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观后感,观众可以了解到作品的独特之处和创新之处,增加他们对作品的好奇心和欣赏度,实际故事的观后感能够让我们更加理性地分析和评价现实世界中的各种情况和事件,下面是骄才站小编为您分享的电影《第一书记》观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电影《第一书记》观后感篇1
单位组织观看电影《第一书记》,观看前从同事那里得知影片挺感人,看的过程我也一向在流泪。我不想谈影片反映出的沈浩同志作为第一书记的感人之处,也不谈电影成功之处。我想谈谈电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的一些问题。
首先,作为一个有梦想有抱负的优秀共产党员,沈浩同志的考核年年基本称职,这反映出单位的考核制度流于形式,选拔干部存在必须问题,起不到激励人才、发现人才的作用。我们就应透过这些现象好好反思一下,怎样创新我们的选人、用人制度,给想干事、能干事的同志一个舞台,给一心为党的同志一个肯定,才能激发出干事业的热情和动力。
其次,一句村官的流行话语'不干,不好意思;干一点,意思意思;干好了,啥意思',反映了一些挂职锻炼的干部的混日子的普遍心态,也反映出这一制度存在的不完善的地方,既然组织上安排,选拔下去挂职锻炼,应当说是要选拔有潜力、有培养前途的干部,也期望透过这样的交流,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至少是为新农村建设带去新的理念。那么他们不管潜力大小,首先就应是实心实意为老百姓办事的人,这样的人也才能一心一意为单位办事。
只想个人升迁的人,是不会把单位的事当成事业来做的,这样的干部真能担当重任吗而我们选人用人的原则也就存在必须的问题,往往用人唯亲,只看表面,不看内里。有的甚至带病提拔,这就更是有问题了。单位内部监督不利,有的人侵吞国有资产、___,有的人不敢同丑恶现象作斗争。小岗村存在那么多年的少数人霸占群众财产,几届村支书无法解决就是一个证明。所以我觉得选人用人不仅仅要看工作表现和工作潜力还要看一个人的品德和素养。
电影《第一书记》观后感篇2
因为该影片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电影以沈浩的猝然长逝开头,以女儿的一段深情而坚强的告白结尾。某些细节的处理甚至是幽默的,引发观者的会心一笑。写实与写意镜头的运用,音与画的融合,众多明星大腕的参与,给凤阳县的古城墙、红色有些刺眼的红手印、优美的钢琴曲、遍地黄灿灿的油菜花、徐帆恰到好处的调侃和意味深长的眼神……,给人的感觉这不是一部说教型政教片,不是一部枯燥的宣传片,而是一部艺术化了的生活和励志电影。电影拍得很真实,很感人,笑声中隐含着一丝辛酸,哭泣中饱含着一丝遗憾。没有给我们树立一个可望不可及的高大全形象,而是从生活细节入手,通过最平凡、最普通的一件件事情,透视了沈浩的思想深处和真实内心,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感情丰满、有血有肉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形象,让我们在一次次湿润眼睛的同时,引发了内心的共鸣和思索。
沈浩走访农户了解情况,让农民自己动手修路,主动到省财政厅等部门跑项目、争取支持,在大包干的发源地搞土地流转招商引资,为了在京沪铁路线上架桥,找铁道部、跑x局、直接找部长、苦苦等待部会议的决定……影片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故事为我们展示了沈浩多方面的能力,比如调查研究能力、统筹兼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改革创新能力。但是这么有能力的人,为什么他就在x省财政厅工作了18年,每次年终考核都是基本称职,一直原地踏步?而同是同学的崔凯已是正处,后来到厅级干部。这肯定不是个人能力问题,因为沈浩把自己想干的事情一件件地变成了现实,给小岗村带来了全新的面貌和全新的发展。那么不得不让人联想到的就是的人才培养体制、用人机制和考评制度了。突出宣传他的能力和素质的时候,无奈之余怎不让人感叹英雄无用武之地。作为各级从事人事工作的领导是不是应该深入的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呢?正如崔凯的台词讲道:当官的未必干事,干事的未必当官。那我们要培养和使用的是干事的官还是不干事的官?从沈浩的个人发展当然也是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沈浩离开了财政厅,但他干得仍和自己的工作戚戚相关,他仍然是财政人。没必要把自己局限于某个生活环境和工作部门,走出去,换一种思路,换一种生活,也许你将会有不一样的舞台和不一样的人生。不管是哪个单位,人事工作一定要注重个活字,常言道人挪活树挪死,没有灵活的进出机制,死水一潭,怎么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呢?
电影《第一书记》观后感篇3
今日,我有幸观看了《第一书记》这部教育题材的电影。让我遗憾的是看的人很少,据说原本当地政府号召各市直机关党员干部都去观看,没有想到的是,竟然千人的影剧院里仅有八十多人观看。看到这样的情景多少有些遗憾。
?第一书记》电影的主人公原型就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沈浩同志。
2004年2月,沈浩同志进取响应省委号召,他作为安徽省第二批选派到农村任职干部来到凤阳县小岗村,任小溪河镇党委副书记,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在小岗村任职近6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直到2009年11月6日去世。
让我听到沈浩最多的话是“百姓就是天”“要为老百姓办事,办实事”,上有萧县的老母,城里的妻子孩子很少照顾,他为了工作,他舍弃城里的舒适生活,挑起重担,不负组织重托,来到了小岗村一干就是六年,从修路、建造包产到户历史博物馆,再到迁坟、招商引资鲜活的实例,将沈浩同志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想象表现的很生动,电影让人感动,催人泪下,感激在当下物欲横流的时代,竟然有如此为民服务,不顾一切,一心一意的投身自我的工作,这样的好党员好干部已经十分少了。或许是沈浩的事迹所感染,很多知名演员都加盟倾情参演,王刚、蒋雯丽、徐帆加盟也给电影增添了花絮和亮点,电影生动感人,是现时代最好的宣传教育影片,很值得广大党员干部观看。
从沈浩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敢为人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永不停滞、永不僵化,敢闯敢试、勇于担当的高尚的敬业精神。他为了让百姓满意,牺牲在自我的工作岗位上,他用泪水用生命谱写了人生最崇高的梦想,不愧为百姓的当家人、贴心人和党的好干部。他的成绩曾获得书记的高度赞扬和肯定,一时掀起向沈浩同志学习的高潮。
从沈浩的身上我聆听和体会到一种温暖,他把群众冷暖装在了心里,把生命置之度外,为了党的事业,为了人民的生活不辞艰辛,奋斗不止,直至鞠躬尽瘁。多么好的人,一个难得的好人。好干部,好党员,好书记。只要把百姓装在心里,就会得到百姓的信任和欢迎,沈浩做到了,并且让百姓很满意。他是时代的楷模,他是是践行“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时代丰碑。
我也在想,试问,那些没有看电影的党员干部们,我真的不明白都在忙什么?我肯定的说,如果和沈浩同志相比,不是一种羞愧吗?人都说,好人一生平安,可为什么沈浩同志这样好的人,却无情被病魔剥夺了年轻的生命。似乎这个世道也太不公平了?老天也似乎不长眼?无视好人和坏人了。我想,沈浩同志虽然告别了小岗村的父老乡亲,告别了老母和妻儿,可他在九泉之下必须是欢乐的,因为他做了一件伟大的事情,为民办了好事,做了实事。百姓不会忘记,人们不会忘记,沈浩同志的精神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感激沈浩,悼念沈浩,他的精神是一座宏伟的丰碑,激励着大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他的气节万古长青!他的精神永垂不朽!
电影《第一书记》观后感篇4
怀着对沈浩同志深深的敬意,我走进了顺义影剧院,观看了这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平凡而又伟大的《第一书记》。
沈浩是由安徽省财政厅选派到凤阳县小岗村任职的干部。几年来,他为小岗村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在小岗村的历史上,一共有过四次红手印的光荣记载,除了第一次分田到户,十八
位带头人按下红手印,立下军令状外,其余的三次全部是为了他们心中的好书记—沈浩。个红手印是第一次挽留他再干一届,个红手印是第二次挽留他继任书记,多个红手印第三次挽留他永远留在小岗……
500多个红手印里,蕴含着小岗人民对沈浩书记的浓情厚谊,折射出一个共产党员为了践行入党誓言,为了人生理想,为了人民大众,甘愿奉献,勇担责任的高尚精神,而我们从沈浩同志身上学习的也正是这种精神。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每个人都经历了党旗下宣誓这一神圣庄严的时刻。“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短短80字,对一名党员提出了最全面、最严格、最基本同时也是最高尚的要求。一名党员,在工作和生活中时时刻刻挂念着誓词,以此作为人生的奋斗纲领,那无论有无辉煌的成绩,他都是一个合格的党员,一个优秀的党员。
党员必须要讲奉献。这是由党员的性质决定的。因为共产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每个党员在申请入党之前,都有学习党的基本知识,都要明确入党的动机。复杂的社会现实让动机不再那么纯正,但是作为一名党多年考察的优秀分子,我们必须意识到,为党工作就是在为自己工作,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
一个不讲奉献讲索取,不讲集体讲个人的党员绝对不是一名真正的党员,而是混入党员队伍的败类罢了。不能因此就否定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抹煞党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的重大作用。偶尔听有的党员说“用共产党的牧场,放养自己的骆驼”,便觉得悲哀,不知道出现这样的党员是党组织的悲哀,还是他个人的悲哀。总之一个党员在丧失了奉献精神之后,他的党员之名就仅仅是一件外套,只在他需要时穿上罢了。
党员必须要讲奉献。在我国这个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各项社会制度还需要完善的今天,党员的奉献精神尤其重要。抗击非典,汶川救灾,冰雪侵袭、洪涝灾害,哪里有急难,哪里就有鲜艳的党旗在飘扬,哪里就有共产党员坚毅执着,勇往直前的身影。祖国的需要,人民的呼唤,就是共产党员的神圣使命,因为作为一名党员,就要“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电影《第一书记》观后感篇5
电影以沈浩的猝然长逝开头,以女儿的一段深情而坚强的告白结尾。突然发现,120分钟的时间里,事先准备的纸巾并没有派上用场。有落泪却没有失声痛哭,某些细节的处理甚至是幽默的,引发观者的会心一笑。总体来说,这个电影并不是一颗“催泪弹”。
电影制片人张旸的观点印证了我的这一感受。他说,这个电影从一开始创作,就没有定位在“苦哈哈”上,而是希望记录一个真实的人生。沈浩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想做实事,并不在乎人们是否知道。他是典范,但不应该被神化。沈浩在小岗生活的六年,不只有苦,也有成功和收获的喜悦。把这些真实地通过电影呈现出来,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观众能够接受的真实的人。因此,电影没有走苦情的路线,而是一种平实的纪录风格。
一位观众说,她之前只是在网上看到沈浩的事迹,而电影让她十分感动。
一位从北京市昌平区赶来观看电影的女大学生村官对我说,可能是同在基层的关系,她对沈浩经历的感触就更深,因为了解农村基层工作的不易。“他很值得敬佩。”对于沈浩勇于改变小岗村面貌的精神,大学生村官印象深刻。
这或许就是真实的力量。真实引起了共鸣,引发了思考。回想起在安徽采访结束准备返程的那一天,我们一群媒体同仁抓紧最后的时间,聚在一起交流对沈浩的理解和看法。没有人要求我们这样做,只是在知道许许多多关于他的真实后,心底里受到了触动。这种触动,已在采访者的生命中打下烙印;相信,会带给更多人一些精神上的力量。
电影《第一书记》观后感篇6
20xx年11月30日下午, 在党支部的组织下, 做为"创优争先"活动的一部分, 我们全体党员在影都观看了电影《第一书记》。故事根据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沈浩日记》改编,是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原第一书记沈浩为原型摄制的。看完以沈浩事迹为原型的电影《第一书记》,我们深深地被沈浩的人格魅力所感染。它和许多歌颂英模人物事迹的影片不同,《第一书记》带给我们更多的不是眼泪,而是内心的震撼与深思。沈浩以“人”的形象走近群众,以平凡人不平凡的人格魅力,走进了观众心里。
电影《第一书记》是真实的。它是根据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优秀村党委书记沈浩的真实事迹改编而成,沈浩念家、想家而不恋家的戏,写得如此真切,让人情动落泪,又让人心生敬意;结尾 “年夜饭”那场戏更具有撼人心灵的力量:沈浩要回家过年了,途中被一位老婆婆拉了下来,她的目的只有一个:她烧了4碗菜,要求沈浩每碗只吃“一筷”。此时,只见村里各家各户扛了桌子、板凳,端着自己烧的菜都过来了,将沈浩团团围住。镜头升起,小岗村围绕沈浩,自发地吃了顿集体的年夜饭,杯盘交错,其乐融融,其情融融。
电影《第一书记》是朴实的。沈浩是安徽省财政厅的一名普通干部,他已经在机关、在城市待了10多年了。常规意义上的幸福、安定、舒适,他已经都有了。20xx年2月从省财政厅下派至小岗村,兢兢业业地发展小岗,3年期满后,被小岗村村民集体摁手印留任,直到20xx年11月6日,他因积劳成疾,猝逝在工作一线,年仅45岁。主人公沈浩是是真实的,是朴实的,更是厚实的,一个感人至深的人物。
电影《第一书记》是厚实的。在小岗村这个中国最基层的农村,沈浩找到了生长的土壤。电影《第一书记》每一句话,每一个思路,每一个举措,都表达了沈浩对农村、农民那种心灵深处的爱与赤诚。他下乡之初,遭到一群既得利益者的报复殴打,他竟然默默忍受未作追查。有位权势人物霸占了村里的铲土机不肯归还,筑起了阻挡它开出院子的围墙。沈浩在难以说服的情况下,并不采用破墙的方法,而是调用吊车在众目睽暌之下将铲土机吊了出来。沈浩在家里受到妻子语言上的“挤兑”,在村里受人欺负时显得有点“窝囊”,在雨夜修缮房屋时会腿脚抽筋不够健壮,在处理迁坟这场戏中,沈浩对死者的尊重,实际上是对历史的尊重,对人的尊重,对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尊重,以至深深感动了亡者家属,诚恳地说出了“死人不挡活人道”,从迁坟的坚决反对者成为无条件的拥护者。
影片最后以女儿汪汪弹琴前的一段告白为结尾。“我多么想爸爸妈妈一起坐在下面听我的演奏啊,可是,这永远不可能了……”“一撇一捺写出个人,一生一世才做成个人,红手印摁出个大写的人,万世根本是做人……”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