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学生们的课堂参与感,我们需要认真写好教案,认真写好教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参与度,骄才站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语言。
3.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心境。
【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感受歌者和词人苏轼所表达的感情。导入本文,共同学习体会苏轼在这篇写月亮的文章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整体把握
1、悟读——把握文章内容
(1)初读,扫清字词障碍。
(2)再读,思考讨论并回答: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3)齐读课文,注意停顿、节奏,读出韵味。
2、译读——疏通文意
(1)自读,结合课下注释,同桌互译互听全文。
(2)再读全文,进一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研读赏析
1、学生自读课文,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2)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这幅月夜图有何特点?
(3)文中有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4)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2、交流对以上问题的看法,再读课文。
四、探究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提出问题,教师准备以下问题。
(1)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亲密无间。请试着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句加以体会。
(2)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里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看见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2、学生再读课文,争取背诵文章。
五、拓展延伸
1、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你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2、请你用优美的文字把你记忆中最难以忘怀的月色描绘出来。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背诵全文。
2、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写景。
3、了解背景,揣摩文中写景文字所寄托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意,背诵全文,揣摩文中写景文字所寄托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文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题激趣)
苏轼是我国古代的大文豪,唐宋散文八家之一,诗文都有很高的成就。《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被贬官意味着在政治生活上遭到很大的挫折。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经历。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我们的推测是否相符。
(二)展示目标:见前页。
(三)课前检测:
1、注音:藻()荇()寝()
2、填空:《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朝人,号()。
(四)精讲点拨:
1、初步感知课文。
要求:先对照注释默读,然后大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中停顿。
划分朗读停顿:
(1)念无与为乐者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庭下如积水空明
提示根据句子的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2、翻译理解。对照注释,疏通文句,划出疑难词语,向同学或老师质疑。注意下列文句的翻译:
欣然:高兴地。逐:于是。盖:原来是。但:只是。
相与:一起。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
(五)强化训练
1、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提问后明确:因为月色很美,去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2、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把自己的失意寄托于欣赏月色。
(六)课堂检测
1、翻译句子:(全做)
(1)欣然起行。(2)相与步于中庭
(3)盖竹柏影也。(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七)总结评价
全文廖廖84字,记叙的是一个细小的生活片断。但仔细品味,朴素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从作者的描绘中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感受到作者的人情美。
(八)布置作业:
语文基础训练4——7题选做,4——5必做。
四、板书设计: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抒情: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写人:“有闲”——热爱生活
五、教学体会: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培养独立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课文的朗读与疏通。
2.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
1.反复朗读。
2.创设情境,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忆已学过的苏轼的词《水调歌头》,背诵这首词。
2.交流收集的苏轼的有关材料和写作背景。
3.《水调歌头》是千古绝唱,《记承天寺夜游》是抒情经典小品。
二、反复朗读、疏通课文:
1.组织全班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读出的韵味,自由朗读、齐声朗读、示范朗读、配乐朗读等形式相结合使用。
2.组织学生以小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3.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注意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欣然”、“相与”、“盖”等。
三、赏析月景、感悟意境:
1.创造情境:译完课文,请大家一起吟诵描绘月下美景的语句,并思考作者如何描绘月景的?
学生思考,明确: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优美的月景。
2.探究: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1、丛中蛙鸣不断。2、村中狗吠鸡鸣。3、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明确:
这3句,任何一句续在后面都不合适,破坏了宁静幽闲、清丽淡雅的气氛。
3.教师小结:这篇短文不足百字,却脍炙人口,堪称古代小品文中的杰作。通过记事、写景、抒情,以极精练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诗一样的艺术境界,表现出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给人以美感和熏陶。请同学们课下反复诵读,深入领会本文语言运用的妙处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布置作业:
1、月光,曾激发过无数诗人的才情,留下许多杰出的诗篇。收集一些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感受学习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品析写景语句并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月夜图导入: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似真似幻。面对如此美景,真让人忍不住要出门去好好欣赏一番。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苏轼去承天寺,一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二、诵读译读,初读感知课文
1、师范读课文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做好标记。
2、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3、生个别读,其他点评。
4、生齐读课文。
5、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用小组对抗赛和新旧知识结合的方法来落实课文重点词的理解和课文翻译。
三、品味赏析,深入理解课文
1、作者是如何描写月景的?有何特点?
运用增减,调换法,通过比较来体味原文的精妙。
(1)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处人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2)删一删,品修辞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删去原文中的“如”盖竹柏影也,可以吗?为什么?
(3)调一调,品虚实
a、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这样的调换好不好,为什么?
2、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提示:要注意“闲人"的含义。
背景资料:
(1)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获释出狱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城东买坡地耕种养家。
(2)21岁高中进士:“奋励有当世志”。(为引出“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时出示)
(3)贬官杭州
“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官黄州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近代学者林语堂称: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第(3)点为引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时出示)
明确:“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而是指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之人,也包含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一贬再贬,可见他的无奈与悲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作者以“闲人”自居,其中夹杂着自矜、自嘲、自解多种况味,只得咀嚼、领略。
这其中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赏月的欣喜,更多的是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生活态度。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也正是这种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态度才使作者笔下的月夜那样空灵、皎洁。
四、总结课文
苏轼之所以名垂青史,不仅仅在于他的政绩,他的诗词,更在于他饱经忧患仍然对社会和人生保持热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去舒”的旷达情怀……尽管千年的时空相隔,使我们无法与苏轼握手相拥,但人性中豁达、乐观等美好的心态却是我们共同的追求!漫漫人生长路,我们也许会遭遇逆境,身处低谷,那时,请你记住承天寺夜游,记住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五、背诵课文
让我们带着对苏轼的敬意有感情地背诵全篇!
六、作业设计
1、课外阅读:(1)阅读散文《苏东坡突围》(选自秋雨散文《山居笔记》)。
(2)阅读林语堂著《苏东坡传》(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收集一些描写月亮的古诗句。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文言词语。
2、理清“记”文体中包含的记叙、描写、抒情表达方式的运用
3、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审题
从题目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明确:时间、地点、事情。
“记”记叙了一件事情。
在承天寺那天晚上游玩的具体情形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
1、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要求将字音读准确、清晰。
2、 再读课文,读出文中苏轼具体记了什么事情?
明确:记了承天寺夜晚游玩的一件事;记了当天晚上的景色;记了自己的情感。
三、深入课文
(一)记了游玩的事情。
1、“游”是一个过程,你能具体说说游玩的过程吗?
明确:欣然——无与——亦未寝——相与
3、 随着游玩过程的清晰,随着游玩从一个人变成二个人,这当中苏轼的情感发生怎样的变化?
明确:欢喜——失望——喜悦
4、 在叙事中作者的情感在逐渐展开于我们的眼前,下面请一个同学为我们朗读叙事部分,读出一种情绪的变化。
提示学生:夜、无与、亦、相与
(二)记了景色
1、请同学读读描写月色的句子。
2、在这段话中描写了怎样的一幅月夜图,请你为我们描写一下。
3、在这样的描绘中,你们觉得当晚月色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空明、清澈、透明
5、 让我们在朗读中把月色之美表现出来
提示:如、盖
(三)记了情
1、苏轼眼中的景很美,他为什么能欣赏得到这样的美景,请从文中找出原因。
明确:闲人
2、何为“闲人”?
明确:清闲
3、看材料,探究苏轼黄州生活清闲吗?
4、如何理解这个“闲人”一词?
明确:对自己一种自嘲,被贬官无事可做。
心中的一种悠闲自得。
6、 朗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读出苏轼的情感。
提示:自嘲是因为心中有悲伤,悲伤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上文中寻找。)
念无与乐者 水中藻荇交横
补充资料:
心中的壮志难酬
7、 再读抒情句式,读出苏轼复杂的情感。
四、拓展
苏轼是个很细化写月的诗人,在他的笔下月有很多形态与情感,下去之后请同学针对苏轼笔下的月进行探究。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案篇6
有目标,才有动力。
1、反复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疏通文句,熟读成诵。
2、在读的过程中赏析文章,欣赏文中月景,理解作者特殊心境。
抓重点,突难点。
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 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讲方法,提效率。
朗读、讨论、赏析
教学过程:
(一)文学积累引入:古人有这样一句话“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大家知道说这句话的人是谁吗?(苏轼)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苏轼?(指生介绍,并把重点内容写在黑板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他被贬黄州时所写的小短文《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1、本文选自《 》。作者( ),字( ),号( ),北宋( )家,( )家。他是( )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2、根据拼音写汉字。
zǎo ( ) xìng ( ) suì( )
(三)、指导生朗读课文。
(1)指生检查读。(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读,找出读错的字音。)
(2)教师范读。(听准读音,注意停顿和断句。)
(3)学生自由读。 (读准字音、断句、节奏,试着读出感情
(4)展示读。 (5)齐读。
(四)、再读课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从原文中找出“记”的要素:时间( ),地点( ),
人物( ),起因( )。
2、本文共分为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 )。
第二层,写景,写了( )的景色。
第三层,抒情,抒发了( )的感情。
3、根据课下注释结合自己的理解翻译课文。把重点字、词、句的翻译写一写,记一记。
(五)、研读课文,提难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 、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
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六)、拓展迁移
1、从《记承天寺夜游》中,我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2、再读课文,写一句阅读小结(启示或收获):“读《记承天寺夜游》,我懂得了……。”
(七)、课堂检测 阅读语段完成各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加黑字。
(1)欣然起行 (2)遂至承天寺
(3)盖竹柏影也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用“/”给下列句子划节奏。
(1)念无与为乐者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选择与“相与步于中庭”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a.何有于我哉 b.达于汉阴
c.责任重于泰山 d.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4.翻译。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事: 夜游-——记叙
苏轼 景: 空明——描写
情:赏月的欣喜(自得)
被贬的悲凉(自嘲)
“闲”——豁达乐观
人生的感慨(自解)
自遣的豁达(自乐)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生平以及他的文学成就
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背诵全文
3、理解作者的情感
4、文言积累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悠扬的古琴曲就像时光机一样,把我们带到了一千多年前的那个夜晚,皓月当空,引发了古人无限情思,我们似乎听到有两个人在月下聊天。那又是谁呢?他们又在谈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借着这琴声和苏轼的这篇文章,带着我们的疑问向古人要答案去!
先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看谁了解苏轼的有关资料最多。
(请学生发言汇报了解的资料,然后展示课件,补充文章的写作背景)
二、朗读,整体感知
1、请学生自由朗读,尽量大声的读,然后请学生说说自己读的怎么样?(读的不大好,或者读的不错……引到录音朗读)
2、听录音朗读,对照自己的朗读找距离(引到翻译理解文章内容上来)
3、借助手头的工具、注释和自己的文言积累,合作译读文章(请学生提出讨论过程中的疑问,课堂讨论,教师提出文言积累要求)
4、出示课件,提供参考译文
三、背诵
1,展示课件中,图文结合,请学生配乐朗读(四个不同的图文)
2,听录音朗读,自己试着背诵或者跟读
3,背诵
四、品味
出示课件问题:
1、文中写了何人、何事、何景、何情?(用文章里的词、句回答)
2、文中作者抓住了庭院中怎样的景物特征,怎样描写的?
3、揣摩文字所寄托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里哪些语句是作者感叹的句子,这些句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4、教师总结:
苏轼在自己的政治观点不被人认同,出狱被贬后,还能以这种豁达的心胸写下如此优美的文章,试问我们也有如此心境么?那么让我们借着音乐和美丽的景色,也来学学古人吧。
五、拓展延伸
欣赏月夜图,倾听古曲,可以学着古人,激发情思也写一个短文或者写一两句自己想对苏轼说的话。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