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不能随便应付教学反思,这对于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是没有帮助的,写好教学反思对提高我们的课堂质量有很大帮助,下面是骄才站小编为您分享的沙漠绿洲教学反思7篇,感谢您的参阅。
沙漠绿洲教学反思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悟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人类家园的感情。
教学重点
阿联酋人民花很大的代价种植花草及精心侍弄花草的壮举。
教学难点
从字里行间感受阿联酋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沙漠与绿洲的对比导入:
1、 板书:沙漠。出示沙漠课件,看到沙漠,你会想到哪些词语?(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印象中的沙漠是什么样子?)
2、 在这个不毛之地生活的人们最渴望什么?板书:绿洲。理解“绿洲”的意思,出示绿洲的图片,生谈谈看到的绿洲是什么样子?
3、找出文中描写沙漠和绿洲的句子或词语。分两组对比读出这两个句子表达的不同环境。相机理解“不毛之地”。
你愿意生活在沙漠还是绿洲?
4、是啊,这样恶劣的沙漠环境,我们每个人都会望而却步,但在亚洲西部的茫茫沙漠中就有这样一个国家,出示课件“阿联酋:西亚国家,全称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地势多为海拔200米以上的荒漠。气候炎热干燥,年降水量仅75毫米左右。所处的沙漠是盐碱地,一般植物是无法生长的,那里几乎不长任何庄稼。所以把那里称作——不毛之地,可以说那里的自然环境很——恶劣。
师:就是在这8.36万平方千米的沙漠中,生活着190万人口,你能想象到他们生活得怎么样吗?那么他们如何才能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呢?
过渡:阿联酋人民是怎样创造出绿洲这样的奇迹的?
二、感受壮举:
1、 出示一: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买来淡水,买来树苗和花草。
(1)从哪里看出代价大?
(2)从三个“买来”体会到什么:可以看出他们投入了很大的财力。我们这边种树只需要买花草树苗,而在迪拜,除了买花草树苗,连泥土、灌溉用的淡水都需要买,要从国外进口这么多材料,费用是多么昂贵啊!
出示二:接着他们又把咸而板结的沙石挖去,填上适宜种植树木的泥土,并在土中埋下自来水管。由总水塔输出的淡水,通过纵横交错的自来水管,源源不断地送到树木花草的根部。
(1)从哪里看出代价大?
(2)从“挖去”“填上”“埋下”这些动词你体会到什么?体会到:培育花草树木还需要很大的精力,难度比我们这里要大很多。
(3)理解“纵横交错”:
*纵横交错的水管是什么样的?(老师板画)
*从这个词体会到埋在地底下的自来水管很多。我还体会到在沙漠里种树木相当不容易,因为沙漠缺水,而树木的生长又全靠水,所以为了让树木长得好,就需要铺设许许多多的水管,从这可以看出人们花费了很大的物力。
*生活中,你注意到哪些物体也像这这纵横交错的自来水管?用上“纵横交错”说说你见到的生活中的类似现象。
(4)从“源源不断”体会到什么?(需要很多的淡水才能支撑树木的生长,这得需要花多少钱啊!)
2、阿联酋人民为了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可真是不惜一切代价呀,要付出多少精力、财力和物力啊!再读一读所找的片段,感受一下他们的壮举。
大家帮忙装扮一下他们的绿洲吧!
过渡:大家画得真美,是的,画起来容易,但这一切在阿联酋却要付出极大的代价。难怪阿拉伯朋友告诉我们,齐读:阿拉伯朋友告诉我们,这里的每一株小树,每一棵小草,都是国家花很大的代价培植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
为什么说培养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 问:我们这儿培养一个孩子大概需要花费多少钱?体会培养一个孩子花费很大,培养一棵树的代价很大。反复读这句话,体会阿联酋人民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培养一个孩子不仅要付出钱的代价,还要付出情感、精力等,代价太大了。
3、感情朗读:
他们为了追求这绿树成阴、鲜花遍地的美好生活,克服了种种困难,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他们真是太了不起了!让我们带着对他们无比敬佩的感情再来读读第三自然段。老师跟你们一起合作读。(齐读)
三、侍弄花草:
1、阿联酋人民付出了这么大代价建起了绿洲,那他们像侍弄什么一样照料花草树木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4——7小节,用最简单的语句告诉我。
2、学习中心句:“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
(1)“ 侍弄”什么意思?“侍”是单人旁,服侍、伺候的意思,弄是照顾的意思,原来侍弄是指服侍照顾人的意思,在这里却把这个词用在了花草树木上面,你体会到了什么?(生谈体会:阿联酋人民把花草树木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来照顾,对它们很珍惜)前面再加上“精心”两个字,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对花草树木非常珍惜,像宝贝一样来疼爱)
(2)那就让我们像对待宝贝一样美美地读好这一句。(齐读)
3、文中什么地方写了阿联酋人民把花草树木当作孩子一样来对待?把有关句子画下来。
(1)生读,问:园林工人这是在给花草树木做什么?(给它们洗脸,让它们更漂亮。)
(2)从这些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生谈体会)
(3)小结:是啊,因为花草树木太珍贵,太来之不易了,所以他们才会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花草树木。
(4)感情朗读:这段写得多美呀,让我们美美地读4、5、6、7段吧!
4、这是从一位园林工人身上看到的,你还从什么地方也看出了阿联酋人们对花草树木的呵护?
(1)生读句子。从这个句子,你有什么体会?(生谈体会)
(2)为什么阿联酋人民会这样爱护花草树木呢?齐读:人类有了绿树、鲜花,才有美好的生活。
交流:绿树、鲜花和小草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再读这一句。
5、在阿联酋,仅仅只有迪拜这样一座城市绿洲吗?你怎么知道的?相机理解“星罗棋布”的意思,并体会阿联酋人民为改造环境付出的代价。
四、总结全文:
1、正是有了阿联酋人民不懈的努力和追求,才有这绿树成阴、鲜花遍地的绿洲,正是有了这些绿树和鲜花,沙漠中的人民才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让我们再一起走进迪拜,去欣赏他们创造的美好生活吧!(看录象)
2、看完录象后,说说阿联酋美吗?因为什么?出示句子:人类有了绿树、鲜花,才有美好的生活。
阿联酋人民哪一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交流:
阿联酋人民热爱生活,他们不惜花很大的代价种植花草树木。
阿联酋人民很爱护花草树木。
阿联酋人民为什么那样爱护花草树木?
因为有了这些绿树和鲜花,沙漠中的人们才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
因为他们知道这些花草树木来之不易,是国家花很大的代价建设的。
你想对阿联酋人民说些什么?(生回答)今天,我们阳城的环境也越来越美了,在县城的周边建起了好几座森林公园,你去吗?你想对自己、对同学,也可以对身边的人说些什么?(生回答)
3、小结:是啊,保护环境,刻不容缓,你会说一句保护环境的话吗?
让我们用心去呵护这绿色的世界,让绿色与我们共存。
五、布置作业
仔细观察题头的照片,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话,课文中的词语可供选用。
板书: 沙漠 中的 绿洲
不毛之地 绿树成阴
环境恶劣 鲜花遍地
热爱家园 保护环境
《沙漠中的绿洲》教学反思
?沙漠中的绿洲》是一篇关于环境改造与保护的课文。课文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茫茫沙漠中种植并精心侍弄花草树木,建设绿洲,营造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表现了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本文结构清晰,重点突出,语言凝炼,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佳作。
第二课时的教学,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对比教学,引起震撼。
一上课,我就板书“沙漠”,问学生:沙漠是怎样的.一番景象?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文中描写沙漠的句子。学生自学、交流,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沙漠当时恶劣的环境。然后,我又板书“绿洲”,问学生:绿洲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文中描写绿洲的句子。同样地,学生自学、交流,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绿洲的风景如画、景色宜人。我考虑到学生对阿联酋这个国家较陌生,所以选了沙漠和绿洲的图片,让学生的视觉受到强烈的冲击,继而设问阿联酋人民是怎样把这样荒凉的沙漠变成美丽的绿洲的,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
二、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本篇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我以此为切入点,提出了“为什么说‘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的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1、通过三个“买来”以及“挖去”、“填上”“埋下”等词语了解到建设绿洲的艰巨和复杂,代价之昂贵,体会到阿联酋人民战胜困难的决心之大,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之坚定。
2、第四到第六自然段具体写了阿联酋人是怎样精心管理花草树木的,通过读园林工人的劳动过程,学生懂得了浇水的目的还在于把花草上的尘土清洗干净,使“树叶更绿”“小草更翠”“鲜花更艳”,从而体会到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树木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
三、利用文本,进行
利用文本我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反问学生一句:“阿联酋人民很爱护花草树木,我们的同学们呢?”使学生由文本走向生活,注重了文本的价值取向,这一设计其实也是对前面教学的一个检验。另外,从情感的角度看,这一设计还延续着课文内在情感的发展过程,熏陶着我们每个学生,达到了双性统一的教学效果。
四、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积累是为了运用,吸纳是为了表达。由读到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经验。在这堂课上,我巧妙地为学生的写找到了一条链接通道——介绍迪拜街头风光,激发人们的环保意识。这样,首先从精神激发了学生内在的需要,使之情动而辞发。其次,对于观察表达的一系列指导也如响鼓句句敲在学生心坎上,为学生指明了方向,为“写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来看,确实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地努力探索,力争成为一名优秀的工作者。
沙漠绿洲教学反思篇2
?沙漠中的绿洲》是一篇有关环境保护问题的记叙文。作者向我们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茫茫沙漠中种植并精心侍弄草木,建设绿洲,营造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表现了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堂课的教学我自己感觉效果不错。
一、媒体展示画面,学生兴味盎然。
如何在导入时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呢?上课一开始,我便出示鸟瞰阿联酋全景图,让他们说说自己的印象。再让学生看迪拜美丽的城市风光图,让学生在鲜明的对比中激起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以读促悟,读中感悟。
读是语文课的精髓,学生是对话的主体。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我先让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阿联酋沙漠里环境的恶劣,再请同学们介绍阿联酋人民怎样在沙漠里建设绿洲的。学生抓住重点词、关键句体会到“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教学中,我不是一味地讲,繁琐的分析,而是尽量腾出时间让学生以读促悟,在读中感悟,读出情趣,
三、文道结合,自然进行环保。
学完课文,学生都惊叹于阿联酋人民的环保自觉性,他们对美好生活环境的珍惜,他们努力把沙漠变成绿洲,联想到我们生活在绿洲的人们,却不懂得珍惜拥有的,还在肆意地破坏环境,觉得真是不应该。因此,在教学的最后阶段,我问学生:“阿联酋人民在沙漠中创造了奇迹!你最想对他们说什么?假如你是那里的小草、小花或小树,你会对游客说什么?”这样,使学生在想象说话的过程中,由文本走向生活,学生自己了自己,实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自然统一。
沙漠绿洲教学反思篇3
?沙漠中的绿洲》是国标本语文第八册中的一篇关于环境改造与保护的课文。课文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茫茫沙漠中种植并精心侍弄花草树木,建设绿洲,营造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表现了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本文结构清晰,重点突出,语言凝炼,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佳作。
阿联酋属西亚国家,学生对这个国家了解甚少,所以体会“沙漠如何变成绿洲”这一过程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这个情况,根据四年级教材的特点以及新课程理念,我第一课时着重引导学生读熟课文,学会生字词,理解部分词语,理清文章脉络,知道课文主要内容,并初步感受“沙漠”变成“绿洲”的不易。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定的: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毛之地”“星罗棋布”“纵横交错”等词语的意思,并会用“纵横交错”造句。
2、借助课文,引导学生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人类家园的情感。目标2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第二课时的设计
一、对比教学,引起震撼。
上课伊始,我即让学生谈谈对沙漠和绿洲的印象,并出示文中的句子细细品读,感悟出沙漠的一望无际、荒凉贫瘠,绿洲的风景如画、景色宜人。我考虑到学生对阿联酋这个国家较陌生,所以选了沙漠和绿洲的图片,让学生的视觉受到强烈的冲击,继而设问阿联酋人民是怎样把这样荒凉的沙漠变成美丽的绿洲的,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
二、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栾主任常说:问题不能太碎、太多,要抓住核心问题展开教学。所以,本篇课文的教学我只围绕一个重点问题“阿联酋人民是怎样精心侍弄花草树木的?他们为什么那样爱护花草树木”?并以此为切入点,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本文的难点是课文第三自然段,我在试教时发现学生对这一段很模糊,不能体会出阿联酋人民改造环境的决心与付出的巨大代价。我反复思量,抓住“从外国买来”以及建设一个国家需要多少的泥土和水,引起学生深思。然后又抓住“纵横交错”,体会设计这样的水管并把它们埋入土中要费多少心血、财力、物力、人力,加深学生的理解,事实证明,学生对这一段文字的感受很深刻。继而,本段的中心句“……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一个孩子”也就迎刃而解,学生对阿联酋人民的壮举充满敬意。
三、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在感受了阿联酋人民的壮举后,我想对学生渗透爱护环境的',设计了:我想对自己说、对阿联酋人民说、对破坏环境的人说,深化学生对爱护环境的认识,强化文本的育人功能。
通过本课时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在课堂教学上的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对文本的解读还不够深入,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在提出“阿联酋人民是怎样精心侍弄花草树木”这一问题后,学生说的是第六自然段。这时,我未能及时调控,因为文章是先写环境改造,再写爱护花草的,顺序打乱后不符合文本的写作顺序,说明我的教学机智还不够。
二、在教学第六自然段时可以抓住“更绿、更翠、更艳”这三个词进行细细品味,让学生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以及水对绿化的巨大作用,我未能抓住这一细节。
三、在体现文本的育人功能时,我未能放开,害怕学生认识不到,其实学生只要充分理解、感悟了文本内容,就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地努力探索,力争成为一名优秀的工作者。
沙漠绿洲教学反思篇4
课文《沙漠中的绿洲》向我们具体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白茫茫的沙漠中种植并精心侍弄花草树木,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壮举,表现了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阅读教学最根本的就是要求学生认认真真地读书。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读书,不但要求学生读懂、读会、而且还要求会读、会理解语言、会欣赏语言、会运用语言。学习第二自然段“迪拜风光”,我是这样教学的:
先让学生认真读文,用读展示沙漠中的绿洲的.独特风韵。然后结合文中插图,展开想象把绿洲之美描述具体、面对绿洲美景抒发内心情感。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想像“绿树成荫”、“鲜花遍地”是怎样的情景。开始,学生只会说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我引导学生:树多吗?长势怎样?描绘一下。仅仅是一条街有树吗?街上有,还有哪些地方有?人们走在马路上、在公园游玩、在庭院休息,有什么感受?鲜花美吗?除了公园,还有哪些地方开满鲜花?你能用“迪拜鲜花遍地,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描绘鲜花的种类多或色彩美吗?置身于花海,你有什么想说的?如此教学,“绿树成荫”、“鲜花遍地”的迪拜,在学生口中、心中变得更为生动,枯燥的文字变得灵动了。
此教学经历了三个环节:读中感知语言——描述内化语言——赞叹升华语言。教学层层深入,让书读得实、读得活。
沙漠绿洲教学反思篇5
在教课文前,我先让学生在家预习这篇课文,让他们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扫除文本中的“拦路虎”。新课标指出:“教学过程强调了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为了遵循这一特点,我充分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并在我的引导下学会阅读。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从我的教学过程来看,遵循了以上新课程标准的特点。教学过程以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对话,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利用文本我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反问学生一句:“阿联酋人民很爱护花草树木,我们的同学们呢?”使学生由文本走向生活,注重了文本的价值取向,这一设计其实也是对前面教学的一个检验。另外,从情感的角度看,这一设计还延续着课文内在情感的发展过程,熏陶着我们每个学生,达到了双性统一的教学效果。
教学结尾时,我通过设计“小木版上应写些什么?”“课后愿意把自己想的写下来吗?”这一环节,把课本作为一个生长点,巧妙地将语文课本内容延伸开来,有机地生成很多的东西,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这一切在潜移默化中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同时也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内心需要。教学效果很好!
沙漠绿洲教学反思篇6
?沙漠中的绿洲》一课在多媒体教室试讲,结果不是很理想,分析了一下原因。
一是备课过细,对于教材还没达到很熟悉的地步,教学时放不开,两眼一直想看教案,离不开这根拐棍,这样衔接就不自然,生硬。要让学生掌握重点,抓住“绿洲的建成是来之不易的,阿联酋人民像对待孩子一样侍弄花草树木”这条主线,随课堂生成进行调控,不必拘泥于教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不能牵着学生走。功夫在课外,要深入挖掘教材,尽量简化过程,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切忌面面俱到。要大做修改,不要舍不得下手,对自己要狠一点。
二是孩子们很少到多媒体教室上课,感到很新奇,也能受影响。
中午躺下休息了一会儿,在脑海中大致形成了一个思路,做了以下改动:推翻原来的教学设计,简化复杂的教学流程,抓住课文第二自然段做文章。
1、导入新课后,首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2、接着出示这几句话“我们来到迪拜访问。这里绿树成阴,鲜花遍地。地上没有一片落叶,更不见有人攀树枝,摘鲜花,或是在草地上行走。”读了这几句话后,你想到了什么?这样爱护花草树木的现象你见过没有?在我们身边,你常见到的是什么现象?随后出示本文仅有的一个问题:“在迪拜,为什么地上就没有一片落叶,更不见有人攀树枝,摘鲜花,在草地上行走呢?”
3、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写下集体的想法,汇报交流。在交流过程中老师穿插情境演示。
4、拓展与作业:
阿拉伯朋友说: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生活在沙漠中的人们,竭尽全力地想把沙漠改造成绿洲,而生活在绿洲中的我们,有时却无知地把绿洲改造成沙漠。在我们的身边,有没有不爱护环境的现象呢?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制止这些不文明的行为呢?你的心中一定有许多话要说:
“阿联酋人民,我想对您说……”
“—————,我想对您说……”
不要等到悲剧发生的那一天,我们才从梦中惊醒,让我们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这保护我们的家园努力吧!
下午我又试讲了一次,并请四二班康老师听课评课。康老师不愧是多年的教学高手,几句话就指出了存在的缺点。在我设计的这个问题上,孩子们如我所愿,找出了正确的答案,但只是就事论事,如白开水一般没有亮点没有新意。康老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要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真是茅塞顿开啊!看明天吧。
沙漠绿洲教学反思篇7
我有预感,这几个星期就该轮到我行政听课了。这两个星期总是提心掉胆的,终于,今天这个“愿望”实现了。上个星期多嘴向戴主任打听了一下,什么时候到我,没想到传出去竟成了我“主动”要求听课,我无从解释……
今天我上的课文是19课《沙漠的中的绿洲》,一篇讲述阿联酋人民在沙漠中进行绿化建设的文章。初读感觉文章记叙行的文字或许会让孩子觉得枯燥乏味,所以课前我就想方设法的要弄一些新鲜的教学形式。在课前导入,我在黑板上写了两个词语:“沙漠”、“绿洲”。学生对这两个词语非常的熟悉,我的问题也呼之欲出:“沙漠在你印象中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你可以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形容一下吗?”学生们积极性随即被调动起来,有的说“漫天黄沙”,有的说“一望无际”,有的说“杳无人烟”……今天大家都很积极,我也特别兴奋。相同的问题,换了一个词语,在问到“绿洲”时,孩子们也一一进行的表诉,我很满意,也很高兴,精彩的开课让我我信心倍增。整个课堂都在和谐有序的环境中进行着,我无意看到领导在微笑,知道自己要进状态了。接下来的几个环节都按照预想的.教学设计进行,特别是在理解阿拉伯朋友“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所以他们花大量金钱铺设草皮、买土买水时,弄了一道我并不擅长的数学题目,还夸了一下孩子们在数奥比赛中取得的成绩,这时他们就更加有动力了,我说:“老师推算了一下,我国农村现在培养一个孩子要两万元,那一棵树也需要两万,我数数,你们算!”话匣子一打开,同学们积极性来了,“一棵!”,“两万”;“两棵”,“四万”;“五棵”,“十万”;“一百棵”,“两百万”……我立即让学生们结合课文插图,猜一猜这个中心花园会有花多少钱?学生们说的答案自己也很吃惊,甚至说到了一亿!我说可能吗?学生回答我可能,理由是中心花园不只这一个,还有许多,所以花掉的钱会更多。整个环轻松活泼,学生很同意理解了。另一个得意之处是对“纵横交错”的理解,先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说一说,然后请学生动手上黑板画一画,紧接着是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像这纵横交错的自来水管,学生们举了很多,有高速公路、铁路、高架桥、铁路、还有学生举了网络,我立即反应:“对,说的没错,尽管我们看不见,但它的信息传输也是‘纵横交错’的。”由于在生字的环节花了一些时间,最后的造句这一环节没有完成。整个教学环节很有层次性,这一点也得到了戴主任的肯定。由于是自己的班级,跟学生的交流非常的融洽,师生的良好关系得以体现。[
当然,也有美中不足的。首先是中年级的识字教学没有把握好。对字词的理解过浅,面面俱到反而没有突出重点难写的字。生字共7个,对“劣”字,可以从字意上去理解,“劣”是差的意思,“恶劣”就是非常差,组一个词语,“恶劣的环境”,学生就能够理解字词的意思了;在字型上,对“挖”、“填”、“侍”等字的讲解没有抓好,学生只注意了“填”字中间要三横,其他两字印象不深。其次是话题太多,常老师也这样提醒过我。看来要改掉这个毛病还需要时间。非改不可。讲到沙漠种树,我不知道怎么就问了一个打岔的问题:“为什么不种仙人掌?”学生回答很好:“可以进行光和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可以乘凉”、“可以绿化环境”等等。这样导致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生思路不清晰。还有就是对自由朗读一个环节,我让学生站起来读,学生的动作在小小的教室里相互打扰,使得学生不能静心思考。这个在故事性文章中可以使用,而在叙诉性的文章中,有一些不合调。教学方式特别,但要为学生服务,因课而异,这是把握自由阅读的标准罢。
老师要把课上好,这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我在努力,争取每上一课都有所得。
做的好的要保持,做得不好的要改正!相信自己,能做到的!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