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才站 >活动方案

2023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8篇

教案通常包括教学目标的具体描述,以便评估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成果,我们的教案需要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下面是骄才站小编为您分享的2023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2023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8篇

2023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读准8个生字,会写13个会写字。

2.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开头、发展、结尾、经过,感受故事的奇处环生,说说故事中的哪些内容你觉得最有意思。

3.透过课文的语言文字,感受民间故事的艺术特点,体会民间故事的奇妙和趣味性。

4.分角色朗读课文,能借助提示复述课文。

5.激发学生热爱民间故事,激发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默读课文,说说故事中的哪些内容你觉得最有意思;透过课文的语言文字,感受民间传说的艺术特点,体会故事的趣味性;分角色朗读课文,能借助提示复述课文;激发学生热爱民间故事,激发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课题,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中的重要门类之一。从广义上讲,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是所有民间散文作品的通称,有的地方叫“瞎话”、“古话”、“古经”等等。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民间故事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它们往往包含着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

2.学生阅读,了解民间故事。

3.说说你都读过或听过那些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4.联系自己读过或听过的民间故事,想一想这些故事都有什么特征?(①时代久远,往往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历程而经久不衰。②口头传播,民间故事大都以口头形式传播。③情节夸张、充满幻想,大都表现了人们的良好愿望。④多采用象征形式, 内容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民间故事就像所有优秀的作品一样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

5.导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根据民间故事改写的。板书课题:漏,学生齐读。)下面我们就一起阅读,了解民间故事《漏》,感受其趣味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明确初读要求。

(课件出示)

(1)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并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二)检查识字情况。

1.课件出示会认字(带注音)

(1)指名读,其他学生相机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指名领读。

(3)开火车读,一边读一边说说记住这些生字的方法和技巧。

2.课件出示去掉注音,打乱原来顺序的会认字。

(1)指名读,其他学生相机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指名领读。

(3)开火车读。

3.课件出示会认字所在的词语。

婆婆 脊背 盗贼 莫非 颠倒 粘胶 旋风 纵身

(1)指名读,其他学生相机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教师随机抽取,学生抢读。

(3)指名上讲台,教师读,学生指。

4.指名分自然段开火车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二)指导书写。

课件出示会写字。

1.指名读,其他学生相机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指名领读。

3.开火车读,一边读一边说说写好这些生字的方法和技巧。(“喂”字不要多些一撇;“贼”字不要少写一撇;“狼”字要把反犬旁写好;注意“厉”和“历”的区别。)

4.学生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1.读拼音,写词语。

lòu shuǐ

( )

wèi lǘ

( )

lì hài

( )

zhān jiāo

( )

jǐ bèi

( )

zòng shēn

( )

2.比一比,组词语。

胖( )伴( )

狼( )浪( )

抱( )饱( )

偏( )遍( )

莫( )漠( )

贼( )贱( )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中哪些内容你觉得最有意思。从课文中找出来,然后和同学交流。

2.小组交流,根据课后提示理清课文层次。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1)老爷爷老婆婆说“漏”,吓跑了虎和贼。(1-9自然段。)

(2)虎驮着贼,贼骑着虎。(10-11自然段。)

(3)虎蹭贼,贼上树。虎和贼树下相遇,滚下山坡。(12-17自然段。)

(4)贼和虎以为对方就是“漏”,都吓昏了过去。(18自然段。)

(5)老爷爷老婆婆再说“漏”。(19-20自然段。)

4.再读课文,继续了解课文内容。

四、作业:把课文读通顺、读连贯。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指名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分自然段开火车朗读课文。

3.教师评议,导入学习。

二、走进课文,深入探究。

1.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根据学生情况重新划分学习小组。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一部分,练习分角色朗读,体会故事的趣味性。教师巡视,参与交流。

3.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引导交流。

4.交流一: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

(1)快速浏览课文,在课文中标注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时间:从前;地点:山脚下;人物:老爷爷、老婆婆、虎、贼。)

5.交流三:老爷爷老婆婆说“漏”,吓跑了虎和贼。

(1)故事发生时的天气情况怎样?(下着蒙蒙小雨。)为什么写当时的天气情况?(为下文写“漏”做了铺垫。)

(2)这部分课文出了描写当时的天气情况,还描写了什么?(老爷爷和老婆婆的语言,虎和贼的心理活动、动作等。)

(3)这样的天气虎和贼来这里做什么?

山上住着一只老虎,山下住着一个贼。老虎嘴馋,一心想着吃这头小胖驴,贼手痒,一心想着偷这头小胖驴。

(4)老爷爷和老婆婆说了什么?

老爷爷说“好像有什么声音在响?”

老婆婆说:“唉!管他狼哩,管他虎哩,我什么都不怕,就怕漏!”(指导朗读,读出老婆婆的无奈。)

(5)如果当时你就在窗外,你以为“漏”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6)老虎和贼听了老爷爷和老婆婆的对话会怎样想呢?

老虎趴在驴圈里想:“翻山越岭我什么都见过,就是没见过‘漏’,莫非‘漏’比我还厉害?”

贼蹲在屋顶上想:“走南闯北我什么都听过,就是没听过‘漏’,莫非‘漏’比我还厉害?”

(指导朗读,读出虎和贼的疑惑和胆怯。)

(7)接着发生了什么?虎和贼又是怎么想的?

老虎吓得浑身发抖,贼听得腿脚发软。贼心里害怕,脚下一滑,扑通从屋顶的窟窿里跌下来,正巧摔到虎背上。老虎未料到房上会有东西掉下来,心想“坏事,‘漏’捉我来了!”撒腿就往外跑。

贼栽得昏头转向,一摸是个毛乎乎的东西,心想:“坏事,‘漏’等着吃我哩!”拼命抱住虎脖子不敢松手。

(指导朗读,读出虎和贼的惊慌失措和狼狈。)

(8)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6.交流三 :虎驮着贼,贼骑着虎。

(1)谈话过渡: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老爷爷和老婆婆说“漏”,吓跑了虎和贼。(板书:老爷爷和老婆婆说“漏”,吓跑了虎和贼)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板书:老虎驮着贼,贼骑着老虎。)

(2)老虎跑哇,跑哇。累得筋都快断了,颠得贼骨头架都快散了。这时看到前边有棵歪脖老树。老虎和贼会想些什么呢?

老虎想:“‘漏’真厉害,像粘胶一样,贴住我了。到树跟前,得把他蹭下来,好逃命。”

贼也想:“‘漏’真厉害,旋风一样,停都不停,一定是驮到家再吃我。到树跟前,得想法窜上去,好逃命。”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虎和贼想摆脱“漏”的迫切心情。

7.交流四:虎蹭贼,贼上树。虎和贼树下相遇,滚下山坡。

(1)谈话过渡: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老爷爷和老婆婆说“漏”,吓跑了虎和贼。虎驮着贼,贼骑着虎,他们都想尽快地摆脱“漏”,他们都摆脱“漏”了吗?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事呢?(板书:虎蹭贼,贼上树。虎和贼树下相遇,滚下山坡。)

(2)虎蹭贼,贼上树: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词语“终于”感受虎和贼摆脱“漏”以后如释重负的心情。

(3)虎和贼树下相遇,滚下山坡: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词语“连忙”、“赶紧”感受虎和贼又一次遇到“漏”以后惊慌的心情。

(5)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8.交流五:贼和虎以为对方就是“漏”,都吓昏了过去。

齐读课文第18自然段,抓住词语“惊慌”感受虎和贼当时的狼狈样子。(板书:贼和虎以为对方就是“漏”,都吓昏了过去)

9.交流六:老爷爷老婆婆再说“漏”。

(1)老师范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板书:老爷爷老婆婆再说“漏”)

(2)互相交流,谈谈自己的感受。

(3)教师小结:

①感受一:闽南语言的艺术效果

课文是根据流行于闽南漳州地区的一则《虎怕漏》的民间故事改写的,故事的内容从开头、发展、结尾、经过,确实让人惊奇不已,尤其是故事结局真是另人拍案叫绝。

整篇故事的转折之处从老婆婆无意中讲出口的一句苦叹:“唉!管他狼哩,管他虎哩,我什么都不怕,就怕漏!”就因为这个“漏”,竟然把一只凶猛而又吃人不眨眼的百兽之王老虎吓得如此的凄惨。着实令人感叹有些语言应用方面的误打误撞还能够幸免一场大灾,这是闽南语言的魅力所在,就因为一个“漏”字,便使整篇文章奇处环生,它在整篇故事的表述当中只占了极小的部分,整个故事却因它而奇趣生辉,实在不简单!

闽南方言在平常时的应用中,在生活中,有时无意中会应用得非常奇妙和十分趣味。故事显示出误打误撞出其不意的结局,却也显得相当神妙和富有深刻意义。这些,也许正是闽南方言所发挥的艺术效果。

②感受二:不要只听半句

阅读链接《只听半截话的灰灰》

小白兔灰灰是个急性子,听话只听半截,另半截全凭自己胡猜。为此妈妈不知批评了他几次,可他总是不改。

一天早晨,灰灰上幼儿园前,听到收音机里说“今天天气晴……”就高高兴兴地背起小背包上幼儿园了。走到路上,灰灰奇怪了:咦,小朋友们怎么都带着小伞?我知道了,他们一定没听今天的天气预报。

谁知,中饭后,风刮起来了,不一会天空就乌云密布,浙淅沥沥下起雨来。该离园了,小朋友都打着伞走了,灰灰因为没带伞,只好等妈妈来接。

路上,灰灰告诉妈妈:“妈妈,今天的天气预报错了!”妈妈说:“天气预报没错,是你只听了半截话。收音机里说,今天天气晴转阴,午后有小雨。多次跟你说,听话要听完整!”一听妈妈又唠叨开了,灰灰不耐烦地说:“知道了,知道了。”

又一天,灰灰正在家门口玩,小鹅白白急匆匆地跑过来,说:“灰灰,灰灰,你妈妈出车祸了……”灰灰一听,“哇”的一声哭了,转身就跑去找爸爸。一进爸爸办公室的门,灰灰就哭起来:“爸爸,爸爸,不好了,妈妈被车撞死了。”爸爸一听,拉起灰灰就往医院跑。半路上只看见小鹅白白搀着兔妈妈走来了。这是怎么回事?原来呀,小兔灰灰又只听了半截话,小鹅白白本来要告诉灰灰的是:“你妈妈出车祸了,不过还好,只是擦破点皮,她让你去接她回家。”但小兔只听了前半截话,就拔腿跑了,于是小鹅白白只好自己去接兔妈妈了。

爸爸严肃地对灰灰说:“孩子,你看,只听半截话害得妈妈‘死’了一回。如果再不改,将来不定会出什么更大的错呢!”小兔灰灰低下了头说:“以后我再也不听半截话了。”

10.分角色朗读全文。

1.照样子写词语。

(1)翻山越岭(含有动词)

(2)走南闯北(含有椅子反义词)

(3)安安稳稳(aabb)

三、拓展交流,练习复述。

1.拓展交流。

(1)你想对文中的老爷爷和老婆婆说点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2)你想对文中的虎和贼说点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2.练习复述。

(1)默读课文,说说故事中哪部分内容你觉得最有意思,在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部分。

(2)举手自荐复述课文,师生评议。

4.学生练习复述全文。

2.按照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给下面的说法排队。

( )老爷爷老婆婆再说“漏”。

( )老爷爷老婆婆说“漏”,吓跑了虎和贼。

( )贼和虎以为对方就是“漏”,都吓昏了过去。

( )虎驮着贼,贼骑着虎。

( )虎蹭贼,贼上树。虎和贼树下相遇,滚下山坡。

四、合作交流,拓展延伸。

课外阅读民间故事,如猫狗结怨、老鼠嫁女等。

课堂小结

[教学板书]

(1)老爷爷老婆婆说“漏”,吓跑了虎和贼。

(2)虎驮着贼,贼骑着虎。

(3)虎蹭贼,贼上树。虎和贼树下相遇,滚下山坡。

(4)贼和虎以为对方就是“漏”,都吓昏了过去。

(5)老爷爷老婆婆再说“漏”。

[教学反思]

?漏》教学反思

?漏》是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根据闽南民间故事《虎怕漏》改写的,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地读把握课文内容,感悟故事的趣味性,并有所感悟。

一、质疑引路

学须有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在课堂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思维而获取知识。在学习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体验学习中如何发现问题,体验问题解决后的成功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用心倾听

倾听是一种交际互动,不但要求说者会说,还要求听者会听。“学会倾听”是要求听别人讲话要用心,要细心。这也是一种礼貌,表示对说话者的尊重。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心理发育不成熟,要从课堂上的点滴入手,让学生明白倾听的重要性,别人在发言时,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别人在朗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认真倾听,老师在讲解时也要求学生认真倾听,从小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三、乐于表达

中年级的孩子,首先要求他回答问题时要说完整的话,培养学生课堂上的口头表达能力,再就是培养学生学会发言、积极发言。同时,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让学生在课堂中敢于发言、乐于说话、善于表达。

四、主动探究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学习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识字方法的探究到对课文延伸的探讨都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去揣摩朗读时应运用不同的语气。整节课都是师生合作,自主参与的一种学习过程。

总之,通过教学,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会质疑、会倾听、会表达、会探究。

2023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2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读中品词析句,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2)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村庄消失的原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角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中表达的效果。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以读为主,开展研究式和体验式学习,锻炼创新素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爱护家园、保护环境、爱护树木,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4、创新素质培养目标:

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志向、创新思维和创新想像。

教学分析与处理

1、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短小,语言朴实,然而其隐含的道理却非常深刻,没有一处谴责人们滥砍乱伐树木的行为,却把抽象的含义化为具体的物象,让我们从这些可视可感的画面中去领悟、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学生分析:

语言浅显、朴实,用娓娓道来方式向学生讲述了一个村庄从发展到毁灭的过程。但文章中也有含义很深的句子,与学生的人生体验有些距离,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让学生结合体会,谈感受,教师适当点拔。

3、重点、难点、创新点、德育点、空白点的确立:

(1)重点:

①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

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3)德育点:

①通过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②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为建设和拥有一个绿色的家园做出自己的努力。

(4)创新点:

巩固与创新运用环节中,让学生自由发言,谈感受,表现自己对环境保护的感悟。

(5)空白点:

多处设置空白,主要体现在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中。学生自由研读,提出问题等。

教学内容

正如它的题目,讲述在一个环境优美的小村庄中,人们靠着手中锋利的斧头,将树木一棵棵砍下来,盖成房子、造成工具和家具,过上了不错的“日子”。但是由于过度砍伐树木,致使土地露,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村庄卷走了。揭示了村庄里人错误的行为以及这种错误行为引发的严重后果──不爱护大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教具的选择与使用目的

本课教学采用自制的多媒本课件,展示直观的、感性的情景材料。其目的是让情境再现,使学生多感官参与教学,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较深的层次,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刻的体会和感悟。

教学过程

本课采用师生合作研究体验创新教学程序,重视读中感悟,诵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

一、创设问题情境(情境导入)

1、教师播放村庄的画面,创设情境,学生欣赏感悟,同时设问质疑。

2、教师#三年级# 导语:

同学们,今天老师想给大家讲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在山谷中,有一个小村庄。那里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这里住着几十户人家,靠着周围丰富的自然资源,用斧头砍下树木,盖成房子,造成各种工具,日子过得还都不错。(课件出示)你觉得这个小村庄怎么样?(板书)那么这个美丽的小村庄现在怎么样了呢?请同学们齐读(出示“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为什么会这样呢?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7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师生合作研究探索(学习2~4节)

1、学习第二节:

(1)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指名读,质疑。

带着你的问题,自由读课文,把你找的答案用直线画下来。

(本环节意在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通过质疑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

(2)自由研读,分析理解:

①设计问题:

从哪个句子中知道村里人砍树的?(留空白,尊重学生的选择,有观点后讨论,学生可以从关键词、句多角度分析,解决本课教学重点,同时渗透环保教育)(空白点、重点、德育点)

(课件出示)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露的土地。

②质疑:

指名再读,其他人想一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空白点)

(尊重学生选择,留空白,请学生在读的基础,提出问题,然后再通过读来解决问题,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涵。)

a、理解“谁”。

b、理解“拎”。(换词方法)

c、理解“露”。(出示图片对比理解)

d、小结。

(板书:随意砍树)

③指导朗读。

④句子训练:

(课件出示)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谁家想(),谁家()……就拎起斧头到山坡上砍树。

(发挥学生的想像力,让学生补充句子,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生活经验相合)(创新点、留空白)

这里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呢?

⑤小结。

2、学习第三节:

设计问题,引发思考:

人们在拥有了房子、犁之后他们停止砍树了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1)课件出示: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2)理解“不断砍树”:

(板书:不断砍树)

理解省略号的作用(此处作者省略意味深长,说明森林的破坏仍在继续,在这设置空白,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含义,从而达到与作者心灵上的沟通。同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过度采伐是如何形成的。)(空白点、德育点)

(3)句子训练:

应有尽有家具和各种各样的工具都会是什么呢?排比句子练习。

(空白点、创新点)

(4)理解“柴烟”:

在这一自然段中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柴烟是指木柴燃烧后所产生的气体。

人们把这些树木砍下来后干什么了?这里指树木被人们砍下来,用来生火做饭、取暖。

在我们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

(通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体会文章内涵──环境保护。)(德育点)

(5)指导朗读。

3、学习第4节:

过渡:我们虽然生气、我们虽然难过,不管怎样,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

(1)理解“不错”。

(2)出示句子:

引读第四节。

(3)情境再现。(课件)

(4)谈感受。

(5)指导朗读:

自由读、齐读。

4、学习第五节:

(1)出示句子:

引读最后一节(板书:什么都没有了)

(2)指导朗读。

三、巩固与创新运用

1、小结:

板书:保护环境

2、情境再现:

出示98年洪水的图片和各种污染环境的图片。

3、谈感受:

任选其一,想一想,先和你的小组同学说一说:

(1)我想设计一句环保公益广告词─??

(2)所有地球村的村民们,我奉劝你们─??

(3)让我放飞想象的翅膀将美丽的村庄、咆哮的洪水细细描述给你听!

(本环节是这节课的创新点,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感受,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灵活性思维,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设计多种形式,任选其一表现自己对环境保护这一主题的感悟,同时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立足于刚掌握的知识,在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又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勇于表达自我的能力)(创新点、德育点)

延伸作业

同学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作业请各小组任选其一来完成。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出一份“保护绿色家园”的手抄报。

2、以小组为单位,对学校周围环境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写出简单的汇报材料,与同学交流

2023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能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含义。

2、在积累运用的过程中掌握品词、品句的方法,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4、培养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天山的人和景。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了解新疆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新疆的中部有一条大山脉,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它就是天山。今天老师就与大家一同走进天山那辽阔的千里牧场。

1、师范读。

2、生自由读。

三、学习生字

1、在小组内交流在预习中觉得有困难的字、词。

2、汇报生字,师生共同学习。

四、再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逐步达到通顺流畅。

2、默读课文,概括每一自然段的段意。

说一说:天山牧场给你留下最初的印象是什么?

五、作业设计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

你想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学习《天山牧场》这课文?

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分析课文结构。

1、分自然段读课文。

提问:每一自然段都讲了什么?

找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听读,思考问题。

2、学习第一部分

介绍了牧场的什么?

你喜欢哪句话?哪个词?读一读,说一说。

闭上眼想一想一派怎样的景象。

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牧场与别处不同的地方?

透过四段的语言文字你感到哈萨克牧女们的生活是怎样的?

这一段该怎么去读?

尝试背诵三、四自然段。

四、

你有什么感受?

五、作业设计背诵前四个自然段。

2023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4

?知识技能】

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看懂图意,在故事情境中有滋有味地朗读,体会“?”、“!”、“……”的作用,感受课文富有童趣的,纯净透明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创设故事情境,鼓励孩子大胆想象,并借助“?”、“!”、“……”来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大自然对待小动物的无比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2、图文结合,看懂图意,感受课文富有童趣的,纯净透明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童话故事的神奇,感受故事的童趣。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这个有趣的故事,叫《枫树上的童话》。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枫树上的童话)

题目中你觉得哪个词语要读重一些?(童话)

3、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

(二)识字解词

1、学生自读课文。

(课件出示)提出要求: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课件出示)

sǎn tái yí biàn jiāo yóu xì mǔ

伞抬姨便教游戏母

各自拼读,找出平舌音“伞”,前鼻音“便”。

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

(2)出示新词(课件出示)

渡口遮蔽拼音山冈懂得答案

借助拼音,开展读词游戏。

开火车读,再读。

小老师领读,齐读。理解、记忆。

(3)让我们把这些字词带到课文中,一起来读好课文。

①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读音是否正确。

②开火车读,看谁读得好。组织互相评价读书。

3、整体感知内容。

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读课文。

这个童话,作者具体介绍了喜鹊妈妈教孩子的哪些事情?

(两件事:学汉语拼音和看日出)

本文以什么为感情主线?(我喜欢喜鹊一家。)

(三)生字书写

出示生字:(课件出示)田字格课件:

伞抬姨便教游戏母

1、记生字:开动脑筋记生字。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教师总结:

(1)加一加:“扌”加“台”是“抬”。“女”加“夷”是“姨”,“亻”加“更”是“便”,“孝”加“攵”,是“教”,“又”加“戈”是“戏”。

(2)减一减:“每”减“人”是“母”。

(3)猜谜语:“有朵花,人喜爱,有时闭来有时开,雨天开在大街上,花根就在手中栽”就是“伞”,“夜半人方到江畔”是“游”。

2、组词语:给生字找朋友,用生字口头组词。

3、指导写字:

(1)师范写,重点指导“姨、游、教”并讲述:

(课件出示):“姨、游、教”田字格课件。

“姨”:左边的“女”部,横变短,不露出右边,第八笔是竖折折钩。

“游”:左中右结构,注意右边的部分不要写成“攵”。

“教”:左边的“孝”,下面的“子”的一横变成提,右边是“攵”。

另外,“抬、便、戏”为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的字。“母、伞”是独体字。

(2)老师范写,学生在习字本上描红、临写生字。(提醒写字姿势。)

(3)指名说说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书写要点。

(4)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写字姿势,提出要求。

看准每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看清每个字的结构,放慢速度。

严格按笔顺描写。

(5)展示学生写字作品,讲评,适当奖励。

(四)总结交流

小朋友们,许多诗人为我们留下了很多描写喜鹊的古诗。(课件出示)

指导朗诵:乾隆皇帝的《喜鹊》。

喜鹊声唶唶,俗云报喜鸣。

我属望雨候,厌听为呼晴。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复习旧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喜鹊一家,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故事,看看喜鹊妈妈是怎样教自己的孩子学习的。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1、学习第1自然段

(1)生读。

(2)故事发生在哪里?

教学生字:渡口。生读。请生指渡口在哪儿?(渡口旁的枫树上)

教学渡船,渡河,摆渡。

(3)你看到了一棵怎么样的枫树?交流。

(很大很高),请生读出这种感觉。

想把什么词语送给枫树?四个字的词语。(枝叶茂盛)

(4)理解“遮蔽”。蔽的意思是什么?(遮、挡的意思)

你发现了什么?(这个词语是由意思相近的两个字组成的)

请生说说类似的词语。(阻挡满足喜欢)

(5)再读第一段,了解我喜欢什么?(喜鹊和枫树)

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

出示:“我们村的渡口旁有一棵枫树,我很喜欢它。”

“枫树上有一个喜鹊的窝,我喜欢极了。”

2、默读2—8段,学习喜鹊学拼音段。

把喜欢枫树、喜鹊的句子划出来。交流。

(1)我像在童话书本里那样,在心中称呼她是我的喜鹊阿姨。

生读,哪个词读出我特别喜欢阿姨。

师范读,听出什么不同?生再读。

(2)还有这样有意思的句子,出示:

我还像童话书本里那样,在心中称呼小喜鹊是我的喜鹊弟弟。

(3)把这两句变成诗形,生齐读。

我像在童话书本里那样,

在心中称呼她

是我的喜鹊阿姨。

我还像童话书本里那样,

在心中称呼小喜鹊

是我的喜鹊弟弟。

(4)交流其他喜欢的句子。

(5)把童话变成一首小诗,出示3句变成诗形的句子,配乐读。

(6)师当阿姨,生当弟弟配合读。强调标点:!和,弟弟的“,”可能学得怎么样?再学一学。出示:

“鹊!鹊!鹊!……”喜鹊阿姨教道。

喜鹊弟弟们也跟着学:“鹊,鹊,鹊……”

3、学习日出段(9——13自然段)。

喜鹊一家不仅会拼音,还会看日出呢?师画太阳。出示课文内容。生做老师,生做弟弟,演一演:阿姨,弟弟,翻译,旁白。

出示:我看见喜鹊阿姨站在鸟窝边,指着上升的太阳,对坐在鸟窝里的喜鹊弟弟们问道:“鹊!鹊鹊鹊?――”

我懂得,她问话的意思是:“看,那是什么?”

喜鹊弟弟们,一齐快乐地答道:“鹊!鹊鹊!鹊鹊鹊!”

我懂得,喜鹊弟弟们很快给出了答案:“妈妈,那是太阳!太阳升上来了!”

(三)回顾课文,编写故事

1、跟阿姨和弟弟一起学拼音,看日出,还可能做些什么呢?

2、四人小组合作编故事。

(1)借助插图创设新情境,自由创编,鼓励选用“?”、“!”或者“……”。

(2)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展示。

①我看见喜鹊阿姨逮了一条虫子回来,站在窝边。喜鹊弟弟一齐叫道:“鹊!鹊!鹊鹊鹊!”

我懂得,他们的意思是:虫子,虫子,给我吃!

②喜鹊阿姨把虫子送到喜鹊弟弟的口中,叫起来:“鹊,鹊,鹊……”

我知道,她是在说:“快,快张开着,把它吃了。”

(四)积累强化,课外拓展

推荐郭风的另一首诗《童话》。

?童话》

作者—郭风

小野菊坐在篱笆的后面,

侧着头,想到:

“我长大了,

要有一把蓝色的遮阳伞,

那时侯,我会很好看,

我要和蜜蜂谈话!”

站在她旁边的蒲公英,插嘴到:

“可是,那有什么好呢?”

小野菊马上问道:

“可是,你会比我好妈?”

“我长大了,会有一顶

旅行用的黄色的小便帽;

我要带一只白羽毛的毽子,

旅行到很多的地方!”

小野菊沉思地说:“那真的很好,

可是,我不要像你!”

(五)总结全文。

童话是多么神奇而美好,展开你丰富的想象吧,把你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尽情歌颂,尽情赞美,我们也能成为了不起的小诗人、小作家!

板书设计

枫树上的喜鹊

枫树上有一个喜鹊窝

喜鹊阿姨教喜鹊弟弟学习汉语拼音爱护小动物

喜鹊阿姨教喜鹊弟弟看日出

2023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5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会认十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四季各有不同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感受大自然的美。

4、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四季各自不同的特点。

教学难点:

从儿歌中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你们喜欢唱什么歌?什么时候会唱歌?

2、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也会唱歌,它们唱些什么呢?(学生回答)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将字音读准。

2、再读课文,将课文读通读顺。(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后生字,将字音读准。

2、在课文中圈出会认的字,多读几遍。

3、同桌间互查,抽读字卡。

4、开火车抽读生字卡片,“我会说”组词。齐读。

5、小黑板出示会认的字,“小老师”带读。

6、男、女生分读,赛读。

7、齐读生字。

四、作业设计。

1、写一写会认的字。

2、给会认的字涂上红色。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开火车抽读生字。

二、学习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读一读。

2、分小组交流:你喜欢的原因。

3、谁来说一说你喜欢的季节?

4、听它在唱些什么呢?

5、他们唱出的歌声音为什么不一样呢?丁冬、知了、沙沙、呼啦?

6、谁愿意读一读?指名读,范读,男女生赛读。

三、拓展思维。

1、在你喜欢的季节里,你还听见谁在唱歌?唱些什么?

2、背诵你喜欢的部分。

四、学习生字。

1、出示“瓜”,教师范写。

2、学生书空。

3、学生书写练习。

五、作业设计:

1、为你喜欢的季节画一幅画。

板书设计:

1、四季的歌

春 花

夏 绿

秋 金黄

冬 白

2023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6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独立学会小字格的生字,会认双横线里的生字;

2、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初步理解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和方法:

阅读文本,查找资料,分组交流讨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大海给我们的欢乐。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中感悟大海给孩子们带来了多少乐趣。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插图

学习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 你们在大海边嬉戏玩耍过吗?有什么感受?

2、教师相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根据下列要求初读课文。

1、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读通课文。

2、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珍藏、神秘、出航 细致

3、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检查预习情况。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

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孩子们是怎样踏浪的?

画出相关的句子。

2、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出示句子,指导学生想象画面。

句子:孩子们踩在软软的细沙上,笑着,叫着,跳着,奔向大海,留下一串串小脚印。

3、学生自由读句子想象画面。

4、小组交流,全班反馈。

5、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出示cai中孩子们嬉戏玩耍的兴奋场面。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读出孩子们心中的喜悦,读出大海给孩子们所带来的乐趣。

6、另外几句,着重指导学生读出浪花的可爱与顽皮,在读中体会作者

观察能力和表现手法。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读了第二自然段,你想到了什么?

2、他们除了堆城堡还会堆什么?他们在玩沙时会说些什么?

3、小组里演一演。

4、堆城堡多么高兴呀,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他们拾到了什么,请用笔在书上勾画下来。

2、想象一下他们会用贝壳做什么呢?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读出孩子们的好奇之心。

三、学习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新

1、读了四、五自然段,你想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梦想?

2、全班交流。

四、总结全文

大海给孩子们带来了哪些乐趣?

?教学目标】

1、认识“融、泞、迈、虔、佑”5个生字。理解并积累6个词语:“衣衫、融雪、泥泞、虔诚、关照、保佑”。并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知道诗歌写的是一个小伙子帮助“别人的妈妈”过马路的事,学习他关心老人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能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能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诗歌的韵律以及诗歌表达的感情。

2、通过读文,感受到本课前面一长段对于老奶奶的描写,以及当时的情况描写是为了衬托出了那位青年的爱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当你们走在路上的时候,有没有帮助过不认识的人?

2、交流。

3、揭示课题:17别人的妈妈(齐读)

过渡语:课文讲的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却写得感动至人,我们一起去品味一番吧!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出示自学要求: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字词,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并在小组内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交流。

2、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分节读课文

(2)出示词语:

衣衫融雪泥泞虔诚关照保佑迟疑小心翼翼

注意:融(翘舌音)、泞(后鼻音)、虔(第二声)、积累“虎字头”的字(虎、虚、虑……)、用合适的方法理解词语。

三、赏读课文,品味真情

1、默读课文1~3节,说说当时老妇人的处境怎样?

(1)出示1~3节

(2)指导朗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预设:

①老妇人遇到的困难:老妇人年纪大行走不便、马路泥泞、行人拥挤、车辆穿梭等。

②读句子:

今日的融雪弄得满街泥泞,老妇人的脚步迟疑又停顿。

她站在十字街头迈不开步,拥挤的行人中她没人照顾。

(3)出示填空:

一位()的老妇人,独自走在()的街上,当时(),使她感到非常(),她心想:()。

2、老妇人正是这么想的,所以她露出了“求助的目光”,可是马路上人们的表现是怎么的呢?

(1)朗读4~6节

人们来来往往穿过她身旁,没有人注意她求助的目光。

街那头传过来叫声笑声,学校里刚响过放学铃声。

孩子们欢跳着擦过老妇,一个个喊叫着没人停步。

(2)出示:

马路上,大人们,孩子们。

(3)说说你对马路上的大人或小孩的评价。

(4)指导朗读。

3、就在老妇人迟疑无助的时候,人海里冒出个青年。

(1)默读7~11节,找出青年人帮助老妇人的相关动词:冒、走、牵、扶、穿等,重点体会“冒”。

(2)谈谈读了这几节后的感受。

(3)隐去句中的动词,试着说一说:

终于,人海里()出个青年,他快步()到老妇人身边。

他()着她的手细声说道:“大妈,我扶您穿过街道。”

小伙子()着脚步不稳的老妇,小心翼翼地()过马路。

(4)指导朗读:

我们已经学过多首叙事诗了,诗歌要读出韵律,读出节奏。老师以第8节为例,遇到斜线要停顿。

出示:

他/牵着她的手/细声说道:

“大妈,/我扶您/穿过街道。”

学生试读、齐读。

(5)从青年人和他朋友之间的对话总,你感受到什么?

4、最后两节是什么意思?

(1)男女生对读、齐读。

(2)理解“虔诚、保佑”

“虔诚”常形容态度恭敬而有诚意。“保佑”指迷信人称神力保护和帮助,课文中是老妇人对帮助她的小伙子的美好愿望。

(3)说一说老妇人对帮助她的小伙子的美好愿望是什么?谈谈自己的感受。

(4)小结:小伙子扶“别人的妈妈”过马路,他对老人的关爱也得到了老人的感谢。

四、总结全文,拓展学习

1、总结课文的写法特点:

课文是一首外国叙事诗歌,诗歌的形式不常见,每两行成一节,节内句子基本押韵。

2、从诗歌中找一找句末押韵的字。

3、把诗歌改成课本剧。(机动)

小组合作,编演课本剧《别人的妈妈》

教学要求:

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 初步认识总分段式,重点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准备:

录音机、词语卡片、幻灯片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映示幻灯片,简介庐山的云雾。

2. 揭题。(板书:庐山的云雾)

3. 谈话导入:庐山的云雾这一神奇的现象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令每一位到过那里的人都流连忘返、回味无穷。庐山的云雾到底奇妙在何处呢,通过学习我们就知道了。今天我们就上新课,齐读课题:10、庐山的云雾

4. 范读课文。

二、 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 提出自学要求:

读准生字字音,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2. 学生自读课文,同座位互相讨论第二个问题:每段写了什么?

3. 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出示词语卡片,检查字音是否读准。

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每读完一段及时正音,并说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这篇课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了庐山的云雾多和美,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分别写了庐山云雾的特点,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人们对庐山的云雾流连忘返。)

三、 齐读课文,说说课文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哪些特点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庐山云雾的两方面的特点,一是千姿百态,二是瞬息万变)

四、 教学生字词

突出下列字形的书写指导:

幻、添

重点理解的词语:

秀丽、尤其、缠绕、弥漫、变幻、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五、 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在习字册上描红、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 听写生字词。

2.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二、 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

1. 默读、思考:第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2. 指名回答,互相交流,教师点拨,指导朗读引背。

第一句:“秀丽”是什么意思?(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用“秀丽”说一句话。齐读这句,突出“十分秀丽”。

第二句:“尤其”是什么意思?(“特别”。用换词的方法理解)庐山的云雾特别在哪里?(引导读书,找出“变幻无穷”,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词的意思)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句。

第三、四句:在山上游览、漫步,会有什么感觉?(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云多)启发想象:在山上游览、漫步,眼前漂浮的是云雾,迎面拂过的是云雾,身边流动的是云雾,脚下踩着的是云雾,此时此刻你仿佛升上了云端,驾起云雾,在天空中行走,进入了仙境。引读:在山上游览~漫步山道上指导朗读,体会这种情境。

3.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并引导背诵。

4. 小结:围绕云雾多,写出了游人漫步山道的感觉。总写了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的景色增添了神秘色彩。

三、 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 自读课文,找出中心句。

2. 齐读中心句,说说这一段是围绕庐山的云雾哪个特点来写的。(板书:千姿百态)

3. 轻声读文,联系情境,说说“千姿百态”是什么意思。哪些语句写出了云雾的千姿百态?(读书回答)

4. 再读课文,想想作者用什么方法具体地写出了云雾的千姿百态的。(打比方)

5. 齐读第一句,引读分述部分: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云雾弥漫山谷~云雾遮挡山峰~(感悟总述和分述的关系,体会作者是如何具体描写“千姿百态”的)

6.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比喻句之妙用并引背。

7. 联系语境说说“笼罩”、“缠绕”、“弥漫”的意思;练习用“千姿百态”造句。

8. 小结:这一段围绕中心句,具体地描绘了云雾在四个不同的位置所呈现的不同姿态,突出了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这一特点。

9. 讨论学法:画出中心句——认识云雾特点——理请总分关系——感受云雾现象——练习背诵课文(以读贯穿学习的全过程)。

四、 运用学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五、 检查自学情况(读、议、背。重点是通过读议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云雾的特点写具体的)

六、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七、 总结全文

1. 配乐朗读全文。

2. 小结:总分的写法突出了庐山云雾的三个特点——多、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3. 引导学生逐段背诵课文。

附板书:

3 庐山的云雾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

习作一 看图作文

习作目标:

1. 看例图,读例文,学习例文是怎样用语言描述图意的。

2. 阅读例文后的习作要求指导,初步懂得观察多幅图作文的方法。

3.根据练习要求,采用学得的方法,学习写多幅图作文。

教学时数:二课时

作文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观察画面,学习例文,总结要点

1. 图上有几个人物?

2. 这四幅图写了一件什么事?

3. 分图简洁说说每幅图的意思。

4. 阅读例文

1、指名分段读例文,图文对照,说说每段分别写了哪幅图?

2、由例文的安排段方法,你知道了可以如何安排段落吗?

5. 教师小结: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他们看到了什么,是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

二、 组织讨论,学习写法

1、读提示语,结合例文看图,自主思考这些问题。

2、学生围绕几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集体交流,明白多幅图的基本要求

a.仔细观察。看懂每幅图,弄清每幅图的意思和联系。

b.展开想像。图上看到的可以写,没有的内容可以展开丰富的想像和联想来写。

c.层次分明,每段写一幅图。

d.重点突出。几幅图中选一两幅写具体些。

3、你认为还有什么技巧和方法向大家推荐。

三、学习写法,尝试写作

(1)看图选择内容。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组进行重点细致的观察。

(2) 学生自由说说四幅图意,小组交流,班级交流。评议。

1. 同桌先看图口述

2. 指名连起来完整地说

3. 师生点评

4. 学生练写,师指导。

五、 指导誉写

第二课时

一、学生小组交流学习,并指导修改。

宗旨: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讲了托尔斯泰改小说的故事作为范例。修改入手的几个方面1、改病句。方法:自己多读两遍,不通的句子改过来,不会改,可以请教老师同学。

2、添词句。方法:小组讨论,互提建议。修改效果自评办法:自己读读修改前后的作文,觉得有进步就给自己画上一朵红花。互评办法:请小组其他成员或班上其他同学读两篇作文,有进步就给打朵红花,看谁得的红花多。

二、优秀习作全班朗读。

练习1

教学要求:

1. 弄清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简称的基础上背诵简称歌,理解带有简称的句子。

2. 书写时注意写好捺画,并巩固笔顺规则。

3. 熟记8个成语和记诵古诗《夏日田园杂兴》。

4. 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一是让学生想说,二是让学生会说。

5. 练习两个笔画及含有这两个笔画(横撇、撇点)的字。

教学重、难点:

弄清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简称的基础上背诵简称歌,理解带有简称的句子。

启发学生留心观察、记录简称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

指导学生熟读成诵,大致体会成语。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完成学用字词句的教学,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相融洽。

一、熟记并背诵简称歌。

1. 出示中国地图。

帮助学生对中国地图有一个整体认识,即中国地图像一只傲然挺立的雄鸡。

2. 接着,借助地图了解我国有34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

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

少数民族自治区:新疆、西藏、广西、宁夏和内蒙古

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

3. 了解有关内容

直辖市是由中央直接领导的城市,自治区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是相当于省一级的民族自治区地方。

4. 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简称。

5. 熟记并背诵简称歌。

6. 找朋友游戏。

巩固对简称与省、市、自治区名称之间对应关系的了解。

一、 理解有关各省、市、自治区的句子。

1.出示句子。

启发学生边读边想:通过刚才的学习,哪些原本不理解的内容现在理解了?

2.交流。

3.巩固对简称所代表的含义的认识,初步知晓我国几大地方戏的名称。

小结:恰当地运用简称能使语言表述更简洁。

4.运用简称的词句。(留心观察、记录简称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如:黔驴技穷、湘江、滇池、京沪铁路等。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写好钢笔字(“遮、越、处”三个字)注意写好捺画;进行读读背背。

一、写好钢笔字

1. 看看写的字。(“遮、越、处”三个字)要注意什么?

2. 讨论要注意的地方。

3.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三个字的捺画的不同走势。

正确把握三个字的捺画起笔走势。

“遮”字一捺走势平缓;“越” 字一捺比“遮”陡;“处”字一捺更陡。

4. 知道学生认真、仔细、规范地描红、仿写。

5. 注意写字姿势。

二、读读背背。

1. 熟记8个成语。

(1)结合第一单元的课文,《庐山的云雾》加以理解。

风云变换:像风云那样变动不定。比喻事物变化复杂或局势动荡不安。

气象万千:气象,景象。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富于变化。

飘飘欲仙:漂浮上升,像要超脱尘世而成仙。

(2)指导记忆。

2. 背诵《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1) 介绍:范成大写了一组《夏日田园杂兴》,今天学习《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2) 引导学生看图,并借助图画读读古诗。(大致体会诗的意思与表现的情趣)

(3) 小结:全诗用通俗的语言描绘了夏日农家昼耕也织的忙碌景象和儿童不会帮助织布,却在树下学种瓜的有趣情景。

(4) 指导学生熟读背诵。

(5) 搜集其他《夏日田园杂兴》进行积累诵读。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引导学生从两方面(让学生想说、让学生会说)进行口语交际;指导连写毛笔字。

一、口语交际

聊聊春节

1. 设问导入:今年的春节,你是怎么过的?你知道过春节时,咱们这儿有什么习俗吗?今天咱们一起来聊聊春节。

2. 出示题目:聊聊春节

3. 借助插图(贴春联、全家观看“春节联欢晚会”、舞龙灯、吃年夜饭、给老人拜年……)勾起回忆。

4. 交流本地春节的习俗,也可交流其他地方过春节的习俗。

5. 自由练说、同桌练说、全班交流。

6. 指名说。

二、学写毛笔字

1. 笔画练写:

横撇:要注意拐弯处的提笔与顿笔,横要短,撇要长而舒展。

撇点:注意起笔时要顿笔,收笔时回锋,至折处主要用的是笔锋,此时以提笔为主。同时还要注意撇与点的长短与倾斜度。

2. 写字练习:

夕:第一画“撇”要短,起笔从竖中线开始;第二画“横撇”,横从短撇的腹部落笔,横画不能长;第三画“点”是圆点,位于米字格中心便下一点。

女:整个字要向四周舒展。横画在横中线上,要写长些,撇点的起笔与撇的收笔基本在一条线上。

?班长的苦恼》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认识本课生字2个“恼、啥”,运用自己认为合适的办法理解课文中的词句。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整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且试着把这首叙事诗改写成一篇叙事作文。

3、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平等,要公正、无私地处理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理解词句,了解故事的内容,体味诗的情趣和道理。

教学难点:

抓住整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试着把这首叙事诗改写成一篇叙事作文。

教学过程:

一、理解“苦恼”,揭示课题。

板书:苦恼

1、读词。

2、“苦恼”是什么意思?

3、学习生字“恼”:与形近字“脑”进行辨析比较。 小结:带“忄”的字往往与心情有关。

4、读好这个词语。同学们,你们有苦恼吗?说说自己的苦恼。说明: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理解词句。其中,理解词语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可以用找近义词的方法,可以借助词素合成法,也可以通过查找工具书来理解“苦恼”这个词语的意思。理解了词义之后,学生再来学习生字“恼”,最后读好这个词语,并说说自己的苦恼。这里的教学设计是从词语到生字再到词语,走了一个来回。

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班长,他也有个不小的苦恼。

补题:班长的苦恼齐读课题(注意读好“苦恼“一词)。

这位班长会有什么苦恼呢?这其中还有一个故事呢!让我们学习第八课,这是一首叙事诗。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己大声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后想想:这首叙事诗中写到了哪些人?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分节读课文,注意正音。

3、交流;

1)这首叙事诗中写到了哪些人?板书:“我”同学们大乔小苗

2)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交流并板书:裁决“我”同学们袒护同情大乔小苗欺负

3)根据板书的提示,简单地说说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4)师引述课文大意,并小结:这分别是整个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说明:要求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去感知课文大致内容,并且利用板书的词语练习简单地说说故事大意,这是为待会儿的学习改写叙事诗做了准备,因为改写叙事诗首先要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三、深入学习,感受班长的“苦恼”。

整件事因大乔而起,大乔是怎么欺负小苗的?自读第2节,圈出有关动词。

1、读句并交流、板书:打夺绊

2、大乔真是霸道!分男女生读好第2节。

3、请用上这一连串动词,说说大乔是怎么欺负小苗的。说明:学习把整件事的起因说清楚,也就是复述课文的第2节,主要是自读课文,找到动词;再在反复读文中为待会儿的说话做准备;最后抓住一连串动作,有条理地说说大乔是如何欺负小苗的。在这过程中,教师重在引导学生抓住一连串动词,将大乔欺负小苗的经过用说话的语气表述出来。

大乔做得真过分,难怪同学们都同情小苗。

读读课文,想象一下,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位同学,当时也在现场,见此情景,你会怎么说?

1、请多位学生交流。

2、这就叫“议论纷纷”。请你按提示,把刚才大家说的意思组织起来说一段话,行吗?出示:同学们见此情景议论纷纷,有的说:“ ”有的说:“ ”还有的说:“ ”大家叫叫嚷嚷地返回了学校,教室的屋顶也差点让喊声掀掉。

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请班长来“裁决”。

而班长是怎么想?又是怎么说的呢?默读课文,用直线和浪线分别划出班长所想、所说的内容,再这么说一说。出示:我憋了半天,直憋得满脸发烧,心想:。考虑再三后,我说:“ ”穿插学习:“啥”的意思就是——什么。读好这个生字,注意翘舌音,读出问的语气来。 小结:像这样经过再三考虑,而做出决定,就叫做——裁决。

(读词)说明:学习把事情的经过说具体,包括想象同学们找“我”评理的情景以及“我”是如何裁决的。“裁决”的意思是经过考虑,做出决定。也就是说学生借助提示,要把“我”得知情况后的心理活动和语言表达说具体。这必须建立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引读课文第4、5节,想一想:

为什么听到我的决定后,整个屋子会突然变得静悄悄的? (因为同学们都没想到作为一班之长,我竟然会袒护好朋友,作出不公正的决定,辜负了大家对我的信任。)

现在,你明白班长的苦恼是什么了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到有关内容,并说一说。

出示:结果,“我”苦恼极了。

1、指读写班长苦恼的句子,并练习说话。有关句子:“嘴皮子只轻轻动了一动,整个中队一起和我绝交。” “从此同学们见了我总没个笑脸,出出进进身边只剩下影子大乔。”练习说话:注意人称的转换,语言的流畅。

2、联系刚才交流的内容,说说“绝交”是什么意思?板书:同学们和自己绝交

3、读好句子,读出班长的苦恼来。说明:学习把整个事情说完整,就必须把结果说清楚,也就是班长究竟为何而苦恼。通过多层次的朗读,学生在读中了解了故事内容,在读中体味了班长的“苦恼”,最后对于说说班长苦恼的心理活动也就水到渠成啦!

4、最后,请你试着把这些内容连起来说说,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啦!课后,你可以把这首叙事诗改写成一篇叙事作文,它的名字就叫做《班长的苦恼》。

说明: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内容较浅显。所以教师可以借助课文内容,请学生试着把叙事诗改写成叙事作文,这也为下一个单元的学习重点——复述课文做了准备。

四、总结全文,领悟道理。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叙事诗。

2、小组讨论:如果你是课文中这个班级的班长,你会怎样处理这件事情?集体交流。

3、总结:的确,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平等。身为班长也要公正、无私地处理问题。

说明:虽然整首诗没有直截了当地指出谁对谁错,但学生可以从故事的结局和人物的感受中受到教育。请学生站在班长的立场上进行换位思考,这样对学生的启发是更为深刻的。

2023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7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从而激发其爱护树木,保护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

2、学会生词,理解字词,读懂古诗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感受古诗的意韵

4、掌握学古诗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

理解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学习过程:

一、习旧引新,激发兴趣。

导语:现在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历代诗人留下了许多赞美春天的诗篇,谁能背给大家听?

同学们,背得很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咏柳》(板书)

二、解题知人,感受美

出示灯片,观察图画,说说画了什么?

解题:诗人贺知章也和同学们一样喜爱春天的柳树,他用诗歌赞美了柳树(介绍作者)

三、自学提示

1、范读全诗

2、学生试读,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地方

3、师生释词

4、析句

第一、二句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分别表现了整棵树与树枝的什么特点?诗人看到这么细嫩的柳叶,是怎么想的'?把“三月春风”比作什么?

5、请学生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四、赏境诵读,抒发美。

1、教师诵读

2、师启发:在诗人笔下,柳树是多么美妙,请同学们带着喜爱柳树,热

爱春天的感情去朗读古读,在读中体会美。

五、小结学法

六、布置作业:

⑴抄古诗试背

⑵选择学校中一种植物试作诗一首

2023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8

1、教学要求

一、通过看图和学文,理解课文内容,激起门生对生存的酷爱之情。

二、在指点察看丹青时,培育门生察看和想象本领。

三、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阵势”“小心”“索性”“聚精会神”等词语。能用“赏识”与“津津有味”造句。

四、实习有情感地诵读课文。

2、教学重点

一、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即文中对小守门员的描述。

二、培育门生的察看与想象力。

3、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或幻灯

4、教学时候:

3课时。

5、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1、揭露课题

一、开导发言:班上哪些同砚爱看足球赛?哪些同砚爱踢足球?你准当的守门员?

二、今日,咱们学习第一课《小足球赛》。

2、指点察看丹青

一、出示挂图,请同砚们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图上画了一群孩子在空地上踢足球,小守门员瞩目火线,1些小观众和一名叔叔在看球赛。)

二、指点察看次序。依据这幅图的特色,咱们可按甚么次序来察看呢?(整幅图可按从人到景的次序来察看,而入又可按从主到次,即从守门员到观众的次序来察看。)

三、指点观事小守门员和候补守门员。

①对小守门员咱们可从哪些方面来察看?(可从他的穿着、神志。动作等方面来察看。)

②请同砚们从衣看、动作、神志等方面过细察看,说说小守门员的模样。

(在察看进程中引诱门生注重小守门员严阵以侍的神志,聚精会神盯着火线的眼神,前倾的身子,下垂的双臂,手上戴着的皮手套及膝盖上的纱布等。)

③察看并说说小守门员后面的小男孩的动作、神志。

四、指点察看观众。

①在赛场一侧旁观竞赛的共有几个人?(共有八人)

②先察看图上左边5位观众的动作、表情,说说他们的模样有甚么差别。

③再察看图上右边三位观众的动作、表情,说说那位叔叔与边上的两位小观众有甚么差别。

五、指点察看配景。从图上四周的景物看,他们是在什么地方进行足球比赛?

(从野花、青草、堆置的物品可看出这是一块闲置的平地。)

六、小结。

适才咱们依照从总体到部份、从人物到景物、从首要人物到次要人物的次序察看丹青,认识了图意。

3、范读课文

适才,咱们同砚察看并说了图意,那末课文又是怎么样描写丹青的呢?情同砚看着图听教师把课文诵读1遍。

4、指点分段,概括段落主旨

一、请同砚门轻声读课文,想一想每一个自然段讲了甚么。

二、看看课文中哪一个自然段写守门员?哪些自然段写观众?想一想全文可以分为几段,怎样分?

商讨归纳。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一群孩子在空地上踢足球,吸引了很多观众。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讲小守门员和候补守门员的模样。

第三段(三一五自然段):讲小观众和大个子叔叔旁观球赛的情况。

三、指名分段诵读。

5、学习生字。

注重提示门生“欣”是前鼻音,注重指点“磕”和"套”的`写法,区分“惕”与”赐”字音和字形的异同点。

6、功课

誊写词语i诵读课文

第二课时

1、指名分段诵读课文

2、看图,学习第一段

一、看看第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甚么?

二、看图,说说为何课文中说“这块旷地真是赛足球的好处所”?“又”字说明晰甚么?(申明孩子们常来这儿踢球,他们爱好踢球这项活。)

三、看图思索:从球赛吸引了这么多的小弟弟、小mm和途经的大个子叔叔,可以看出这场球赛得怎么样?(竞赛必定严重、剧烈、出色。)

四、齐读第一段。

3、看图,学习第二段

一、指名读第二段。

二、比照课文看图,看看这一段描述了图中的哪两小我,他们各有甚么特色?重点写了谁?

三、学习写小守门员的两句话。

①这两句离别从哪些方面写了小守门员?(从神志、动作两方面来写的,〕

②哪些词语写了小守门员的神志,比照图,说说“小心”‘瞩目”“绝不在乎”是什么意思?(“小心”指对可能发生的伤害情形维持敏锐的感觉,时候注重着。“瞩目”就是注重地看。”绝不在乎”就是涓滴不放在心上j从这里咱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么样的守门员?(警惕性高、意志刚强的守门员,)

③小守门员的动作是怎么样的?如许的姿式说明晰甚么?(说明晰小守门员是一名合格的守门员。)作者为何要说“真正的守门员都是如许的”?(这是对小守门员的称颂。)

④看着图用自己的后描写小守门员的动作、神志。

四、学习写候补守门员的两句活。

比照图读第二段的后两句,说说候补守门员有甚么特色?(摩拳擦掌,急切地想上场一显身手。)

五、齐读第二段。

4、看图,学习第三段

一、指名诵读三至五自然段。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默读第三自然段,离别用“——”和”…”画出写到的观众和描述他们动作、神志的词语。

②结合图文,理解有关词语。

“索性”要是换个词可用甚么?(爽性)看图中谁人搂着小弟弟的红领中,说说“聚精会神”的意思?(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时势”在这里指甚么?(措球赛情形)察看图上白狗的模样,说说“闭目养神”是一种甚么模样?(闭着眼睛,疗养精神)

③从观众的动作,神志咱们可以看出甚么?(竞赛很剧烈,观众对赛场上的情形特别很是关切。)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默读,画出写到的观众及描述他们神志的同语,“不相干”是什么意思?(不要紧)齐读这一自然段。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默读画出描述大个子叔叔神志的同语,看图说说“律津有味。的意思?(很感兴趣,看着孩子们出色的竞赛,大个予叔叔会想些甚么呢?(回想自己小时候踢球的情形,想到来日诰日的足球运动等)

五、齐读三至五自然段。

第三课时

1、实习诵读课文

2、学习写作法子

一、文中描述了画面上这么多人,但有没有给人相通的感觉以没有相通感?

二、又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些是写的画面自身,哪些是写的作者的遐想?如许将看到的和想到的结合起来写有甚么优点?

三.小结,课文作者在对画面进行过细察看的基础上,按从主到次的次序,捉住人物特色,同时又适量开展遐想,将画面上的人物写活了。

3、完成“思索·实习”三

4、创设情境,进行片断实习

一、下面咱们学习课文描述人物动作,神志的法子写教师的动作、神志,要求写出特色。

二、老师演出进教室上课或解说某一题目的情境让门生察看。

三、商讨描写次序。

四、分步演出并描写。

五、已将描写内容写下来。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2年级下册语文工作总结5篇

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总结6篇

2年级下册语文工作总结推荐6篇

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总结推荐6篇

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总结优秀7篇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总结7篇

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总结最新5篇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总结模板7篇

3年级下册语文工作总结通用7篇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6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59773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