床上。还生怕压着我,拼命往外退。
等我的病完全痊愈以后,母亲却起了一身的疹子,背上,手上,红红的一大片。我看了,心疼极了。泪水不禁顺着脸颊流了下来……
其实,感动就在身边。大海托起挂着白帆的船儿,船儿感动了;青树驼着丰满的硕果,硕果感动了;母亲不辞劳苦的呵护我,我感动了。
感动,就是从心底发出的最真挚的情感,没有杂念,没有污秽。感动能够融化冷酷的人内心的冰;感动能够照亮恶毒的人内心的黑暗。
这就是感动,——真挚的感动,催人泪下的感动。
故事的事迹材料篇3
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着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有关于他的成语有入木三分、东床快婿等,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因而他享有“书圣”美誉。
故事的事迹材料篇4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着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巨着《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着,是中国医学影响的着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着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张仲景为人谦虚谨慎,提倡终身坚持学习。他在序文中说:“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张仲景引用孔子语录,在于说明自己不是天才,只能靠刻苦努力学习来获得知识。他特别表明自己从青少年时期就热爱医学,请允许他扎扎实实地按照孔子的话去做,因为医学没有止境,必须终身坚持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张仲景还为后人树立了淳朴无华、勤恳踏实的学风。《伤寒杂病论》着述风格朴实简练,毫无浮辞空论,对后世中医着作影响甚大。他诊病和学习时遇到一丝一毫的疑问,即“考校以求验”,绝不放过,一定要弄清楚是怎么回事。
张仲景的医学理论对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和老百姓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张仲景医学理论对现代医学研究有重大贡献。而且对东南亚各国的影响也很大。后人研究他的医理,敬仰他的医术和医德,称他为“医圣”。在河南省南阳市还为他修建了“医圣祠”。解放后,翻修了“医圣祠”,并修建了“张仲景纪念馆”,以纪念这位奠定中国中医治疗学基础的医学家。
故事的事迹材料篇5
扁鹊
我国医学源远流长,历曾涌现出许多名医。扁鹊便是其中的一位。扁鹊年轻时跟随师傅学医,非常用功。他学成后医术高超,到各地治病救人,被人们称为“神医”。
有一次,扁鹊到齐国见到齐桓侯,通过观察,扁鹊知道齐桓侯生病了,就对他说:“您生病了,如今病在皮肤里,如果耽误了,病情将会加重。”
齐桓侯不相信扁鹊的话,说:“我没病。你们医生贪功好利,总想靠医治没病的人来显示自己的医术。”
过了五天,扁鹊又见到齐桓侯,他真诚地说:“您的病已到了血脉,不治疗会加重。”齐桓侯不高兴地说:“我没病。”又过了五天,扁鹊对齐桓侯说:“您的病已经深入到肠胃了,再不治疗后果会很严重。”齐桓侯仍觉得扁鹊在骗他,没有理会。
五天后,扁鹊再见到齐桓侯,他转身就跑开了。齐桓侯感到很疑惑,就派身边的人去问扁鹊。
扁鹊说:“以前齐桓侯的病我能治好。可现在病已经到了骨髓,我治不好,只能赶紧跑开了。”
不久,齐桓侯果然生病了。他的病情越来越重,没一个医生能治好。临终前,他后悔地说:“要是听扁鹊的话该多好啊!”
扁鹊还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出诊断疾病的四种方法:望气色、闻气味、问病情、把脉,为祖国医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故事的事迹材料篇6
年轻时候姐弟众多,因为家里比较贫穷,为省下学费让弟弟妹妹们读书,蒋桂吉只读了小学三年级,便辍学在家跟着爸爸妈妈一起干农活。
1979年,蒋桂吉与东安县花桥镇陈江村会家组一村民结婚,生了两个女孩,一家人恩爱有加。可是好景不长,1987年,她的丈夫生了一场大病,四处求医,却没有什么效果,最后被确诊是肺癌。为给丈夫治病,她四处借钱,家里已是债台高筑。她白天辛苦劳作,晚上照顾丈夫,但她积极乐观,不离不弃。尽管她对丈夫照顾得无微不至,但她的关爱还是没有换回丈夫的生命,病重不治的丈夫最终离她而去,留下两个年幼的女儿和一屁股欠债。
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蒋桂吉改嫁到冷水滩区花桥街镇石坝村,与魏远冬重组家庭。魏远冬的前妻因病去世,留下了一个两岁的儿子,叫魏芝祥。蒋桂吉嫁过来后,像亲生妈妈一样照顾小芝祥,一家人相亲相爱,凭着自己勤劳的双手,他们家的日子一天天富裕起来,还盖了一座新房。
2006年,在广州打工的魏远冬被诊断为糖尿病,蒋桂吉陪着丈夫四处求医,2009年丈夫的病转变为尿毒症,病情也一天天加重,由三天透析一次变成一天透析一次,蒋桂吉承受着常人难以想像的艰难,细心照顾着病重的丈夫。家里的积蓄花光了,只好到处借钱。最后,丈夫的病情再度恶化,医治无效离开了人世。在她丈夫生病的四年里,蒋桂吉对他体贴入微,倾尽心血,无怨无悔,将一个妻子对丈夫的爱做到了极致。
丈夫的死对她打击很大,蒋桂吉明显苍老了许多。真是屋漏又逢连夜雨,偏偏祸不单行,2010年5月,在浙江打工的魏芝祥又出了车祸,整个人事不省,昏迷了十多天。蒋桂吉强忍着内心的悲痛,打起精神赶到浙江照顾继子。旁人劝她让她放弃,自己的两个女儿也劝她放弃小弟,跟着她们享福,她们养她。蒋桂吉看着病床上被病痛折磨的魏芝祥,十分不忍,虽然他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可这毕竟是自己一把屎一把尿一手拉扯带大的,做人一定要讲良心。蒋桂吉毅然决定,自己不能倒下,也不能放弃,更不能灰心,一定要照顾好魏芝祥。
从此后,每个日日夜夜里,她就忙开了。魏芝祥一直处在昏迷之中,蒋桂吉就和他说话。真诚所至,金石为开,蒋桂吉的付出还是有了回报,魏芝祥终于能开口说话了,凭着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把魏芝祥从死亡线下拉了回来。在浙江医治了两、三年之后,花费医药费四十多万元,这笔钱大多数是从亲戚朋友那里四处借的。为了生活,儿媳外出打工,照顾魏芝祥只有靠蒋桂吉了。
魏芝祥因伤及背脊神经,下半身不能行动,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小便失常,大便失禁。面对着一个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继子,蒋桂吉从来没有嫌弃,接屎接尿、翻身擦身,蒋桂吉做起来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熟练,那么的习以为常。有时候,魏芝祥由于上火,大便解不出来,蒋桂吉还用手帮着抠出来。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何况是照顾自己的继子,这么多年以来,蒋桂吉从来没有埋怨过半句。
除了照顾好魏芝祥,蒋桂吉还种了两亩多的田,家里还有一个小孙女,生活学习也要操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蒋桂吉的付出太多太多,她的事迹感染着周边的四邻八乡,可她自己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有多么的了不起。
蒋桂吉的这份情足以让人动容,蒋桂吉的这份爱足以感天动地,她的善举温暖着每一个人。她,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她无私的爱,比地还要宽,比海还要深,比天还要大。
故事的事迹材料篇7
母亲有个习惯,喜欢在晚饭后出去散步。记得以前,我是每天陪母亲去广场散步的。闻一闻花草的气味,听一听小虫的鸣叫,看很多人在远处跳热闹的健身操。
那天吃完晚饭,母亲照例说她要出去走走。经过我的身边,她忽然停下来问我出去吗,我正埋头写作业,头也不抬的拒绝了。听到门轻轻的带上,我好像听到她若有若无的叹息。心里忽然升起一种异样的感觉。一抬头,母亲正从窗下走过,昏黄的灯光照在她的背上,我第一次发现,那个可以为我扛起一切的母亲竟是如此的瘦弱单薄。那一刻,我有些心疼。
第二天晚饭后,我决定和母亲一起去散步。出于某种可笑的心理,我故意装出一副忙碌的样子,等着她走过来问我,咱们一起出去走走吧。她在我身后静静的站了一会儿,便转身轻轻的带上门走了。我追出去,有些慌乱的说:“妈,我和你一起去!”她转过头来,一脸惊喜,问我功课都做完了吗?我点点头,暗自庆幸自己做对了选择。
我们母女俩走在昏黄的路灯下,身边偶尔有车从路上呼啸而过。我的步子比母亲的要大,走的比她要快,所以尽量放慢脚步,想想很久没有这么亲密的走在一起了,开口却想不出要说什么。我转过头看母亲的脸,她的脸上有岁月留下的隐约的痕迹,流露着平和安静的表情,嘴角有一丝安心满足的微笑,路灯的柔光让她的脸如此的温暖亲切。我伸出手来,却又缩回口袋。那个整天粘着母亲撒娇淘气的小女孩长大了?母亲停下脚步,有些随意的说:“你看,你长的比我还高了。”她笑着比划了我的头一下,我再一次伸出手去,握紧母亲的手。她的手有些粗糙有些凉,当我们的手心变成同样的温度时,我觉得我和她的心也贴在了一起。
那一瞬间我忽然明白,长大,就是一个从被母亲照顾,到学会照顾母亲的过程。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