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教师在教学结束之后,都会写一写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反思让我们善于发现问题,找出问题症结所在,骄才站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推敲教学反思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推敲教学反思篇1
?推敲》这个故事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为了斟酌诗中的一个字眼,不知不觉闯入韩愈的仪仗队。当韩愈弄清真相后,与之一起思考,并由韩愈敲定,从此“推敲”的故事得以流传下来。课文表现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表演,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理解了重点词语的意思。比如“吟哦”这个词语,在表演中有的学生快速地念了一遍诗,“小观众”就提出了意见,“他口中念念有词做得不对。课文中说贾岛在吟哦,吟哦的意思是有节奏的朗读诗文。而且贾岛在认真的思考,应该念的`慢一些,也可以反复念推和敲。”我认为在具体的语境里理解词义才是真正的理解。理解了重点词语,我让学生在表演中感受贾岛严谨的创作态度和钻研精神。通过“他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推门、敲门的动作……不知不觉……”体会贾岛为了斟酌一个字眼是多么的认真啊!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推敲”,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如果贾岛当时碰上的不是韩愈,而是你,你会帮他出什么主意呢?推?巧敲?还是其他的词?小组之间可以讨论,但一定要有根有据。”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改为“拍”字,因为贾岛走了很长时间的路,沿着山路找了好久,好不容易才摸到李凝的家,这时他肯定又累又饿,迫不及待的想见到他的朋友,也想快点进去弄点吃的,再好好休息一下,所以是“拍门” ;有的说改“推”字,因为贾岛和李凝是好朋友,两人关系密切,用不着这么多礼节;还有的说“扣门” 对于他们的答案我给予了肯定,孩子们俨然一个个小贾岛,以个个小韩愈,推敲的不亦乐乎。
再就是让学生练说这个故事,不仅让学生再次回顾课文内容,以便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可以培养语感,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这节课中,学生在边学边演中兴趣浓厚,演的开心,学的灵活,相信这样的教学情景也会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中。
推敲教学反思篇2
?推敲》一课比较顺利。学生充分的预习为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默写的正确率非常之高。而今年订的录音磁带对我们班来说简直是及时雨,大大改观了我们朗读的面貌。我以为对我们来说听读是很有必要的,我们现在只能借助模仿,浸润在这种高质量的朗读中,才可能改变以往的种种恶习。而且我坚信,这毫不影响我们的个性化阅读。课文主要有两个目标:一是能复述这个故事,二是学习“推敲的精神”学会推敲的方法。第一课时主要通过提供一些关键词语来实现简单的复述,主要是把握事情的梗概,记住为什么用“敲”的三个理由。第二课时通过表演来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化课文语言。课文的第四小题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反复比较朗读来感受用词的奥妙,都比较好地达成了目标,课堂参与面较广。
学习第2自然段时,我紧紧抓住“拜访”一词。让学生通过朗读下面的两句话,抓住“找了好久”、“才摸到”、“沉睡”等词,感悟贾岛对李凝的尊重之情以及诚意,再请学生联系《寻隐者不遇》这首诗,学生能感受到它们是相通的。
第3自然段中的“吟哦”一词,我让学生通过表演,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理解了重点词语的意思。表演时,学生做出认真思考的模样,口中反复念着“推,敲;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具体的语境里学生真正的理解了词语。接着我请学生来思考“你认为贾岛好笑吗?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他们能感受到贾岛那种认真、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
第一次发现五5班的学生也有精彩的表现。学习本课,我采用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的表演手段,以演促悟。学习贾岛专心推敲诗句一段时,我先让学生默读,圈出表现贾岛认真推敲的句子,认真读一读,想象当时的情景。接着指名一大胆的男生进行即兴表演,让其他学生担任长安街百姓的角色。表演中,学生大笑,心情充分放松。时机成熟,我做起了采访者:“各位父老乡亲,你们在笑什么呀?”学生马上心领神会,说出了笑的原因。当学完下一个自然段时,再问:“各位,现在,你们知道了事情的真相,还觉得贾岛可笑么?为什么?”课堂上,教师通过营造宽松的交际氛围,就能使学生进入逼真的`教学情境,他们的心灵就能得到解放,表达也就灵动起来。
记得上这一课时,我发了一顿火,是这样的:在找到带给贾岛作诗灵感的句子“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我问:读着这样的文字,带给你们什么感受呢?学生一反常态,个个呆坐在那,我耐着性子指着挂图,请同学们结合挂图,读读文字,再来说说,可就是问到了空气,没人应答!这会儿可真是忍不住了,大声吼道:怎么全都睡着了吗?没有一个人有一丁点儿感受?难道你们都没有经历过夜深人静、月光皎洁的夜晚吗?一会儿,学生陆陆续续地举手了,说得倒也挺好的,就不知刚才怎么就没人回答?也许他们也如这沉睡的小鸟要我来惊醒!之后至课堂结束,学生们的表现都很积极,想象说话,同桌表演,不时地引来大家欢笑与称赞!
推敲教学反思篇3
?推敲》一课中一课第4小节讲了贾岛在路上斟酌诗句,不经意闯进了韩愈的仪仗队。第5到8小节讲了韩愈与贾岛一起思考,确定该用什么词。这部分情景性较强,所以我认为可能让学生表演,更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因此,我在上课的'时候就让学生来表演他们斟酌的情景。
让一个学生扮演贾岛,另一个学生扮演韩愈,让他们通过想象,把当时的情景表演出来。学生听到后非常兴奋,他们马上分组练习。但表演的情况没有预料的好,有两组表演的非常精彩,但也有学生的口语表达不流畅,有个别学生甚至接不上话。看来,平时还需对学生的口语表达多加关注。
推敲教学反思篇4
我刚上完第一课时,差不多只上到第二小节。我以提问导入新课“同学们都预习过了知道这个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吗?”学生都知道是贾岛、韩愈。我就接着问“谁能为我们介绍一下贾岛,文中的内容也可以。”学生都能说出贾岛是诗人、也是和尚。我紧接着补充资料:贾岛早年贫困做了和尚,然后在韩愈的`赏识下还俗,今天我们的课文就是讲他们之间相遇相识的故事。
第一节是主要交代一下贾岛的身份和情况,我由于先前的提问与回答等已经设计这部分内容,就略讲了。第二节我让学生看图,图上画了些什么?在第二小节中找出与图相应的语句并读一读,发现了什么?学生都能发现两人关系很好。
那哪些关键的词语或短语可以发现?学生一般只能找出“郊外”,“找了好久”。最后在我的提示下,大家找到这个“摸”字,我说大家把字典上关于“摸”的解释找一下,最后学生能理解这个“摸”是指,天色已晚,在认不清的道路上行走。这一理解“摸”字时,大部分学生积极性被调动,能做到认真思考。紧接着我又提问“除了两人关系好,这段话还写出什么?”学生都能体会到环境的安静。
在这一节课,两个环节我处理得很粗糙,一个是从提问导入过渡到看图说话时,没有设计合理的过渡语。还有一个环节是如何可以由理解两人关系好到引导学生自然地关注从一段话中体会到环境的宁静。
推敲教学反思篇5
?推敲》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课主要讲了唐朝诗人贾岛和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的故事。根据课标要求与学生的学习情况,我设定了三层学习目标。首先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讲讲这个故事。其次,了解故事内容,理解“推敲”的含义。最后,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为了达到这些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三个环节。一是通过阅读课文,完成填空,梳理文章内容,学习复述课文。二是通过对比人们对贾岛的态度,结合文章,感受贾岛严谨的创造态度和钻研精神。通过“他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体会贾岛为了斟酌一个字眼,是多么认真啊!理解贾岛对创作认真严谨,乐于钻研的精神。三是结合课后习题,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感悟,课后我又布置给家长复述课文,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中,我对孩子提出准确的要求,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清晰明了。并且结合本组教研,设计了许多小组合作的环节,比如,小组讨论、同桌互相检查等。但是也有很多不足,比如评价语言不够丰富。在某些环节上过渡不够自然。在引导学生填空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填空将课文第二部分分为三层。这样条理会更清晰。学生学习起来也更容易。在学习过程中,我对部分孩子的关注度还不够,因此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够好。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关注每一个学生,设计一些教学环节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
从《推敲》一课的教学中,我看到我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学习,与时俱进,依托教材,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推敲教学反思篇6
?贾岛推敲》是一篇文言文,故事的内容比较浅显,并且学生已经接触过文言文,不会感到陌生,但是逐字逐句理解却会有困难。那么如何理解语言结构与现代文不同的文言文,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品味文章语言,从中受到呢?为此对本课的教学设计着实进行了一番“推敲”。 一节课结束了,却不能停止我对教学的“推敲”。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学习 反复朗读课文之后,问:文言文的语言结构和我们现代文不一样,那么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学习文言文,让那些丰富的内容再现出来?学生说出几种学习方法,然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开始自主学习。课堂上,学生能够专心的读书,有的边读边做批注,有的选择和同学一起交流。可见,这种学习方式符合学生的需要,不同的学生能在相同的课文中获得不同的.体会,真的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2、入情入境,品味语言,体会人物 学习文言文,专门理解字面含义是不够的。于是在理解“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这句话时,抓住句子中的“吟哦、引”等词语,先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然后问:“当时的贾岛是怎样的状态呢?谁愿意表演?”在学生到前面表演之前,再问大家:她是贾岛了,那么你们是谁?此时,学生已经都进入情境了。表演后,都能说出作为街上的行人自己的感受。这时,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贾岛对学问认真,专心的态度。 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指出:“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照个性发展。”在这节课中,我觉得我聆听到了一个个有个性的声音,珍视了学生独特的感受。更难得可贵的是学生在对人物形象认识的同时,也受到了。比如,在品味韩愈的时候,学生不仅能够体会到韩愈也对学问的认真态度,还体会到他为人随和,作为“京兆尹”不但没有重打贾岛,反而,“立马久之”,与其“共论诗道”。
3、知识拓展,让学生对诗人有了深刻的认识 理解课文之后,我出示了贾岛的一首五言绝句《题诗后》,让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古诗,从而体会到贾岛专研诗句的苦心。进一步对贾岛有了深刻的认识。
4、积累运用,激发了学生积极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此环节设计了三个训练,逐层深入。首先让学生品味诗中重点字的好处,然后补充句子,这样让学生也经历了“推敲”的过程。而令我感到欣慰的是:平时课堂上从来不专心听讲的一个小男生,居然也悄悄地举起了手,我庆幸当时没有忽略了他。虽然他表达的那个不够完整,语意不是很明确,但我知道,在这节课中,他真的全身心的投入进去了,并且思考了。 所以,在反思这节课的同时,让我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精心设计每一节课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的是要关注所有的学生,真正的让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有不同的感受,有不同的收获。让自己成为一名“推敲”型的教师!
推敲教学反思篇7
?案例】
?推敲》课后作业:
下列句子中的带点的词语能换括号里的吗?为什么?
1、一天,贾岛到郊外去拜访(访问)一位叫李凝的朋友。
2、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即时)写成的那首小诗。
3、再说,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安静),读起来也更响亮些。
师:“拜访”能否换成“访问”?我们也来推敲一番。
生:我觉得不行,因为“访问”好像带着问题带着事情去的,而拜访则是礼节性地看望。
师:哦,你是这样理解的。这么说,如果没有事情就不能“访问”了吗?(学生为难的样子)看来这个答案不够准确。看看还有什么不同的`理解?
生:我觉得“拜访”是带着对对方的敬意,很尊敬地看望。而访问好像是一般的看望。贾岛对李凝应该是怀着敬意的,所以我认为用“拜访”更好。
师:嗯,你感觉很“准”。是的,“拜访”和“访问”其实是一组近义词,但是,他们还是有区别的。也就是他们之间不能画等号。如果我们一定要在他们之间画一个等号的话,你认为应该怎么处理?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拜访=访问 )
生:我认为应该在访问的后面加上“带着敬意”。
师:好!(老师板书“+带着敬意”, 拜访=访问+带着敬意)
师:呵呵,今天我们用数学的方式表示了这一对词语,是不是很有意思?
生:(会意地笑)。(呵呵,我最陶醉于学生这样的笑。)
师:下面还有两对这样的词语,你有没有本领也能用这样的方式来表示?试一试。
学生思考。片刻,交流。
生1:即时+兴致=即兴。(第二句)
生2:即时+诗兴=即兴。
生3:宁静>安静。(第三句)
师:解释一下。
生:宁静比安静更静。
师:好,有道理。
生4:宁静=安静+美。
师:不错,很有意思,安静加上美能否等于宁静呢?
生:是“约等于”。
师:好,改成“约等于”。“宁静︾安静+美”呵呵,看来,这个“宁静”还有美的意思在里面啊!(因为我的网名是“宁静”,多数孩子都知道,所以又有很多会意的眼神投向我,暧昧的眼神投向发言的学生,呵呵,得意。)
(下课了,黑板上就剩下了这么多“公式”,还有点舍不得擦掉。)
?感触】
这个点子也是突如其来。用一种比较新鲜的形式包装传统的训练内容,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推敲教学反思篇8
原文:
?刘公嘉话》云:岛初赴举京师,一日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与并辔而归。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译文:
?刘公嘉话》一书记载着:贾岛初次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一天骑在驴背上吟得诗句道:“深夜万簌寂静,鸟儿栖息在池塘边的'树枝上,僧人晚归在月光下敲响寺院的门。”开始想要用“推”字,后来又想要用“敲”字,用心琢磨词句,一直未能确定用哪个字更精美传神,于是在驴背上吟咏诵读,还不停地伸手比划“推”、“敲”的姿势。这时,吏部侍郎兼京兆尹韩愈正路过此地,贾岛不知不觉冲撞到仪卫队的第三部分。随从人员将贾岛推拥着带到京兆尹韩愈面前,贾岛一一解释说出自己吟得的诗句。韩愈停马伫立很久,对贾岛说道:“还是用‘敲’字更好啊。”于是与贾岛并排骑马而行回到官府。很长时间二人不舍离开,讨论诗歌写作,虽为大官,韩愈却与贾岛这个平民诗人结为好友。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英雄教学反思8篇
★ 教师教学反思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