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才站 >活动方案

《七律长征》教案8篇

详细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应对突发情况,确保教学的连贯性和有效性,教案的评估方式应多元化,以便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下面是骄才站小编为您分享的《七律长征》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七律长征》教案8篇

《七律长征》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了解毛主席诗词的创作风格:艺术的概括和夸张。

二、教学设想

1、预习要求:

学生对长征的有关知识缺乏了解,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教法、学法: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3、课时安排:一课时

4、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长征。

2、教师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听后自由朗读,体会诗意。

(合作学习:1、正音。2、借助工具书以页下注合作弄懂课文意思。)

3、学生齐读课文。

4、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品味诗中画面

1、创设问题情景:

诗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全诗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远征之“难”?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

(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2、创设问题情景:

?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选择你喜欢的一个画面,说说为什么喜欢?

(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组织交流评价)

3、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四)播放长征歌曲,以唱带诵。

(五)作业

1、背诵并用规范的正楷钢笔字抄写这首诗。

2、课后探究:

“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寒”字寓意深刻,给人多样化的理解,你对此字有何见解?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远征难:只等闲:

逶迤、磅礴细浪、泥丸(夸张)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水拍云崖、铁索寒和乐观主义精神

千里雪更喜、尽开颜

《七律·长征》知识点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赏析:该联直接抒情,总写,高度概括红军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和的顽强勇敢的革命精神。“远征难”总括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艰难险阻,“远征”说明行程之远,时日之长;“难”说明牺牲之大,经历之苦。“不怕”“等闲”充分体现红军战士顽强勇敢、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积极、自信的英雄乐观主义精神,为全篇定下豪迈、乐观的基调。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赏析:写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上承“千山”,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经过的崇山峻岭。“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形容山岭绵延不断,“磅礴”形容山气势高大壮观,“腾”“走”化静为动,以动写静,突出五岭气势的奔腾和红军行军的急速。该联采用以动写静和反衬的表现手法,运用比喻、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和音律美,充分表现红军顽强、勇敢、豪迈、乐观的英雄气概。

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赏析:写水,以金沙江、大渡河为代表,上承“万水”,既写红军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这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的无数激流险滩。“暖”,既写5月春暖时节金沙江风高浪急、水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后的激动、喜悦之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寒”烘托泸定桥环境的险恶,照应上文“暖”字,表现红军处境的艰难和危急,反衬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气壮山河的豪迈气概,寄托对死难烈士的无限哀思。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赏析:总结,想象,突出红军翻越岷山后的喜悦之情,充分表现诗人对红军指战员们的殷切希望和无比信任,表达了作者对夺取长征全部胜利的信心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喜”字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有表现他们对革命前途的美好向往和自信。

典型知识点

1、五幅“征难图”:腾跃五岭图、疾跨乌蒙图、巧渡金沙图、飞夺泸定图、喜踏岷山图。

2、相关常识:“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交代文章体裁,“长征”是题目。

3、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哲学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和诗人。其重要文章有《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实践论》(1937年)《矛盾论》(1937年)《战争和战略问题》(1938年)《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1938年)《论持久战》(1938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纪念白求恩》《反对自由主义》《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改造我们的学习》等,诗词风格雄浑豪迈、气势宏伟,代表作有《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卜算子?咏梅》《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六盘山》《水调歌头?游泳》等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

一、精彩回放,走进长征。

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二、以读代讲,感知长征。

特别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炼句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还要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三、文本对话,深入长征。

诗人展开夸张的手法,创造出新的艺术境界,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突出了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足见红军的顽强和乐观。在学习课文时,把诗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跃性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四、诵读延伸,升华长征。

把这一课真正上成读书课,通过反复情感朗读,读出诗的意境,读出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七律长征》教案篇2

教学内容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内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

2、体会重点诗句的情境,在反复诵读,合理想象,

预设目标

1、了解古代诗词的有关常识。

2.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在诵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尝试通过诗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人热爱农村、关心农事的质朴情怀。

教学准备:结合课内外资料,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词,最早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也叫“填词”。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如这首词的词牌名《西江月》。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字以上至90字为中调。其实并无根据,但习惯如此。长一点的词还可以分段,有双调、三叠、四叠之分。这首词有50字,仍属小令,但有两段,故称双调。读双调的词要注意上、下段(又称上片、下片或上阕、下阕)之间的联系。

二、感知作者: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在上饶带湖期间写的,记一次夜行的经历,比较容易读懂。

三、合作探究

教师领读全词一至二遍,着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可让学生试读。

互动1:词人这次夜行的路程长不长?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明确:长。因为天气有变化:开始有明月、清风,后来乌云四合,下了几滴雨,还可以从词人找避雨地看出雨有下大的趋势。

互动2:路长,为什么要夜行?

明确:白日酷热,因为从鸣蝉、说丰年、骤雨等可以看出这时正值夏季。

互动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上片的内容?

明确:深夜时分,月儿从云缝里钻了出来,山林顿时变的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头上栖息的山鹊,清风吹拂,蝉也叫的格外欢快。此时,词人和他的同伴们正行进在黄沙道中,一路上他们都闻到了稻花的香气,田间的青蛙也不断的鸣叫,他们一边走一边谈论着今年定是一个好年成。

互动4:下片一开始就说“七八个星天外”,这意味着什么?

明确:到了后夜,天边尚余几颗星。

互动5:“两三点雨山前”,雨不大嘛,词人着急吗?

明确:从下句看,他是着急的,因为这是骤雨将至的信号。

互动6:词人此刻一定是快步急行,他对这条路熟悉吗?

明确:从下文“旧时”二字可知他是熟悉的。

互动7:最后两句注释里的话跟词人的表述有什么不同?

明确:词人用的是倒语,表现词人的惊喜之情,因为他找到避雨的地方了。

补充解释:词中常常出现倒语,有的出于表达内容的需要,有的出于押韵的需要,更多的是两种需要兼而有之,这两句就是这样。

学生创造性的表述下片内容(可参照上片的表达方式)。

四、总结

凡双调的词,内容重点大多在下片。这首词也是如此:它上片写月明之景表达词人轻松、喜悦的心情,其实只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本意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只有身历其境的人才能体会到。

此外,读词也要注意词中的关键性字眼,过去叫做“炼字”。这首词中“忽见”二字就炼的好,集中表达了词人喜出望外之情。

板书设计

西江月

辛弃疾

写景烘托:明月 惊鹊 清风 鸣蝉 稻花香 蛙声

真情流露:热爱田园 避雨 惊喜 兴趣 盎然

拓展阅读:课文分析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上阕 :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下阕: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

这首词使用的是《西江月》这个词牌,该词牌要求:

(1)上阕和下阕分别都是四句,第1、2两句都是六字,且要求对仗。第三句是7 字,第四句是6 字。

(2)第2、3、4句的最末一字须押同一个韵。(幻灯片2中文字“蝉、年、片;前、边、见”中变换颜色。)

三、 鉴赏诗句

1、诗人描绘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的景色、恬静宜人的气氛。充满了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吧。

学生朗读全诗。

2、这首诗是诗人罢职闲居时的作品,辛弃疾的词以悲壮激昂、豪气奔放为主要风格。但他笔下也能呈现清丽幽美的景色,流露活泼自然的情调。这一首《西江月》就是别具清丽格调的词,宛如一首夏日小夜曲,给人以浪漫的享受。那么我们仔细来分析这首词吧。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幻灯片5图片:山村月夜图,有树枝、鸟雀及鸣蝉。文字:如上)

提问: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分析:先以惊鹊写明月,明月出来了,树枝上的鹊儿一见到光就惊飞不定。次写鸣蝉,半夜还有蝉鸣,可见天热,为下片写雨伏笔。本来摸黑走路,明月一出来,眼前一片光明,天气很闷热,起了阵阵清风,这时多么惬意!惊鹊,反衬词人的坦然,鸣蝉,使人越发感到乡村的幽静。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幻灯片6图片:池塘边稻花盛开,一片金黄,荷叶满池,池中有青蛙。文字如上)

提问: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分析:稻花飘香,沁人心脾,蛙声一片,又闹又静,乡土气息更浓了。词人为农家感到由衷的喜悦。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别人,而是一片蛙声,青蛙的叫声似乎就是“丰年、丰年”,词人自己陶醉在丰收在望的欢乐之中,觉得青蛙似乎也在为丰年欢唱了。

提问: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方法?(幻灯片6点击后出现文字:“侧面烘托”)

分析:这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手法,把不识人情却识时节的蛙声,赋予人的感情,说它们也在为丰收而歌唱。蛙犹如此,人乐更甚!作者通过拟人和衬托的手法把农村人家的热闹气氛和欢乐之情传情地表达了出来。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幻灯片7图片:山中遇雨图,天空有数颗星,路上有一人散步)

提问: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分析:如果说上阕是夏夜之晴,着重在物;下阕就是写夏夜之雨,着重写人 的思想感情。这两句描写一场骤雨即将瓢泼而下的气象。乌云几乎布满了 天空,只在一角露着七八个星星,数也数得清。词人写明星而不写乌云,只用星星暗示乌云,反增画面的美感而不煞风景。“两三点雨”,雨点很大,不紧,疏朗,将骤雨的前奏写得逼真。

提问:这幅画面的组织有什么特色?(幻灯片8:用卡通画的形式表示以下构图)

分析:这副画的构图是颇有特色的。前一句,由星星点点,散布云外,构成了一个面,写出了光线的若明若暗;后一句,由雨点形成线,而且使人似乎听到雨滴的落地声。前后两句,从天空到山前,构成了一幅浑然奇妙的立体图。这是词,又似画,有影像,有韵味,深邃的诗意从字里行间渗透出来。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幻灯片9图片:溪流尽头,峰回路转又见茅店。文字如上)

提问: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分析:词人在此将笔一跃,然后一扬,使文势起伏,感情摇曳。“忽见”二字,流露出“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样的惊喜之情。

4、这首词在艺术上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分析:这首词在艺术上最大的特色就是以“数字”入诗,构成优美的意境。上片借数词“半”点明半夜时分。以“一”字描写到处是蛙声。下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写夏夜疏雨,确是传神笔致。天外之星七八个,乌云当中又留隙;山前之雨两三点,大雨欲下还敛住。(幻灯片2中以上提到的几个数词变换颜色)这几个数词用得巧妙之极。星一多,则不可能有雨;不见星,则可能雨大。唯独稀稀数星,疏疏小雨,才构成清朗恬静地境界,以烘托出丰收的景象和人的喜悦之情。由此可见,数字不但可以入词,而且与词的境界关系颇大。这首词在这方面也留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四、 分析词内蕴的情感

这一首明白如话的小词,一不用典,二不发议论,而是采用白描的手法,清新活泼,摇曳多姿,描写出一幅农村夏夜悠闲恬静的画面。为什么诗人将乡村生活写得如此令人向往?

分析:因为辛弃疾是把和平宁静的农村同污浊倾轧的宦场对立起来的,他在官场里遭受排挤迫害,而在农村可以得到暂时的慰藉,寻求精神的寄托(幻灯片2中增加文字:词中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是辛弃疾向往和平宁静生活的精神寄托)。正如他的朋友陆游说的那样:“农家乐农家乐复乐,不比市朝争夺恶。”正是在这种复杂情感的促使下,辛弃疾才写出了象《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样轻快活泼的农村词,也只有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和思想抱负,我们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这类词的妙处。

《七律长征》教案篇3

一、 整体感知

1、 徜徉历史,了解背景

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壮举,一座不朽的丰碑。就你对长征的了解,与同学作广泛地交流。

提示:从历史教科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有关长征的背景、经过、意义等。

从《老山界》等课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红军长征中遇到的种种艰难险阻和他们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2、 朗读《长征》,感悟诗意

(1)浏览,明确体裁

(2)初读,读准字音 逶迤( ) 磅礴( ) 云崖( ) 岷山( )

(3)再读, 解释词义 等闲 逶迤 细浪 云崖 磅礴 开颜

(4)译读,感悟诗意

二、 分析揣摩

1、 品读《长征》,揣摩意境

(1)五幅画面 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 、 、

? 、 五幅红军长征中威武雄壮的画卷。

(2)三种修辞 这首诗对仗工整,除对偶外,还突出使用了 和 的修辞,如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些句子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豪迈气概,充满浪漫气息。

(3)一种情怀 这首诗通过“不怕”“只等闲”“喜”“开颜”等词语,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精神,表现了作者 的豪迈情怀。

2、 心灵交会,意境吟哦

(1) 听听录音,想象意境

提示:诗歌是用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再回顾一下: 诗中描写了哪些形象?

诗中的形象构成了一幅幅历史的画卷,这些画卷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

(2) 演读背诵,互相评价

提示:看谁节奏把握得准确

看谁重音处理得恰当

看谁背诵得更有情感

三、 探究质疑

这首诗中,毛泽东同志用“乌蒙磅礴走泥丸”把巍峨雄伟、绵延不绝的山写得微不足道,而在同样写长征的《十六字令》中,他又把山写得十分高大,说“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作者这样写不是自相矛盾吗?

四、 读写结合

1、 写一篇文:《长征》为我们具体展示了五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画卷,请选择其中的一幅,放飞想象的翅膀,把它描绘出来。或写一个与之相关的故事。

2、画一幅画:擅长丹青的你可以一显身手,试着为《长征》配画插图

五、 延伸拓展

1、唱一首歌:一首好诗往往就是一曲久唱不衰的歌。喜欢唱歌的你可以学唱歌曲《长征》,进一步激发对红军的敬仰之情,提高审美情趣。

2、读一本书:你想对长征有更多地了解吗?你不妨读一些与长征有关的书籍,如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索尔兹伯里《长征 前所未有的故事》等。如果你对毛泽东诗词特别感兴趣,你就读一读《毛泽东诗歌鉴赏》或《毛泽东和诗》。

3、办一份报:和你的同学合作,办一期“长征专刊”或“毛泽东诗词鉴赏专刊”。

参考答案:

一、1略 2 (1)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每行七个字,一共八句话。每两句为一联,分别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wēiyí pángbó yá mín (3)等闲是平平常常的意思。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磅礴:气势雄伟。开颜:脸上露出笑容,内心充满喜悦。(4)略

二、1(1)腾跃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2)夸张、比喻(3)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 2略

三、不矛盾。都是运用夸张手法,意在衬托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和藐视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四、略

五、略

《七律长征》教案篇4

一、师生问好导入新课交流资料

1、师:刚才的歌曲是什么?作者是谁?指名交流生:《长征》。生:毛泽东。

2、师:你对毛泽东有什么了解?同学交流

3、出示毛泽东图片,教师简介毛泽东: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4、读课题。

5、师:读课题后你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生:什么是七律?生:什么是长征?出示诗歌教师讲解七律特点。同学交流对长征得了解。生:有两万五千里……

6、师:拿出教师准备的资料袋,读读资料看看你又读懂了什么?自由读后交流。

7、读课题师:带着你读资料后的感受再读课题。生读课题。师:自豪地读课题。生读。

二、检查预习合作交流

1、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预习课文,现在检查一下词语。出示词语:澎湃逶迤……生读词语

2、师: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中你还认识吗?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意。同学自读指名读3、出示画出节奏的诗歌。师:按老师画出的节奏读。同学自读指读齐读

三、合作探究披文入情

1、师:同学们读诗后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生:等闲是什么意思?生:尽开颜生:逶迤生:澎湃……师:谁来帮帮他?生:……

2、师:谁来谈谈对诗句的理解?生:……

3、师:这是一座座什么样的山?出示乌蒙山与五岭山脉的图片。生:高大……师:假如让你去爬过,你有什么想说的?生:太可怕了。生:得克服多少困难?太难了。生:可能一辈子也爬不出来,会迷路。……师:可是在红军看来?生:走泥丸,腾细浪。师:你体会到了什么?生: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生……

4、师:诗中还有那些困难?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师: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你有什么问题?生:怎么一个是“暖”,一个是“寒”?出示金沙江图片。师:看到这种情景你有何感想?生:……师:难怪敌人说连一只鸟都飞不过来,红军过金沙江比登天还难。师:可是红军巧妙的'把敌人的主力部队引开,不费一枪一弹过了金沙江。师:红军轻松过了金沙江,你有何感受?心情怎样?生:愉快,高兴……师:带着感情读这一句。生读再读师:“暖”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你的心情什么样?再读。生读师:为什么铁索就“寒”了呢?出示大渡河上铁索桥图。师:走在这样的桥上,你有何感受?生:……观看飞夺泸定桥视频师:你看到了什么?生:红军在铁索桥上爬着向前冲。师:有很多战士怎么样?生:被敌人的子弹打中,牺牲了。师:试着读一读“大渡桥横铁索寒”。生读师:是战士们用生命换来了胜利,这个“寒”字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情?带着这种感情再读,齐读。

5、师:战士们挺过来了,读最后两句。生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师:说一说你对岷山的了解。生:这是一座大雪山。生:这里终年积雪。生:……屏幕出示岷山图片简介岷山师:连鸟都不愿飞过这座大雪山。师:请你谈一谈感受。生:很难翻过这座大雪山。师:为何“更喜”?喜从何来?生:就要胜利……师:三军指的是哪三军?生: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师:什么是尽开颜?生:就是全都笑逐颜开……师:带着胜利的喜悦再来读。生读师:一半读了,再读。生读师:一大半了,再读。生读。师:个个都笑逐颜开了。

四、梳理拓展积累运用出示地图看红军走过的路线与省份。

师:红军的什么精神给你留下了印象?结合生回答板书:乐观向上不怕困难再出示律诗师:这首诗写出了红军长征的过程与经历也写出了红军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让我们来放声朗读。自由读配乐朗读教师配乐范读背诵古诗再次欣赏长征组歌师:会唱的同学随着唱作业:

1、搜集毛泽东的《昆仑》、《六盘山》自身读。

2、搜集长征中的故事。板书:七律·长征乐观向上红军不怕困难

《七律长征》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认知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课前准备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中较难理解的词语

长征: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动身,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境,海拔四千米左右。1935年9月红军长征经此。

教学过程

诵读品悟,领略诗境

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长征。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初步渗透相关的诗歌知识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澎湃/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

讨论

在现代生活中,俺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七律长征》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

2、掌握全诗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3、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意义,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4、学习本诗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了解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方法:以朗读、讨论为主。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通过多媒体播放电影《长征》片段及主题曲导入(或投影显示毛泽东手书的《七律 · 长征》,教师范读),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长征的内容。

二、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

2、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学习长征精神。

3、掌握一些关键字词的含义。

4、学习本文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夸张的手法。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朗读,听完后,自己大声自由朗读全诗:

要求:对照注释,理解全诗大意,不理解的地方注上标记以便讨论提问。

(学生读完后,提出问题,师生讨论解决,然后投影出示全文大意。)

2、学生再次大声朗读全诗,思考:

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实际上,红军长征中遇到了无数艰难险阻,从中可见红军的什么精神?

作者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展示长征艰难?

3、学生讨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总结归纳: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红军长征遇到了无数艰难险阻,都被红军一一克服,可见红军不畏艰险、藐视一切困难的精神。

《七律长征》教案篇7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认识“酶、碳、析、揭、磁、陨”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基本读懂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是按怎样的顺序讲的?最后得出的结论

是什么?

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掌握阅读科普文的方法。

3.通过阅读,感悟出写这类文章的法。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2.激发学生质疑、释疑的兴趣。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幻灯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精彩两分钟:

一、正确认读音下面的词语,注意带横线的字的读音。

磁场抵御猜测观测陨石枯萎稀薄银河系冥王星厌氧菌摄氏度二氧化碳嫦娥奔月酶

二、按顺序排列下面的词语

地球太阳系宇宙银河系

三、有感情地把下面的句子读两遍。

1.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

2.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3.一种好的习惯,一辈子用不完它的利息,一种坏的习惯,一辈子偿还不了它的债务。

新课

一、导入新课。

?只有一个地球》一文告诉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它被破坏了,我们将别无去处。茫茫宇宙除了地球之外,在不可计数的星球上,到底有没有生命存在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去了解的知识。

二、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宇宙生命之谜。抓住“谜”让生解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明确学习目标,请生读阅读提示,让生明白学习本课要完成的知识目标。(第一个和第三个问题)

四、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点勾画和批注。为小组交流做准备。

五、小组交流。师巡视了解学生自学和小组合作交流的情况,为集体交流做准备。

六、班上交流。

讨论作者围绕“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讲了哪些内容?

生述后(展示课件)

(1)天体上生命存在具备的四个条件;

(2)太阳系中唯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

(3)火星与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

(4)科学家利用宇宙飞船对火星作了近距离的观测,揭开了火星神秘的面纱

(5)人们至今尚未能在地球以外的太空中找到生命,但科学家仍然相信那里存在着生命。

七、重点研读。

1.重点研读4、5、6自然段,分析哪些星体上可能有生命存在。

(1)生命存在至少具备哪四个条件?

(2)反复读课文,说说为什么太阳系中为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画出来,然后和小组内同学交换一下意见。

2.重点研读7、8、9自然段,说说能否确定火星上有生命存在,其科学依据是什么?

八、交流,课文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小结。

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的问题,人类从有时候就有思考,发展到近代,科学家们利用科学技术进一步进行了探索与分析,人类至今尚未找到另一颗具有生命的星球。但从落入地球上的陨石中包含着有机分子的情况看,我们仍然相信地球以外的太空中有生命存在的可能性,他们在哪里呢?有待我们这些未来的科学家去进一步探索。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讲了哪些内容?

二、新课。

讨论,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讲的?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

先提出问题(地球之外的有没有生命存在)然后进行分析(生命存在至少有四个条件——根据这些条件进行推测,唯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就是火星——研究证明火星表面还没有生命存在,但仍相信地球以外的太空有生命存在。最后得出结论,这仍是一个谜。

三、作者在讲这些内容时,用上了哪些方法?

四、交流学习本文后的感受。

五、拓展训练。

请根据本单元的学习,结合“神州六号”的发射成功,展开想象,写一篇与环保或飞往太空有关的作文,题目自拟。

《七律长征》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礴”、“丸”、“岷”3个生字,会写“丸”、“崖”“岷”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体会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导入课题

同学们,七十多年前,中国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大事,就是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2、了解长征

(1)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

(2)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听老师来介绍一下。

(3)了解七律,读好课题。

二、合作交流

1、出示整首诗,指名读,把诗读正确。

2、读诗,不仅要读通,还要读懂。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想想每句诗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就做上记号。

3、理解诗意。我们一起来交流有下,你刚才在理解诗歌时,有不懂的地方吗?

4、读通了诗,又有了初步的理解,谁能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长征非常艰难,但是红军不怕艰难。)(板书:艰难不怕难)

5、哪两句诗直接写出了这个意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三、品读感悟

1、学习句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你从哪些词语中读懂了红军长征很难?

a、万水千山b、远征难

②你能读出长征的遥远与艰难吗?

③那你又从哪里读懂了红军战士不怕难呢?(只等闲)

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2、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这首诗后边的六句话,用“——”划出描写长征艰难的词语或句子,再用“﹏﹏”划出描写红军战士不怕难词语或句子,细细体会。

3、学生自由读、体会。

4、全班交流。

a、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艰难?

a、五岭逶迤b、乌蒙磅礴

“乌蒙磅礴”,你看到了怎样的山?你能读出这种气势雄伟感觉吗?

②那你又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

a、腾细浪逶迤的五岭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只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b、走泥丸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滚动的泥丸。

c、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翻腾的细浪、滚动的泥丸,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③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

④同学们,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仅仅是这两座山脉吗?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了18座这样巨大的山脉,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何等艰难,可红军的`回答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

a、云崖

b、大渡桥横铁索寒

①(出示:铁索桥静止画面)谁了解泸定桥?

②站在江边瞅一眼,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③那冰冷的铁索,那湍急的水流只要看一眼,就已经让我们不寒而栗,更何况对面还有凶狠的敌人,用机枪疯狂地扫射着!那红军又是怎样对待的?想看看那激烈的战斗场面吗?

④看录像,谈感受。

⑤读出感受。

(2)你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

①(出示金沙江图)

②面对这样险峻的金沙江,为什么给红军感觉是暖的?(天气暖,巧渡金沙江)

③听故事,谈感受?(机智勇敢)板书:机智勇敢

④有感情地读。

(3)引导: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这一暖一寒,你能读出两种不一样的感受吗?自己练一练。(分男女朗读)

(4)而事实上,长征途中,红军要度过这样的河还有24条,哪一条不险,哪一条不难?但红军的回答仍然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c、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

千里雪

展开你的想像,让自己置身于茫茫的雪山之中,要翻过这样的雪山,你会遇到哪些困难?

②那你又怎么感受到红军战士的只等闲呢?

从诗歌中找一找,红军战士遇到了哪些“喜”?“更喜指什么”还指什么?

③翻过雪山,就迎来了长征的胜利,所以说——三军过后尽开颜,把你的感受融入朗读中。

④是呀,看着雪山就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坚强的信念、坚定的决心全都化为一句话─??

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拓展延伸

1、读全诗。

2、积累,试背。

3、拓展:《清平乐·六盘山》。

4、毛主席的诗词每一首都是那样的豪情万丈,成为不朽的史诗。请同学们课后去收集毛泽东的诗词,好好地读一读。

五、总结。

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如果你遇到了困难,那就请你想想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吧,希望同学们能发扬红军战士的这种长征精神,克服一切困难,勇敢前进!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毛泽东

远征难 只等闲

无畏乐观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端午节教案教案优秀8篇

小班教案大家一起玩教案8篇

端午节教案教案模板8篇

吹泡泡小班教案科学教案8篇

防欺凌教案小学教案精选8篇

小学一年级安全课教案教案8篇

幼儿园教案劳动最光荣教案8篇

鳄鱼怕怕教案中班教案8篇

有趣的声音科学教案小班教案8篇

幼儿语言领域教案中班教案推荐8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85099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