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准备事迹材料的时候一定要强调段落层次分明,在日常工作中,大家都会接触到事迹,对各类事迹都相当熟知,大家怎样完成事迹材料呢,下面是骄才站小编为您分享的第一书记女事迹材料7篇,感谢您的参阅。
第一书记女事迹材料篇1
第一书记女事迹材料篇2
被残疾人称为好帮手、贴心人的县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阙柳松同志,1991年至1994年曾兼任第一届县残联理事长,1998年5月,一纸调令又将他调到残联任理事长。到残联后,他所面对的一项重点工作就是残疾人扶贫解困工作,但他很快进入了角色。功夫不负有心人,阙柳松同志带领全县残疾人工作者实施的松阳县残疾人扶贫攻坚工程得到了组织和社会各界的认同:2001年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等国家部委评为全国残疾人扶贫工作先进单位。6年来,他凭着强烈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怀着对残疾人,特别是被贫穷的锁链羁绊着的那些贫穷残疾人的一片诚心、爱心和热心,竭尽工作,默默奉献,连续几年被评为县级先进工作者。他,是一位古道热肠和充满事业激情的扶残帮困工作者。到残联后,阙柳松同志是怀着对残疾人的深厚感情投入到残疾人扶贫解困工作中去的。带着这种感情,使他产生了为残疾人扶贫解困工作奔走呼号的源源动力。刚巧在1997年县残联开展了一次全县贫困残疾人调查工作。当时,松阳县乡镇的贫困人口多,家境贫寒的残疾人也多。据调查统计,全县有贫困残疾人2950名,占全县贫困人口总数的46%。面对众多贫困的残疾人,特别是在下基层时听到那些连温饱都成问题的残疾人那强烈而悲切的呼声时,他的心灵被震撼了,一种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油然而生,深深感到自己肩上的重任,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竭尽全力帮助贫困残疾人摆脱贫困。由于当时县残联是个不起眼的小单位,资金相当缺乏,扶贫资金就更不用说了。面对如此困境,他深知残联一个单位的力量是渺小的,恰似一滴水珠,沧海一粟,只有数不尽的水珠汇入扶贫攻坚计划的大海,才会产生翻江倒海的力量。于是,他把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作为实施该计划的突破口来抓,运用电台、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介,宣传实施残疾人扶贫攻坚计划的主要内容及意义。为了筹措残疾人扶贫基金,他多次跑县委县政府找领导。他积极主动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动了县委县政府的领导,1998年8月县委办县政府办联合发文件号召全县干部职工开展了向残疾人扶贫解困基金捐一天工资,献一份爱心活动。他的真诚,他的耐心细致、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也感动和激发了全县广大干部职工节省下自己的一天工资将爱心献贫困残疾人的热情,加入扶残助残的行列。这次捐款,为扶持残疾人打下了基矗同时,发动机关部门和企业单位与中小学校的贫困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结成长期帮扶助学对子,这些学生每学年人均能得到600元的捐助资金,保障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大东坝镇二滩坝村一位近不惑之年的盲人梅立科,从小双目失明,而妻子是个精神病人,女儿又不是亲生的,家庭经济毫无来源,是乡村里出了名的贫困户。1998年10月,阙理事长知道这一情况后,让工作人员找上其家门,并亲自与大东坝镇领导协商,送他去参加了盲人按摩培训。如今,老梅在残联的帮扶下开了家盲人按摩院,生意日益红火。面对阙理事长的帮助与支持,他感慨地说:阙理事长是我生命中碰到的最重要的人,没有他,我真的以为这个世界永远是黑暗的。多年来,阙柳松与残疾人广交朋友,建立了血肉、鱼水关系。他的真情深深触动了松阳的残疾人,他们有话愿跟他讲,有困难愿找他帮忙,都把他当成贴心的娘家人。这种真情,是最撩人心弦的。他,是一位对工作孜孜不倦和富有奉献精神的扶残帮困工作者。阙柳松同志干工作有一股子拼劲,凡熟悉他的人都说他是个实干家。他常说在其位,谋其政,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好。经过他的努力,县政府相继出台了残疾人优惠政策、扶助残疾人若干规定及残疾人扶贫攻坚计划,形成了县乡两级残疾人服务社的组织网络,以上措施办法的出台,为残疾人扶贫攻坚计划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矗通过政策扶持,残疾人真正得到了实惠,有1248名贫困残疾人享受减免照顾,残疾人的整体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逐步提高。1998年以来,残联围绕扶贫计划的总体目标,根据松阳县的山区特点,通过万人结对、万人种养、共奔小康及进千村万户、扶贫奔小康等扶贫行动,走出了一条有松阳特色的扶贫之路。期间,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贫困残疾人的状况,先后开展了三次全县性的贫困残疾人情况调查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调查。在调查过程中,阙柳松同志爬山越岭,走进千家万户,有时要走山路30多华里,晚了就在残疾人家中住宿,与残疾人同吃同住,有时一住就是几天几夜不回家。在扶贫帮困的路子上,阙柳松认为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如果让更多的残疾人学得一技之长,则可以带动一大批人勤劳致富。于是,他想方设法开展送科技下乡扶贫活动,每年免费在乡镇举办3—4期残疾人科技培训班,组织残疾人进行香菇、名茶、干水果、蔬菜类的培育管理,畜禽类的养殖技术以及电器维修、缝纫、理发业和工艺品加工等内容的培训。广大残疾人通过培训,掌握一技之长,走上脱贫致富路,我县的残疾人开发的种养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了以点带面,辐射带动更多的残疾人走上致富路,先后建立了6个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各乡镇涌现了各行业的致富典型。西屏镇西坌村的残疾人杨裕宗开发的养殖基地,每年养猪出栏商品猪500多头,养鱼60亩,还搞山地开发水果,生态种养,年收入可达3万元,并带动6名贫困残疾人脱贫;三都乡酉田村残疾人叶木生是在县残联扶持其2000元资金开始开发起来的水果基地。在建此基地过程中,阙柳松理事长亲自为他送资金、送化肥、送苗种。通过几年的发展,小额信贷资金累计达68.7万元,并开展了一帮一、众帮一等结对扶助活动,扶持3223名贫困残疾人从事种养业、手工业和家庭副业,贷款回收率达98%。
第一书记女事迹材料篇3
***,男,汉族,***乡人,xxxx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xxxx年3月,***同志受组织选派从县文局到***县***乡***村担任第一书记。履职以来,他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严守纪律,扎实工作,团结村两委委会一班人,克难奋进,***村的社会经济建设成效显著。
调查研究,理清思路
***同志任***乡***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从驻村的第一天起,他把熟悉情况、摸清家底作为开展工作的第一步,登门入户走访,摸实情,与村民拉家常,交朋友,听群众说真话、实话,甚至是气话、恼话。为尽快取得党员群众信任、理解和支持,他和村两委班子一起印发了便民服务联系卡给村民,方便群众联系,他视村民为亲人,把村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他走组窜户详细了解了***村的自然环境、组织建设、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等方方面面的情况。并在此基础上理清自己作为第一书记的工作思路,即紧紧围绕发展***村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强化班子建设、基础建设、文化建设、民生建设,有效实施结对帮扶计划,帮助贫困户脱贫。
统一思想,规范工作
***村位于***乡西北部,交通闭塞,基础薄弱,地上无厂,地下无矿,属典型的贫困村。***同志上任后,他立即投身村务工作。报道当天,他组织村干部召开动员会,统一村干部思想,树立村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和村干部一起讨论脱贫奔康发展难题,确定发展目标,以先急后缓的原则干成几件实事,赢得群众的信任,激发村民全面创业的热情。他特别注意工作方法,讲求工作实效。通过短信、谈心等形式,他与村支部书记交流自己近期打算、***村的长远规划和发展等问题。他工作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勇于担当,很快进入了角色。作为第一书记,他能正确处理指导与领导的关系,解决了处得好的问题,真正做到了尽责不越位,倾力办实事,着力谋长远。他注重加强制度建设,指导健全了村里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党员的教育管理,完善村两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推进村务、党务公开,使村各项工作进展迅速。
倾情奉献,扶贫济困
***村九组村民***,因病到达州市陆军医院住院,检查出肝癌晚期,***得知情况后,多次前去看望,并从自己工资中拿出500元去慰问。***村2组的留守儿童***、***两姐弟失足掉到堰塘里,***第一时间组织村社干部积极施救打捞,连续奋战几个小时,终于救回了一个孩子,另一个抢救无效死亡,在家高龄的爷爷奶奶束手无策,他又找来干部和群众一起帮忙操办了死亡孩子的后事,还发动党员干部爱心捐款,帮助他们渡过了难关。***村四组80多岁的***老人的家不慎失火,他率先赶到现场组织村民灭火,将损失降到了最低。他当场给***老人500元钱作临时安抚,第一书记真是来为村民办实事、做好事的啊!***老人热泪盈眶的逢人就竖起大拇指夸赞。群众有难,我来帮。何大爷,您的身体最近还好吧?;李大姐,您家的米和油还够不够吃?&b&b工作之余,他都不忘到贫困户家中去嘘寒问暖。同时,还组织文体广局机关干部和直属单位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在扶贫资金、项目和物资上给与帮扶。
当然,驻村帮扶不是简单地给钱给物,更要帮助村里理清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促其早日脱贫致富。***把帮扶为事业,把驻村当扎根,他一心扑在村里的发展上,帮助村里深挖贫穷原因,多方搜集致富信息,积极为村里发展出点子、找项目、引资金、送技术。他认为,扶贫先扶智,要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改变农村陋习和农民落后思维,引导村民文明向上;其次,要改善基础设施,优化生产生活环境;第三,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发展特色养殖业和种植业,切实增加村民收入。
克难攻坚,改善民生
他组织新建了村文化活动室和农民体育健身广场;他多次组织文体广新局的直属单位送文艺、送图书、送农技到***村,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改变了***村民的精神面貌;他向县领导汇报,推介***村扶贫实施方案,争取领导更大的重视和支持;他带领村干部到上级单位要项目、要资金;他亲自和贫困村民一起实施产业发展。他任***村第一书记以来,新修人畜饮水工程2处,石河堤1处,整治山坪塘2口,整治水***2500米,修通组公路4.9公里,新修硬化断头路1公里,联户路1公里,修建连组桥一座。锣儿顶是***乡富有地方特色的山寨,这里风景优美,土质肥沃,光照充分,富含对人体有益的多种微量元素,这是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优势资源。***抓住这一契机,积极与农业技术部门和四川省宕府王食品有限公司联系,打造锣儿顶大米品牌,走向高端消费市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时,建成年出栏1000头的养牛基地1个,帮助发展养殖大户2户,发动贫困户养殖鸡鸭等2000余只,种植红辣椒300余亩,优质玉米420余亩&b&b。***村脱贫奔康的道路越走越宽!
欲问秋果何所累,自有春风雨潇潇。***,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村第一书记,扎根山村,情洒农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宗旨,给***村这片寂寞的土地带来了一片生机。用真心、真情、实干的工作激情抒写着一个共产党员的人生诗篇。他说,只要农村、农民需要,他都会义无反顾的留下,直到***村脱贫致富的那一天!
第一书记女事迹材料篇4
第一书记女事迹材料篇5
杨松茂,男,39岁,2015年8月被选派到卢氏县狮子坪乡下庄科村担任第一书记。两年来,他坚持真情走访群众、真心服务群众,团结村两委班子,加强支部自身建设,千方百计发展产业,多措并举强力脱贫,使下庄科村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民生条件明显提高,产业规模明显扩大,脱贫步伐明显加快,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充分体现,其本人第一书记的形象得到广大认可,赢得普遍赞誉。
凝心聚力巩固堡垒
杨松茂2015年担任下庄科村第一书记之后,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调查了解下庄科村的基本情况,掌握了下庄科的自然、经济等基本情况,找到下庄科成为全乡、全县重点扶贫村的原因所在,除地域偏远、基础薄弱、文化落后、观念陈旧等因素外,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过差是不容否认的重要原因。
四议两公开制度的执行,进一步推动党支部的建设。改变了过去的只会不议的不良会风,为民而议,为议而会。党支部的提议要求支部书记放下土皇帝的架子,做出为民谋事的样子;党员大会审议,帮助每个党员明白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提振了精神,提升了责任;两委商议促进了团结,形成了合力;村民决议确保了方向形成了动力。决议公开和结果公开,更加彰显了党组织的坦荡胸怀,密切了党群关系,不少年轻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党组织的新鲜血液、村两委的后备梯队,呈现出后浪推前浪的可喜局面。浴火重生,脱胎换骨,软弱涣散的党支部,真正变成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战斗堡垒。
攻坚克难摆脱贫困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稳定民心,增强信心的工作,杨松茂充分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为下庄科要项目跑资金,先后修通了4条到自然村的公路,总里程10.2公里,入户路的硬化结束了下雨水泥路,天晴杨灰路的历史。26万元的文化广场及配套器材,丰富了下庄科的精神文化生活。120万元资金帮助40户居民改造了房屋,向美丽乡村跨进了一步,使下庄科成为卢氏旅游廊道上的一颗明珠。80万农网改造项目,彻底解决了生产动力难题。72万元建设了红庙湾、草沟口、寺而沟三个通讯基站,消灭了信号盲区,沟通了与外界的联系,捕获信息更为便捷。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第一书记担负的重要任务,杨松茂耗费了心血,想尽了办法,找准了路子,做出了成绩。在澄清家底,确定对象之后,关键是上项目、上产业。没有产业来支撑,攻坚脱贫嘴上功。杨松茂一边宣传护林政策法规,一边联系外购原料,帮助群众稳定发展传统产业代料香菇。在争取县林业局提供14.3万株连翘苗,1.6万株核桃苗发展林果产业外,自筹资金2万元,为贫困户购买4000株大樱桃苗、2000株猕猴桃苗,建起了特色水果基地。为了壮大产业规模,提高管理水平,杨松茂与村两委一班人马组织成立了农民合作社,54个贫困户养殖优质黑猪270头,单项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落户安装的光伏发电项目,每年将给村集体带来15万元的可观收入。
民生基础的改善,扶贫产业的发展,帮助下庄科20户88人实现了脱贫目标,同时为持续发展,奔赴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走村串户温暖民心
驻村工作像回家,走罢东家串西家。杨松茂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与农民的感情之缘可想而知,加上随和爱动的性格,走村串户成了工作常态和必修课程。
刚到下庄科村的时候,一切都很陌生。杨松茂就抓紧时间到村各户了解情况,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这种沉到底,接地气的方法,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爱戴,也给他的工作打开了方便之门。
修路架桥,本是惠民利事,但触及到少数人的利益之时,就产生了矛盾甚至冲突。下庄科村近两年新修的几条公路,都是杨松茂苦口婆心,软磨硬缠才得以实施的。
精准扶贫的第一步是精准识贫。而把精准这个动听悦耳的词语落实到实处并非易事,从最初不愿当贫困户脸上无光,到后期的不愿退出怕收益受损,从开始不愿上项目怕担风险,到随后膨大规模挤占份额。不管是调查计算的结果,集体研究的决议,还是张榜公示的内容,都是变成杨松茂一次次访问的谈资,晓情喻理,才可以变成可以总结的成绩。
工作的事认认真真,群众个人的事也尽心竭力,学生上学,看病求医,杨松茂有忙必帮。虽然他是外来户,过路客,却把自己当成下庄科的一员。无论谁家的红白喜事,他都登门帮忙。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联系群众,关心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九百多天的交流融合,杨松茂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
遵纪守规塑造形象
杨松茂性格开朗,为人随和,看似喜喜哈哈,实则细致入微。虽然是天马行空的独行侠,却时刻紧崩着纪律之弦,坚守岗位,严于律己,把组织要求的五天四夜工作制度演变成5+2,白+黑。两年多时间从没有脱岗漏岗受处分,也没有迟到参会挨批评。有时晚上开完会驱车回家,第二天早上又出现在下庄科。群众戏称夜猫子,妻子嗔怪像野人。
长时间生活在村里,每天和群众打交道,杨松茂很注意生活纪律,自带炉灶、生火做饭。不仅做到不吃请、不收礼,不搞特殊,还自掏腰包买礼品,中秋、春节慰问老党员,自己赢得了口碑,维护了党的形象,树起了第一书记的大旗。
火车快不快全靠车头带,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作为一名第一书记,杨松茂只是千千万万个第一书记中其中的一名,但他却用自己的真实行动,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肩上的历史使命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应尽职责。
第一书记女事迹材料篇6
2015年7月,渑池县文广新局干部崔涛被选派到省级贫困村——仰韶镇后涧村担任第一书记。两年多来,他带领群众建强基层组织,决战脱贫攻坚的事迹被四里八乡的群众传为美谈,后涧村容貌焕然一新,500亩荒山变为"聚宝盆",被当地村民亲切称为"韶山脚下拓荒牛"。2016年底,崔涛被渑池县委、县政府授予"脱贫攻坚第一书记先进个人",2017年7月,再次被评为"优秀驻村第一书记"。
健全设施强班子
水路电通甩膀子
后涧村因水资源短缺,崔涛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积极协调资金3万余元为全村拉水135车,把水送到村口,暂时缓解全村吃水难。又不辞辛苦多次辗转奔波到县水利局联系,上报人畜吃水工程项目,将本来明年才能实施的水利项目提前一年实施,目前已新打403米深水井一眼,铺设管道14427米。联系交通部门,杨家门至石庙后自然村一条主道路4.02公里、设计路面宽4.5米、投资120万元高标准村间道路已完成。为解决村民通电问题,他多次到电力部门联系实施电网改造,栽植电杆132根,架设电线6325米,农电入户率达100%。为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他联系卫计委,协调上级资金2.5万元,改善了群众就医环境。联系妇幼保健院上门服务,每年为全体村民举办两次义诊活动。
精准拔除穷根子
扶贫开发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崔涛按照农户自评、群众互评、代表测评、村级核评、乡镇审评,精准确定贫困户46户163人。贫困户脱贫,一缺资金二缺技术三怕收获时卖不出去。崔涛迎难而上,逐一破解。为8户符合条件有贷款意愿的贫困户每户申请贴息贷款3万元发展养殖业(养牛)。贫困户购买花椒树苗需资金1万余元,钱凑不够,他带头拿出500元,帮扶人员也纷纷慷慨解囊相助,为28户贫困户种植98亩花椒树。协调资金2万余元为贫困户免费购买柴胡种子,帮助29户贫困户种植柴胡75亩。同时积极筹集资金6万余元购买600余亩花椒树苗免费发放到农户手中帮助发展农林产业,目前全村发展种植花椒900余亩、中药材280余亩、流转土地230亩。为帮助农户解决不懂技术难题,崔涛每年都邀请农业技术人员在花椒地现场开展种植技术培训、柴胡技术培训。共计参加培训贫困群众300余次。为解决经济作物出售难,崔涛联系工商税务部门注册成立了仰韶镇后涧韶山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与三门峡市九龙羊肚菌种植公司和垚鑫菌业两家公司签订技术支持和回收合同,还与亳州中药材种植合作社达成长期合作协议,让百姓吃了"定心丸"。为增加集体收入,建设中药材(连翘)烘干加工基地。新建食用菌大棚15座。同时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在牤牛山建设300kw光伏发电站一座,目前已经建成,每年发电可分红18万元,46户贫困户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实现了贫困户全覆盖。
为民解忧扑身子
他主动放弃双休日,以村为家开展脱贫攻坚,自己动手做饭,与百姓打成一片。崔涛的车几乎成了村里的办公用车。建设村卫生室为了省钱,私家车变成了"货车",后备箱装上砖块、水泥、瓷砖,一次又一次往返。外出参观学习,为节省开支赶时间,崔涛每次都是开着自己的私家车,天不明出发,半夜返回,两年来他的车为村里跑项目行驶4万多公里。60岁的村民杨长法肢体残疾,妻子股骨头坏死动了手术,家境贫困一筹莫展。崔涛开车带两人去县残联帮助联系办理了残疾证,让他们享受了低保,后期治疗费也可以二次报销,减轻了家庭负担。2017年7月9日,他联系珠海一家公司的爱心志愿者,为46户贫困户送去了价值3.6万元的米面油和床上用品。遇到村民们发生邻里矛盾、占地纠纷,崔涛利用文化人的细心和耐心帮助一一化解。
脱贫攻坚贵在谋划长远发展。崔涛打算依靠村内林地较多优势,在400亩林地下种植花椒、核桃等经济作物,增加村内集体收入并带动贫困户就业增收。计划于三门峡市甘露制水厂合作投资500万元建成年产1万吨纯净水项目,目前该项目已达成合作意向,将于近日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可安排40余名劳动力就业。并联系在外成功人士计划在后涧村投资100余万建成高标准农家乐一座,可安排10余名困难群众就业。
第一书记女事迹材料篇7
xxx,男,汉族,大专学历,中共党员,现年39岁,1996年12月在部队服役,2010年1月转业后安置到xxx市xx县交通运输局工作,2015年8月向组织主动请缨到xxx乡xx村担任第一书记。
xxx乡xx村位于xxx乡东南部,省定贫困村,辖9个居民组,耕地514亩,林地21000亩,267户975口人,其中贫困户130户421人,已脱贫103户359人。
三、拓宽渠道,调整产业,当脱贫致富的引路人。该同志深深牢记村民如何增收是脱贫的关键,先后带领村民到本县、赴外市5次进行产业发展观摩学习,6次组织产业发展技术培训,打破群众惯性思维模式,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引导全村群众每年稳定发展食用菌230户200万袋,带动108户困难群众户均增收2万元;发展猕猴桃种植136户450亩,并发展林下经济,中药材套种200亩,可带动80户困难群众有稳定增收项目;栽植核桃8400株,130户贫困户共栽植连翘7.5万株;发展兰花种植10000株,可带动22户困难群众户均增收4000元;发展大鲵养殖业,养殖大鲵1000尾。同时,帮助该村成立猕猴桃、食用菌、兰花合作社3个,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贫困户实现了户户都有3个以上长短结合的脱贫项目,为全村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为民服务,实心实意,当农民群众的贴心人。该同志始终做到主动倾听群众呼声,扎扎实实为群众解疑难,办实事先后争取资金1500余万元,从各个方面改善该村基础设施:争取资金60万元高标准修建了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和标准化卫生室;争取资金112万元建设150kw光伏发电项目,已并网发电,年发电收入15万元,扶持贫困户30户,户均增收3000元,村委终于有了集体经济;争取资金500万元积极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对村级4.4公里道路进行拓宽升级改造,修筑护路坝3公里,路基已全面完工,6月份铺设柏油;争取资金260万元修建月子沟口大桥,已完成桥台建设任务;争取资金70万元对全村3公里河道进行清理整治,河道变得既整洁又畅通;争取资金50万元对村党群服务中心再次升级改造,变成冬暖夏凉经济适用两层小木楼,各项服务进一步完善。争取资金450万元对全村150户居民房屋进行特色民居改造,已完成50户,得到群众一直好评;争取资金12万元修建旅游公厕2所;争取资金4万元安装监控,加强该村平安建设;争取资金15万元为村里配备移动式垃圾箱10个,垃圾清运车1辆,实现了垃圾集中收集,集中清运;同时,本着搬穷窝、斩穷根、换穷业的扶贫工作思路,立足拔穷根,动员搬穷窝,使55户177人享受了异地搬迁扶贫政策,已搬迁41户145人;争取市人行扶贫政策,2016年确定该村为金融扶贫试点村,率先在全市推进金融扶贫工作,完成了全村130户贫困户和131户非贫困户的基础信息采集,档案资料整理,信息录入和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已为贫困户办理小额贴息贷款57户285万元,解决了贫困户产业发展无启动资金的难题,为全市开展金融扶贫工作做了标杆,目前,该村基础设施基本达标,贫困群众脱贫愿望强烈,两委班子团结向上,全村上下和谐稳定。付出总有回报,该同志的工作业绩受到各级领导一致肯定,得到群众普遍赞誉,先后多次被县和乡党委政府表彰为优秀驻村第一书记和优秀共产党员。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