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完善的教案应该包含清晰的教学目标和明确的教学步骤,教案的准备过程可以促使我们深入思考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下面是骄才站小编为您分享的太阳出来喜洋洋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太阳出来喜洋洋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通过乐句连接的练习,让学生体验音乐的流动与终止。
2、能准确演唱《太阳出来喜洋洋》的乐谱和歌词。
3、用清晰明亮的声音,富有表情的演唱这首歌曲。
4、欣赏“火车向着韶山跑”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发声练习
1=c 2/4
5 3 4 2 1 2 3 4 5 3 4 2 1 —
ni no ni no ni no ni
二、乐句连接
1、认唱旋律短句
1)请学生打好拍子,注意附点音符的节奏。
2)自己练唱,想一想如何连接比较好听。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演唱。
3)把排列好的乐句来唱一唱。
三、欣赏“火车向着韶山跑”
1、导入: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大家搭乘火车,跟着音乐,感受这辆火车把我们开往那里?
2、听赏音乐“火车向着韶山跑”,边听边模仿开火车的动作。
3、这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演唱形式是什么?
四、新授课
1、导入新课
师:火车把我们带进了韶山,已听到了各种民歌,也学唱过一些民歌,大家都知道民歌分为山歌、小调、劳动号子。我们听过的《落水天》、《对鸟》都属于山歌。今天老师又带来了一首山歌,请你们听一听,想一想,这首山歌是人们在什么时候演唱的'?
2、听音乐: 指导学生边听边轻声哼唱
3、讨论分析歌曲
生:是人们上山打柴时唱的。
师:是啊,你听出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么样的?
生:很神气,很高兴的(乐观的)
再次听音乐,注意旋律
师:你发现什么?
生:有“ ”记号。
老师解释“波音”:从本音出发向上波动一个音再回到本音。
举例:2 ——2 学生唱一唱 ;老师指出跨小节切分音,请学生来想一想这个音唱几拍?并划拍唱一唱
4、学唱乐谱
1)根据音高来模唱旋律。
2)齐声划拍轻声唱旋律。
3)师生接口唱乐谱 ;注意:波音的演唱,跨小节切分音的节奏
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准确演唱乐谱。
4)分小组来演唱歌谱,比一比赛一赛,看哪一组唱得最好!
5、学唱歌词
1)先听音乐
2)再跟琴轻声演唱歌词。 注意:衬词的演唱。
3)学生来排练这首乐曲,可以用什么样的演唱形式来演唱。
提示:可采用齐唱、领唱、分组唱、轮唱等形式。
4)请学生自己选择演唱形式来试一试,看看表演效果如何。
5)再在歌曲前加上引子:“2 3 2 1 2 —” 太阳 出来 罗
学生自己进行排练,并进行表演。
五、小结
太阳出来喜洋洋教案篇2
一、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能用“啰嗨”的衬词表示歌曲的欢快有力。
2、乐意与老师、同伴合作演唱歌曲,体验对唱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图谱、音乐伴奏
三、动过程:
1、练声部分
“小朋友们好,刘老师你好”
歌曲:两只小鸟
2、听音乐感受音乐的节奏
师:今天呀,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首新的歌曲,请你们的小耳朵听听看这首歌曲和“春天”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呢?
3、学习歌曲衬词——啰嗨
倾听音乐一遍(啰嗨的声音响)
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啰嗨符号图片
教师清唱,幼儿倾听
教师唱歌曲的前一部分,幼儿唱“啰嗨”
边唱边出示图片
4、学唱歌词部分
老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片
5、教师指挥,幼儿交换演唱
6、结束部分
教学目标:
1、听辨歌曲,在体验、实践、创作中体会这首山歌的特点。
2、明白五声调式和上波音的特点,感受四川地方语言,能够有表情、有意境的演唱歌曲。
3、透过有感情的演唱《太阳出来喜洋洋》,让学生了解民歌、喜欢民歌。
教学重点:
有表情地演唱、表现歌曲
教学难点:
怎样有表情地演唱、表现歌曲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大幅场景图片、打击乐(大鼓、镲、双响筒)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生观看视频)
呼吸练习(三慢三快)
二、体验活动
1、有表情的喊太阳:太阳出来了(三次)
2、体验鼓、镲演奏。
3、师范唱,生体验歌曲风格,引出课题。
1)喊太阳→师表演唱第一段→师原速欢快演唱歌曲一二段。
2)歌曲风格
3)出示课题
三、复习、处理歌曲
1、分析这首民歌特点
1)跟钢琴唱旋律,感受五声调式。
2)生跟钢琴手划旋律线,唱旋律,感受山歌的特点。
2、歌曲语言特点?
1)欣赏《太阳出来喜洋洋、》一二段
2)分析语言特点,体验。
3)有感情的完整朗读一二段歌词
3、处理歌曲
1)生跟琴完整演唱第一、二段(生双响筒一齐伴奏)
2)聆听、感受、演唱上波音,感受其特点及作用
4、跟钢琴完整演唱一、二段。
5、深入处理歌曲
1)人声模仿脚步声
2)人生模仿砍柴声:
3)生同时演唱三声部(双响筒伴奏)
4)三声部及双响筒锣鼓队一齐奏唱
5)完整表演唱
四、拓展
1、播放视频
2、讨论交流
3、总结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7篇《太阳出来喜洋洋教案》,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太阳出来喜洋洋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欣赏四川民歌《太阳出喜洋洋》,感受其欢快喜庆的音乐特点;
2.尝试根据音乐的节奏自编游戏动作,能对输赢结果做出敏锐的反应;
3.有两两合作、协商决定游戏规则和游戏玩法的意识。
活动准备:
音乐、图片(农夫、斧头、狼)、箩筐实物一对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活动内容,激发幼儿欣赏歌曲的兴趣
师:孩子们,你们今天的心情好吗?你们觉得心情和天气有关系吗?
1.欣赏歌曲,介绍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
2.欣赏歌曲,用拍手的方式感受歌曲喜气欢快的节奏和情绪。
3.欣赏歌曲,带着问题:歌里唱了什么?引导幼儿用肢体动作自由地表达自己对歌词的理解(重点引导孩子用肩部和手腕动作来感受挑箩筐晃悠悠的'感觉)。
二、熟悉歌曲内容,模仿游戏中的三个角色
1.你听到歌里唱了谁上山岗?他是怎么去的?(出示“挑扁担的农夫和箩筐”)谁愿意来做一做?我们一起跟着音乐来扮演农夫,练习挑箩筐动作。
2.农夫手上拿把什么?(出示“斧头”)斧头的动作怎么做?
3.山岗上有什么?(出示“狼”)狼凶狠恶毒的样子是怎么样的?
三、学习音乐游戏
1.了解角色之间的关系,明确挑箩筐、拿斧头等标志性动作。师:我们来看看农夫、斧头、狼,他们谁控制谁?
2.老师示范讲解游戏。
游戏玩法:
第一段:农夫出场
第二段:斧头出场
第三段:豺狼出场(间奏时段猜拳并进行奖惩)
四、乐意与老师或同伴合作,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
1.单人游戏(领队追、输家跑、赢家不动、输家可跑到赢家背后躲)。
2.多人游戏(领队追、输家跑、赢家不动、输家可跑到赢家背后躲)。
3.双人对抗游戏(两人协商输赢的奖惩方式)。
4.分组对抗游戏(组内协商出拳内容,两组协商输赢的奖惩方式)。
五、放松活动,同伴间互相捶背、捏肩、挠痒、打滚等六、结束:挑着砍获的豺狼回家咯(音乐伴随)
教学内容:
?槐花几时开》《太阳出来喜洋洋》
教授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四川民歌,能够在两首音乐的对比中感受句式、情绪和乐器音色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利用欣赏和试唱体验等方式聆听乐曲,知道管弦乐的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圣管弦乐的初步认识并对其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
两首乐曲的对比体验、分析
教学难点:
对此类音乐的学习产生兴趣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到陕西聆听了一首激情高昂的山丹丹,本节课教师带着你们到四川去玩一玩,你们可知道,四川方言中,他们的口头语说的最多的都是什么吗?”
“对了,就是噻”,不信,现在教师就用一首歌来告诉你们。
二、新课教授
1、出示《槐花几时开》的歌词。
高高山上哟,一树喔槐哟喂。
手把栏杆噻,望郎来哟喂。
娘问女儿呀,你望啥子哟喂,
哎!我望槐花噻,几时开哟喂。
2、聆听《槐》,让学生划分乐句。
3、教师尝试教授学生演唱歌曲,对歌曲留下印象。
4、引出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对两首歌曲进行对比。
?槐》《太》
情绪储蓄、优美热情、强悍
乐句四个两个
音域宽窄
5、出示管弦乐演奏《槐》。告之乐器分组,并进行聆听,听到乐器组变化时举手示意。
(1)双簧管
(2)圆号
(3)长滴
(4)小中大低音提琴
(5)英国管
6、聆听《太》
(1)弦乐、圆号
(2)长、短笛,单双簧管
(3)大管、长号、大、低音提琴
(4)长笛
(5)长、短笛,单双簧管与乐队
三、教师小结,总结歌曲与管弦乐的区别与特色。
民歌:突出地方文化与特色
管弦乐:彰显大气,音色更为丰富。
教学反思: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由浅入深,接触四川民歌,基本都能完成欣赏任务。
在聆听管弦乐曲中,大多数同学对个别乐器的音色无法分辨,这说明平时对西洋管弦乐器了解和知道的较少。
缺乏多媒体展示,应由学生在一定音乐知识的积累下才能将欣赏课上的更好。
太阳出来喜洋洋教案篇4
教材分析:
?太阳出来喜洋洋》这首歌曲具有浓郁的四川民歌风格。是流行在四川省川东一带的山歌,为五声商调式,一段体结构。它反映了旧时代的劳动人民上山砍柴的劳动生活,高亢明快的旋律,表达了他们的乐观情绪。现在的农家孩子常常唱着它上山砍柴,更抒发了他们不畏艰险、辛勤劳动、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也表现了他们以苦为乐、愉悦自得的乐观的生活态度。这首五段歌词的分节歌,每段上下两句,音域只有六度,句间大多一字一音,旋律多由级进发展而成,质朴高亢,节奏明快,流畅亲切。第二句结尾处用延长音抒发情感,使得音乐悠扬舒展,爽朗乐观,由于歌曲音域较窄,起调高,有着四川山歌高亢嘹亮的风格。它的歌词纯朴简洁、生动活泼,歌中运用了模拟锣鼓音调节奏的形声衬词“郎朗扯光扯”,更增添了民歌的欢乐气氛,并用它将各段歌词较为自由的韵脚协调起来,显得自然流畅,独具风格。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有一定的歌唱能力,再加上衬词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学起来应该不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指导学生用高亢明快的歌声来演唱《太阳出来喜洋洋》,学习波音、连音的演唱方法,并了解常用的知识与技能。
2、通过教唱《太阳出来喜洋洋》,启发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喜爱民歌的感情。
3、唱出民歌的的风格,能用高亢入云,乐观爽朗的声音来演绎这首歌曲。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四川民歌的风格特点,体验音乐的情绪,准确地演唱歌曲的波音、连音的部分,从而进行歌曲的表演。
教学难点:
熟唱波音及连音部分,感受四川民歌的风格特点。
一、导入:
师:同学们,俗语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好的事物总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如下面这个让很多人魂牵梦绕的地方,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并歌唱美好吧。面对大自然的美景,人们会流连忘返;置身于美妙的旋律中,人们会如痴如醉。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就因留恋江南的美景而写下了动人的诗词,那现在就让我们静静地去感受一下江南的秀美。
师:人人都说那里很美,它是被水点缀,滋润和眷顾着的。提到它,我们仿佛闻到了青草芬芳的气息,感受到了泥土和煦的温暖,小桥、流水、是它迷人的沉淀。清风拂过,水乡的夜夜凉如水,温婉迷人,让人心醉。这不就是江南人眼中的天堂么!
师:从古至今,很多人用天堂来形容我们所生长的这片江南水乡,可
孩子们,你们知道吗?在离我们江南很远的地方也有一个天堂,那里虽没有江南的秀美,但我们却能感受到巍峨和深邃,那里的人们勤劳勇敢,热爱大山,喜爱唱山歌,你们听,歌声从山的那边传来了······
(播放吴雁泽《太阳出来喜洋洋》)
师:同学们,山里的歌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和江南的音乐比较有什么特点?)
生:音很高,很活泼,欢快
师:山里的人热爱着他们所生活的那一方土地,虽然他们生活艰苦,但他们依旧开朗乐观,从他们的歌声中,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对于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刚才我们听到的这段音乐就是民歌中的一种叫山歌。既然说是山歌,那顾名思义的就是在一些高原、丘陵等山区地带流行的,人们用此来传递信息或抒发内心的情感,所以就形成了山歌高亢嘹亮的特点。)
二、新授:
1、师:孩子们,今天王老师就要带同学们走进的山区就是四川,那里流传着一首脍炙人口的山歌,叫《太阳出来喜洋洋》。说到这首山歌,还有一个小小的故事呢?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为什么四川人看到太阳会喜气洋洋?
2、师:四川是一个多雾多阴雨的地方,一年中经常看不到阳光,所以每当太阳出来时,四川人就格外地喜气洋洋。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这首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听完请你告诉老师,勤劳的山民们在干什么呢?
(播放《太阳出来喜洋洋》)
3、师:让我们再来仔细聆听一下,你听到了哪些特别的歌词?
衬词:来源于生活,比如像我们这一句,普通话读作“郎郎扯光扯”,而在四川方言中就读作······这些是代表唤牛的吆喝声和锣鼓声,所以说,衬词的使用不仅突出了地方特色,还渲染了歌曲的欢快气氛。
4、学唱新歌
(1)、下面,我们就来学唱这首四川民歌,请同学们跟王老师来唱一唱歌谱,老师唱一句,你们跟唱一句。
完整演唱,你发现歌曲中总共用到了那几个音?
生:1 2 3 5 6
师:这简单的五个音构成了我国特有的——五声调式,由于这种调式是我国特有的,也可以成为民族调式。
(2)、师:我们把歌词加入来试一试,老师弹一句,你们唱一句。
我们将第一段完整地连起来试一试
(3)、师:同学们唱得不错,王老师也想来试一试,我想用两种唱法来演唱这一段,请你听仔细,哪一种唱法更能表现山民们逍遥自得,喜气洋洋的神情呢?(对比——波音)老师在歌曲中加入了波音这样的装饰音,“装饰音”是民歌的一个特点,有了它的加入,歌曲变得更加热闹了。
(4)、第一段用慢速完整地唱一遍,老师可以做示范(重音、强弱可以夸张)
(5)、用中速把第一段演唱,随时纠正唱的不好的地方
(6)、用同样的方法把剩下的几段都试着唱一唱(用上不同的小组唱不同段落,比一比哪组填词填的好)
(7)、同学们,歌曲我们已经学会了,但王老师觉得我们用刚才的速度唱啊还不够尽兴,我们加快速度好吗?王老师为歌曲加一个前奏。
5、歌曲处理
(1)、师:同学们唱的真不错。但老师觉得我们的演唱形式过于单一了,你们能不能根据以前我们所学过的演唱形式来将歌曲美化一下,你都学过哪些演唱形式?
生:(领唱、独唱、齐唱、合唱、重唱、轮唱···)
(2)、师:太阳出来了,山民们高高兴兴地上山砍柴去了,这个时候需要一位领路人,这个时候我们用怎样的演唱形式比较合适呢?谁来做砍柴的领路人?···(找学生)你来领唱。
(3)、师:山里的人勤劳勇敢,他们齐心协力,不畏虎豹和豺狼,这一段我们可以采用怎样的演唱形式?用怎样的演唱形式更能表现齐心协力?······用齐唱的形式更能表现团结一心,齐心协力的精神,我们来试一试。(情绪:不怕困难、乐观开朗)
(4)、师:四川的山里群山连绵,如果你喊上一声,会出现一种有趣的现象,你知道是什么吗?(回声)
师:谁能来模仿王老师的回声?/谁能来模仿一下回声?
回声的特点是什么?(一先一后,一强一弱)
师:同学们,我们来试一试,你们来当王老师的回声······接下来,这边同学来当那边同学的回声。(悬崖陡坎······第三段)同学们,你们听出来了吗?这一段我们运用了哪一种演唱形式呢?
生:轮唱
(5)、师:山民们走过一山又一山,这山去了那山来,同学们,我们如何用声音表现砍柴人悠闲自在的样子呢?
(用缓慢的速度)我们来试一试?/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盖面他的演唱速度呢?
(6)、师:同学们,山里的人劳动不停,歌声不断,高亢的声音从山的那头传来(只要我们·····第五段),
山这头有几个砍柴人高兴地念起了锣鼓点,为歌者助兴,(这一段我们可以采用怎样的演唱形式?(合唱))
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先学唱反复固定的低声部,要求突出强弱拍,再在学生反复咏念锣鼓声部的同时教师指挥第一声部的学生进入,教师的指挥要明显,钢琴练一练)而山那头的人歌声不断。
师:同学们让我们完整演唱这首《太阳出来喜洋洋》(每段要求标注好,每组的任务分配好)
王老师也想参与到你们的歌声中,下面一遍,我来做领唱,我会加入一个前奏,请同学们从第二段开始演唱。
三、课堂拓展
1、师:同学们,我们用学过的演唱形式丰富了这首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看演唱家们是怎样来表现歌曲的?他们用了怎样的演唱形式?
(播放《太阳出来喜洋洋》领唱+合唱)
2、一首歌曲不仅可以用多种多样的演唱形式来表现,还可以用纯器乐的形式来表现,我们来一睹为快吧······
(鲍元恺管弦乐《太阳出来喜洋洋》)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到了四川的山区放开嗓子尽情地唱了一段山歌。还欣赏了不同表现形式的《太阳出来喜洋洋》,现在呢,正值出游踏青的好时节,希望同学们有机会亲临一下大山,一起去跟大山问个好吧!
太阳出来喜洋洋教案篇5
我说的课题湖北科学版小学音乐课本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歌曲《太阳出来喜洋洋》,我的说课分八个方面:
一、 对教材的分析
?太阳出来喜洋洋》是流行于四川省川东一带的山歌,为五声商调式,2∕4拍,一段体结构。旋律质朴高亢,节奏明快、流畅亲切,有着四川山歌高亢、嘹亮的风格;歌词纯朴、简洁,特别是衬词“罗儿”“郎郎扯光扯”,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增强了歌曲的民族风格
二、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同学已经有了一定的演唱能力和欣赏能力、分析表现音乐的能力,但是,重要的还是要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要让他们从心底里喜爱音乐,还要注重音乐课基本常规和欣赏音乐、演唱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持续发展的态势。
三 、教学目标
1、能用爽朗的歌声演唱歌曲,能尝试用不同的演唱形式表达歌曲,初步了解山歌的特点。
2、 通过聆听,感受,品位不同版本的歌曲,使学生开阔视野,体验音乐的奇妙变化,带来的不同的感受。
四、教学重难点
1、用欢快,热烈的情绪表现歌曲。
2、上波音,跨小节切分节奏的 准确把握。
3、歌曲中的衬词演唱,把握演唱歌曲的韵味。
五、说教法
我通过运用听唱法、谈话法,视唱法等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为他们提供了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体验音乐的机会。整个教学过程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和学生是平等关系。
六、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上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看”“听”“唱”等环节,让学生自主探究,去感知歌曲的情绪,把我歌曲内容
七、教学重难点
1、用欢快,热烈的情绪表现歌曲。
2、上波音,跨小节切分节奏的 准确把握。
3、歌曲中的衬词演唱,把握演唱歌曲的韵味。
八、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已定的教学目标,我通过四个步骤来进行教学)
(一)、导入歌曲
1、初步感知四川民歌的特点,四川的风土人情,通过听两首不同版本的《太阳出来喜洋洋》让学生去体验音乐奇妙的变化,带来的不同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一个设计引起学生对“四川风土人情”及学唱“四川民歌”的兴趣,采用视听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望,为下面的学唱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学唱歌曲
这是音乐课的主要环节,也是教学目标实施的重点环节,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通过以下步奏来完成:
1 、欣赏歌曲,感受风格
2 、展示节奏难点与旋律难点进行视唱,填词练习解决难点
3 、听琴慢速演唱歌曲
4 、完整而充满感情的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在这一阶段中,我采用听唱与教唱相结合,先采用”启发,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去发现歌曲的难点,然后进一步的去解决难点问题,到最后能有感情的唱好歌曲)
(三)歌曲处理
1 、让学生思考用不同的速度形式来
2 、师展示五段歌曲的演唱形式,学生演唱
3 、用自己的方式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在唱完歌曲后,让学生自己想想怎样让五段歌曲不在单调,枯燥,抓住音乐的特点,“读”懂音乐,理解音乐,追求一个让学生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富有学习热情的音乐氛围,最后我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歌曲,在笛声中下课)
(四)歌曲拓展
欣赏著名的导演王光利先生以这首为主题拍摄的公益片《太阳出来喜洋洋》。
太阳出来喜洋洋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能用清晰明亮的声音富有表情的演唱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
2、体验同一首民歌的不同演奏、演唱形式,并体验不同形式带来的不同风格。
3、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知道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并喜爱民歌。 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太阳出来喜洋洋》
教学难点:
1、体验并接纳同一首民歌的不同演唱风格
2、上波音及切分音的演唱
教学程序:
(一)、初步感知四川民歌特点、四川风土人情(背景音乐:《康定情歌》)
1、师生问好
2、师:刚才在课前老师给大家放了一首歌,有谁知道这首歌的名字? 生:《康定情歌》
师:谁知道《康定情歌》是哪里的民歌?
生:四川
3、师:四川是个美丽的地方,有谁知道四川有什么好吃的?
生:四川有火锅,四川有九寨沟┄┄
师:听了大家的话,我真想马上坐飞机去四川品尝美味。我还听说四川话特别有意思,谁能学说一两句?
生:┄┄
师:四川的方言真有意思。下面我们就学着用四川方言来唱一句话
5 06 22 65 6 02 6 0
哐 扯 郎郎 一哐 扯 哐 扯
(1)师范唱师:“扯”字在四川方言里唱“che”,我们来学唱一下,好吗?
(2)生学唱
(3)师:这句旋律让你想到了四川人们在干什么?大家的歌声让我想
到了四川的樵夫挑着担子在山上行走的情景,我们一边唱,一边
来模仿他们挑担的动作。
(4)生边唱边做挑担行走的动作
(二)、感知、学唱歌曲《太阳出来喜洋洋》
1、听范唱
师:大家表演得不错,四川是一个多山的地方,农民们经常在山里劳动,大家刚才唱的这一段就像他们劳动时喊的号子。(师重复唱一次)另外休息的时候,他们还喜欢放开嗓子高唱一曲山歌,既消除疲劳、由愉悦了身心,老师这儿有一段四川农民清唱的民歌,大家想不想听?
生听原汁原味的《太阳出来喜洋洋》
师:好不好听?音乐家们也觉得好听,所以他们把农民唱的民歌进行了整理与改进,就变得更好听了,大家一起来听听。
生听童声齐唱《太阳出来喜洋洋》
师:这一次大家的感受还和刚才一样吗?
生说自己的感受
2、学唱歌词
(1)读除衬词以外的歌词
师:请大家把书翻到28页,我们一起把歌词读一下,括号里的衬词先不读。
(2)师范读衬词
师:下面大家读第一段歌词,老师把衬词加进去。
(3)生学读衬词
(4)生连起来读第一段的词。
3、学唱歌曲
(1)随琴轻唱第一段
(2)纠正切分节奏、上波音的演唱
(3)随琴轻唱全曲
4、处理歌曲
(1)用不同速度演唱歌曲各段
师:刚才大家唱的时候,五段的歌词都用一种速度来唱,是不是有些单调?谁能动脑筋把哪里变化一下?
(2)欣赏男声合唱团演唱的《太阳出来喜洋洋》
师:这样唱的感觉好多了,但大家唱的都是同一种声音,如果改成合唱就更丰富了。我们一起来听听。
(3)用合唱的方式演唱《太阳出来喜洋洋》
a 练习引子
b 练习喊叫声
c 练习歌曲中的二声部
师:刚才他们唱的二声部和我们刚开始上课时唱的旋律很相似,我们把它加进去。
5、课堂小结
师:大家的模仿能力、演唱水平都很高,老师很佩服。同一件音乐作品,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表现出不同的效果,刚才,我们就听到了农民、合唱团的不同处理,人们还尝试用民族乐器来表现它。就让我们在中国民乐“唢呐”演奏的音乐声中来结束这一节课吧。(在民乐《太阳出来喜洋洋》的音乐声中宣布下课)
太阳出来喜洋洋教案篇7
一、 对教材的分析
?太阳出来喜洋洋》是流行于四川省川东一带的山歌,为五声商调式,2∕4拍,一段体结构。旋律质朴高亢,节奏明快、流畅亲切,有着四川山歌高亢、嘹亮的风格;歌词纯朴、简洁,特别是衬词“罗儿”“郎郎扯光扯”,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增强了歌曲的民族风格
二、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同学已经有了一定的演唱能力和欣赏能力、分析表现音乐的能力,但是,重要的还是要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要让他们从心底里喜爱音乐,还要注重音乐课基本常规和欣赏音乐、演唱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持续发展的态势。
三 、教学目标
1、能用爽朗的歌声演唱歌曲,能尝试用不同的演唱形式表达歌曲,初步了解山歌的特点。
2、 通过聆听,感受,品位不同版本的歌曲,使学生开阔视野,体验音乐的奇妙变化,带来的不同的感受。
四、教学重难点
1、用欢快,热烈的情绪表现歌曲。
2、上波音,跨小节切分节奏的 准确把握。
3、歌曲中的衬词演唱,把握演唱歌曲的韵味。
五、说教法
我通过运用听唱法、谈话法,视唱法等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为他们提供了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体验音乐的机会。整个教学过程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和学生是平等关系。
六、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上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看”“听”“唱”等环节,让学生自主探究,去感知歌曲的情绪,把我歌曲内容
七、教学重难点
1、用欢快,热烈的情绪表现歌曲。
2、上波音,跨小节切分节奏的 准确把握。
3、歌曲中的衬词演唱,把握演唱歌曲的韵味。
八、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已定的教学目标,我通过四个步骤来进行教学)
(一)、导入歌曲
初步感知四川民歌的特点,四川的风土人情,通过听两首不同版本的《太阳出来喜洋洋》让学生去体验音乐奇妙的变化,带来的不同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一个设计引起学生对“四川风土人情”及学唱“四川民歌”的兴趣,采用视听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望,为下面的学唱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学唱歌曲
这是音乐课的主要环节,也是教学目标实施的重点环节,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通过以下步奏来完成:
1 、欣赏歌曲,感受风格
2 、展示节奏难点与旋律难点进行视唱,填词练习解决难点
3 、听琴慢速演唱歌曲
4 、完整而充满感情的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在这一阶段中,我采用听唱与教唱相结合,先采用”启发,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去发现歌曲的难点,然后进一步的去解决难点问题,到最后能有感情的唱好歌曲)
(三)歌曲处理
1 、让学生思考用不同的速度形式来
2 、师展示五段歌曲的演唱形式,学生演唱
3 、用自己的方式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在唱完歌曲后,让学生自己想想怎样让五段歌曲不在单调,枯燥,抓住音乐的特点,“读”懂音乐,理解音乐,追求一个让学生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富有学习热情的音乐氛围,最后我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歌曲,在笛声中下课)
(四)歌曲拓展
欣赏著名的导演王光利先生以这首为主题拍摄的公益片《太阳出来喜洋洋》。
教学目的
1、通过乐句连接的练习,让学生体验音乐的流动与终止。
2、能准确演唱《太阳出来喜洋洋》的`乐谱和歌词。
3、用清晰明亮的声音,富有表情的演唱这首歌曲。
4、欣赏“火车向着韶山跑”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发声练习
1=c 2/4
5 3 4 2 1 2 3 4 5 3 4 2 1 —
ni no ni no ni no ni
二、乐句连接
1、认唱旋律短句
1)请学生打好拍子,注意附点音符的节奏。
2)自己练唱,想一想如何连接比较好听。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演唱。
3)把排列好的乐句来唱一唱。
三、欣赏“火车向着韶山跑”
1、导入: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大家搭乘火车,跟着音乐,感受这辆火车把我们开往那里?
2、听赏音乐“火车向着韶山跑”,边听边模仿开火车的动作。
3、这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演唱形式是什么?
四、新授课
1、导入新课
师:火车把我们带进了韶山,已听到了各种民歌,也学唱过一些民歌,大家都知道民歌分为山歌、小调、劳动号子。我们听过的《落水天》、《对鸟》都属于山歌。今天老师又带来了一首山歌,请你们听一听,想一想,这首山歌是人们\\在什么时候演唱的?
2、听音乐: 指导学生边听边轻声哼唱
3、讨论分析歌曲
生:是人们上山打柴时唱的。
师:是啊,你听出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么样的?
生:很神气,很高兴的(乐观的)
再次听音乐,注意旋律
师:你发现什么?
生:有“ ”记号。
老师解释“波音”:从本音出发向上波动一个音再回到本音。
举例:2 ——2 学生唱一唱 ;老师指出跨小节切分音,请学生来想一想这个音唱几拍?并划拍唱一唱
4、学唱乐谱
1)根据音高来模唱旋律。
2)齐声划拍轻声唱旋律。
3)师生接口唱乐谱 ;注意:波音的演唱,跨小节切分音的节奏
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准确演唱乐谱。
4)分小组来演唱歌谱,比一比赛一赛,看哪一组唱得最好!
5、学唱歌词
1)先听音乐
2)再跟琴轻声演唱歌词。 注意:衬词的演唱。
3)学生来排练这首乐曲,可以用什么样的演唱形式来演唱。
提示:可采用齐唱、领唱、分组唱、轮唱等形式。
4)请学生自己选择演唱形式来试一试,看看表演效果如何。
5)再在歌曲前加上引子:“2 3 2 1 2 —” 太阳 出来 罗
学生自己进行排练,并进行表演。
五、小结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培训教案7篇
★ 幼儿儿歌教案7篇
★ 玩具回家教案7篇
★ 感恩教育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