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过程需要教师进行充分的教学反思和自我评估,完成教学反思能够提升我们的自我批评能力,以下是骄才站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燕子》教学反思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
《燕子》教学反思篇1
?燕子》这是一篇散文。课文描写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本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燕子活泼可爱的外形特点、追赶春天的候鸟习性、轻快灵活的飞行姿态、文静优雅的休息场面,都一一跃然纸上,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天和燕子的喜爱之情。
作者用词准确传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味其内涵的滋味。我主要要抓住重点词语,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品味、欣赏,直至背诵,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和内化。这堂课气氛较活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我从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入手,激发学生阅读动机,再到组织学生自读交流,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平等参与者,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同时我适当点拨,为学生的思维起着“搭桥引路”的作用。然后我又巧妙的创设说话情境,让学生们运用写作方法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投入听说训练中,从而学得更扎实,更灵活,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了写作水平。
这篇课文文字优美,内容生动形象,感情色彩浓厚。教学时要不断地指导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燕子》教学反思篇2
第一课时
反思:
经过第一课时的备课、上课、评课,我感受到“精讲精练”这个理论在第一课时的实施起来比较顺利。这是由本节课的目标决定的。第一课时要解决的是生字词和课文的读通读顺,初步感知课文。但是第一课时的低效似乎更明显。按照基本流程:“导入—课题质疑—读文—检查生词—检查读文—读通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指导写字”这一模式去上课,我们会发现低效有几个方面:一、生词容量不够,一类字的课外词得不到拓展。二、请几个同学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检查读音错误,及时纠错。这个环节既费时,学生的兴趣不高,一些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常会开小差。三、写字练习内容训练不到学生的思维,显得单调。这样会造成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学不好的情况。所以,遵循“精讲精练”的原则,我在设计中加入了投影预习读词,还有课堂练习。使学生能学后检测,查错,巩固,加深新知印象,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事实证明,有了练习的课堂,学生更善于思考,词汇量增多,读书更起劲。
建议:
1、加强预习读课文,坚持预习生字组三词,提高第一课时的效率。不预习不开讲。
2、设计课堂练习,使学生在练中运用所学生字词。
3、增加课堂容量,加大练朗读的时间。
4、加强小组比赛机制,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燕子专列》反思和建议
第二课时
反思:
从课堂教学“精讲精练”的原则出发,我设计了我的第一份教案,可是上下来,时间不够,评课老师说:“语言不精炼,讲得太多,读、练太少。教案要减肥。”
第二轮,我简化了教学语言,时间够了,可是,为了实现每个环节的练习,我匆匆忙忙地走了个过场,学生根本没走进课文情境,创设的情景常被某些训练打破。评课老师说:“不能为训练而训练,训练是为情感目标服务的,没有关注学生,没有耐心等待。”
第三轮,我加入了对学生的鼓励语,评价语,精心设计了过渡语,我盯着学生的眼睛上课,与学生亲切交谈,学生总算是被我的情感感染,进入了课文情境,对课文感情把握准确了。比如,在看图说话训练时,我的过渡是:“多么善良的小女孩啊,她做了些什么?她会对燕子说什么?请仔细看图,展开想象,想得与别人不一样。”学生说了后,我认真倾听后,对她的评价有说话方面的,但一定会把她拉回到课文中来,让他感受贝蒂对燕子的爱。
由此看来,“精讲精练”这个理论的`实施,真的没有那么简单。它关系到语言训练和情感体验二者是否和谐的关系。语言训练多了,或独立出来,语文就失去人文性。比如,你说:“请大家看图说话吧。”“请大家完成这个练习。”“练朗读吧。”这样的引导,似乎把训练变得十分乏味,与课文完全分离了,去了另一个国家。所以,过渡和评价就很重要,不能让学生为训练而训练。一不小心,训练会成为一堂课的败笔,会破坏课文情景。反过来,情感体验多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好像得不到实实在在的进展,语文又失去工具性。
此外,经过我的实践,语言训练绝不是出个题,提个要求,小组去练,练完展示,那么简单。要想让学生愿意练,情感必须到位,不然无话可说,或矫揉造作,或谈点皮毛,味同嚼蜡,还练什么呢?被逼着练,又怎能激发学生的潜能,潜能都出不来,又谈什么训练各种能力呢?所以,“精讲精练”又同学生兴趣紧密相连。而学生兴趣又同教案设计是否恰到好处、师生关系是否和谐相关。
所以,要备好一堂这样的课,必须把语言训练和情感体验的关系调和好,使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
《燕子》教学反思篇3
【过程勾勒】
一、选用《海燕》原文,讲解“郑振铎”名字的意思,“振铎” 就是摇铃铛。引导学生说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二、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思考:写了怎样的燕子?这是一种怎样的乡愁?重点指导学生理解“伶俐、凑”等词语的意思,并通过与《海燕》中的原句比较等体会语句的情意及节奏特点。
三、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故乡的小燕子,作者把它放在什么背景下来写的?重点抓住“烂漫、千万条柔柳”体会春天的美丽;理解、体味“唧、闲散、痕”等词语的涵义,并指导朗读,体会语句的节奏之美。
【片段回放】
师:伶俐什么意思?我给你们注好了。
生:聪明、灵活的意思。
师:对,伶:聪明,俐:灵活。伶俐:聪明灵活的意思。还有吗?
生:活泼、可爱的。
师:这是怎样的一个小燕子?
生:尾巴似剪刀的燕子。
师:读,书上是哪一句话?
生:“加上一双剪刀似的的尾巴”。
师:(手势摆出剪刀形)“加上一双剪刀似的的尾巴”,看过吗?所以我们就叫这样的形状为燕尾。还有吗?
生: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
师:这句话写得多棒啊!语文书上怎么写的?
生: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
师:“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比较一下原文,“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哪句好?
生: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
师:这句话好,为什么?
生:这句话写出了燕子的美丽。
师:(再读两句话,引导学生比较。)有节奏吧?你们喜欢扯着嗓子“呜”地一下子?(做上扬的手势)还是喜欢有起伏、有节奏的歌?(做波浪高低起伏样)
生:喜欢有节奏的。
师:我们要体现出这样的节奏来,把这句话再读一下。(师示范读)
生:(齐读。)
师:后面还有个词叫什么?
生:(齐声)积伶积俐。
师:“积伶积俐”,读这两个词,节奏怎样啊?(师做手势,高低起伏)我们再来读,要像听音乐读一样。(着重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节奏。)
师:读文章一定要读出文章这样的起伏节奏!故乡的小燕子,在作者如此起伏的描写中显得更加活泼,显得更加可爱,这就是故乡的小燕子。作者放在什么背景下写的?用作者的话说。
生:海面上。
生:二月、三月。
师:二月、三月是春天的开始?还是结束的时候?
生:(齐声)开始。
师:开始的时候,叫什么春?
生:初春。
生:早春。
师:春间二、三月间就是初春、早春的时候,这是一个怎样的时候呢?看看作者写了什么?注意下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告诉我,体会一下作者的节奏,自己读。大声读。
生:(自读第一段中相关句子。)
师:读后告诉我,这是一个怎样的春天?
生:烂漫无比。
师:烂漫无比什么意思?
生:颜色鲜艳,明亮而美丽。
师:颜色鲜艳,明亮而美丽,烂漫无比。无比什么意思?
生:没有什么可比的。
师:没有什么可比,如此的春天更加颜色艳丽,明亮而美丽。这是怎样的春天?
生:美丽。
师:怎样美丽的春天?有什么?
生:有花,有草。
师:作者怎么写的?读一读。
生: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草,绿的树叶。
师:作者为什么不写“红的白的黄的花,各色的花,各色的草”,写在一起,不是更简洁吗?为什么这样写啊?
生:这样写体现出春天的美丽。
师:哦,体现出春天的美丽。你有什么感觉?春天好像在哪里?(师用手在眼前晃一圈。)
生:春天好像就在眼前。
师:这个春天还有什么?看,作者还写了什么?
生: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
师:(示范读这句话。)齐舒什么意思?
生:一齐舒展。
师:一齐舒展是什么意思?(师做舒展动作。)
师:是很紧张地展开?还是很轻松地展开?
生:轻松地展开。
师:轻松地、放松地展开,一齐展开了。咦?柳树有眼睛吗?
生:(齐声)没有。
师:作者怎么说它有眼睛呢?
生:这是它的嫩芽。
师:哦,这是它的嫩芽,太棒了。作者把嫩芽比作?
生:(齐声)眼睛。
师:齐舒了,就像人睁开眼睛,这又是什么手法?
生:(齐声)拟人句。
师:既用了比喻,又用了拟人。千条万条的柔柳,为什么不说千万条柳?多简洁啊!为什么不这么说?你们听,千万条柳丝,千万条柳条,千条万条柔柳,感受到了什么?
生:因为这样写说出了柳树的美丽。
师:怎样美丽?
生:非常地柔软。
师:非常地柔软,对,非常地柔美。好,我们再来读,读出作者那种温柔的感觉来。
生:(齐读)“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草,绿的树叶,皆如赶赴市集者似的奔聚而来,形成了烂熳无比的春天。”
师:在这样的春天,这样的燕子,这样的故乡的可爱的、活泼的燕子,它们怎样呢?把春天中故乡的小燕子的样子那些句子找出来,自己读,然后用自己的话说给我听,行吗?
生:(自读课文。)
师:读好了,想好了,就举手,我就知道哪些同学想好了。春天里的小燕子怎么样?它们都在干什么?
生:小燕子在飞来飞去。
师:飞来飞去,在哪儿?
生:在天空中飞。
师:它是怎么飞的?在哪儿飞的?读出来。
生:小燕子带了它的双剪似的尾,在微风细雨中,或在阳光满地时,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之上,卿的一声,已由这里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了。
师:你们满意她这样读吗?能不能读得更好些呢?把小燕子这样轻快地、飞来飞去的感觉读出来,每个字啊,它都有节奏。
生:(重读一遍。)
师:满意吗?有点意思了哦!是吗?
生:(齐声)是。
师:阳光满地什么意思?
生:阳光照在大地上。
师:大地到处都是阳光,晴朗的春。好,微风中的细雨是什么意思?
生:天空中吹着微风,下着毛毛雨。
师:哦,那是春天吹着微风,不是刮风;下着毛毛雨,不是暴雨。明白了吗?
生:(齐声)明白了。
师:在这个时候,它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之上,旷亮什么意思?
生:宽阔,明亮。
师:无比呢?
生:没有再比这个宽阔了。
师:哦,没有再比这个宽阔了,没有再比这个明亮了,在这样的天空中,作者用了一个什么字来写它的飞?
生:唧的一声。
师:唧的一声,写出了小燕子的什么?
生:小燕子的叫声。
师:飞的速度怎样?
生:(齐声)很快。
师:然后又停在了?
生:(齐声)停在了高柳下了。
师:对了,所以第一句话写得特别短,后面这句话写得特别长。前一句话,我们读的时候,要读得快一些。后一句话我们读的时候,要读得舒展一些,慢一些。读读看。
生:(齐声)“唧的一声,已由这里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了”。
师(示范读。做手势,飞出去了):飞出去了,这种声音飞出去了。再读一遍。
【教者感言】
这次之所以这样来上《燕子》缘于我四五年前对另一篇课文《珍珠鸟》的印象,读了冯骥才《珍珠鸟》原文才知道冰心的评论是多么的妥贴,这从做过修改的课文《珍珠鸟》中是无法获得的感受。因此我便开始以一种审慎的目光看待经过改编的课文了,这些年比较对读的结果是——最好(说话还是留有余地些,)使用原文教学,经过改编的课文往往会让语文老师身处尴尬。
尽量使用原文进行教学,这是我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种认识。我以为小学语文教育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教材问题,教材改编原文之后的不忍卒读绝非一篇两篇的问题,在教材编写中,用糟糕的语言改写了优美的语言,翻译文本病句连连,不恰当的斩头去尾,莫名其妙的应景时文,这些都成为现在小学语文教育非常突出的障碍。小学生的`母语学习不同于外语学习,过分的担心小学生的理解力实在大可不必,因此我以为用原文进行教学是一种重要的尝试,同时也应该是一种语文教学的趋向。其实这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用作语文(小学生的国语或是中学生的国文)教材的课文基本未做过修改,上世纪之前的传统语文教育就更没有过修改的课文了。
就课文《燕子》
而言,如果打个未必恰当的比喻,经过修改后的课文《燕子》几乎是生物课老师讲鸟类“燕子”时的一幅挂图,没有背景没有情感的生物课教具图。当然原文很长,似乎不适宜小学课堂教学,但是否一定要在课堂上将一篇文章每个字都交给学生呢,这似乎是我们的一个误区,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应该教什么,这应是个重要问题,似乎在这短短千字中无法阐释清楚。所以我尝试选择原文,提前一天让学生预习。为了帮助学生读通原文,我为原文《海燕》作了34个注释,有这样一些的注释,学生读通这篇文章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当然在注释时我非常仔细地核对原文,比如后来选这篇文章一直出错的一个字“(xùn)”,就连《郑振铎全集》也弄错了,我查了《康熙字典》予以纠正。
用了原文,学生有了整体感知,燕子,海上的燕子,故乡的燕子,带着乡愁的燕子,学生的情感才能被调动起来。虽然学生未必理解这样乡愁的燕子是故乡的燕子和海上的燕子“凑成”的,但学生知道这样的燕子不是一个没有感情的被说明的对象,于是这篇文章也就不是一篇单纯的说明性文字了,而是一篇饱含感情的散文了。
用了原文,我当然没有放过经过修改的课文,我让学生比较“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和“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积伶积俐”这两句话,显然原文的节奏感是多么的强烈生动而改变后的课文则很是平直,“乌黑的一身羽毛”,节奏缓缓一起,“光滑漂亮”,节奏略略一顿,“积伶积俐”,节奏又是一伏一顿,这是多么美丽的句子啊!汉语文学文本很重要的特点是声音美,这样的音律美就是应该在母语教育的开始阶段就潜移默化的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用原文,在课堂上我试图领着学生通过语言文本靠近作者,通过文学审美理解作者的感情,其中我最为用心地去让孩子体会文中“凑成”的意味,甚至让学生去想象作者在写下这样一个得意的词的时候脸上露出的浅浅的笑容。在这一环节上我花了很多的时间,虽然结果没有达到我所期望的那样完美,但我至少让孩子有了一个自己去文学地体味文章中一些关键词语的意识,不是简单的记住一个词的字典上的意思,而是让这个词在阅读中有了活力和温度。
通过原文,我试图让学生去靠近那位被迫远离家乡在茫茫大海上看到一群极像家乡春燕的海燕时生出惊喜和愁思的作者,为什么把春天写得如此的烂漫无比,为什么把燕子写得如此的伶俐可爱,不靠近作者这样的一种特定的环境是无法理解的。理解了作者当时的情绪才能读“活”文章中的那种轻松的笔调和浪漫的气息及温馨的情味,学生才能理解那个“唧”字的速度和轻盈,才能理解“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的荡漾了开去”的舒缓而优雅的节奏。
最后说说我之所以这样呈现《海燕》的初衷:用原文——文学作品——作为文学的文本——进行文学教育。我以为语言教学和文学教育“分家”是语文教育将来的方向,是语文教育的回归和必然!语文教育走到今天这样一个境地(也不能一概地说“坏到极点”的地步)根本不是什么“工具性”“人文性”的相悖问题,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悖论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归因错误的假命题!这是一个漫天迷障!
语言和文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姑且把它就叫做“人文性”,将有另文详论)本身就是不言自明的客观现实,两者在不同语文教育的阶段当然会显现出有所偏重的状态。张志公曾提出过两种分开:写字和识字分开;语言和文学分开。这是一种睿智的构想!此问题非本篇主旨,不赘。
我在课堂上基本采用的是文学赏析贯讲的方法,虽然失之琐碎,但文学教育的尝试还是比较成功的,如“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草,绿得树叶”处的赏析学生就“生成”得非常好了。当然,那时已经是课堂的“下半时场”了,看来到半节课时学生就已经从语言教学的频道换到文学教育的频道上来了,我当时很是高兴的,而我真是期待我们的语文教育一个轨道单行也尽快转换成语言教学和文学教育双轨并行!那将是更高兴的事情,因为汉语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音乐!汉语文学文本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乐章!
《燕子》教学反思篇4
周三,我和学生学习了《燕子专列》。在上周结束的第一单元的《燕子》教学后,学生对小燕子的可爱机灵已经非常熟悉。此时正值春天,小燕子又是春天的使者,是为春天增添生机和活力的小精灵。可是在这篇课文中,燕子却坐上了专列,怎么回事呢?课堂开始,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迫不及待的去到课文中去找原因,学习的兴趣盎然。
读完课文后,学生交流起来热火朝天。我引导学生用几个词来概括燕子遇到的困难。学生很自然的找到了“气温骤降、风雪不止、饥寒交迫、濒临死亡”学生你说我听,不同意见来补充。接着,我引导学生想象:假如情况继续进行,会发生怎样的后果?学生体会到成千上万的燕子很可能就全都死在瑞士,瑞士境内将到处是燕子的尸体,这种情况让人惨不忍睹,痛彻心扉……在学生小小的童心里是不能容忍这种情况发生的。我接着补充,瑞士政府和人民是怎样做的?学生找到瑞士政府的行动,找到瑞士人民的行动,感受瑞士人民对燕子的救护是多么的及时,彻底,这是一种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典型例子。
在引导学生感受瑞士人民对燕子的救护时,我抓了关键词语如“纷纷”“到处”“踏着”、“冒着”、“顶着“这几个词语,引导学生想像都有哪些人走出家门,学生交流“有老人,孩子,妈妈,青年教师工人律师……”各行各行,男女老少,这只庞大的救护队,是前所未有的团队,他们不怕严寒,不严困难,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拯救燕子。这种人类爱鸟的举动深深地打动着孩子。这时我的教学目标就顺利达成了。
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出生入死,死去活来,是我作为语文老师的责任和义务,我深深地感到自豪和骄傲,我愿意和孩子们享受在文字中穿梭,积累的快乐,也愿意看到孩子们在语文课堂上积极交流,插上想像的翅膀,在文字中纵横驰骋。
我愿意,我幸福,我快乐!
《燕子》教学反思篇5
?燕子妈妈笑了》一课讲的是燕子妈妈让自己的孩子三次去观察茄子和东瓜的区别,小燕子在妈**鼓励下,每次观察都有自己的新发现。这一课是一个童话故事,故事性很强,孩子们学习积极性很高,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我抓住课题导入,向孩子们发问:燕子妈妈为什么笑了?在课堂教学中我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潜心地读,投入感情地读,有感悟地读,带着问题读……多读少讲,以读带讲,从而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自主学习。可是读了许多遍,孩子们仍然找不出原因。我又把问题一步一步简单化:小燕子去观察了几次茄子和东瓜的'区别?为什么妈妈要让它观察那么多次?开始孩子们认为小燕子很笨,看了三次才看清冬瓜和茄子的区别,并没有说到“燕子妈妈为什么笑了”。由于孩子已经把课文读得很熟了,当“为什么妈妈要让它观察那么多次?”这个题出现在孩子们面前时,孩子们很容易地读懂了:从燕子妈妈这个角色来考虑问题,可以看出燕子妈妈也是在鼓励自己的孩子。因为小燕子很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所以妈妈笑了。课文中心也迎刃而解:要学习小燕子,善于观察,认真思考,才会有新发现。
这节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多读是语文学习之本,感悟必须是建立在熟读基础上的展现。人总是在不断的探索中前进,所以,我相信不断的努力和思考,能促使我获得更多的经验。
《燕子》教学反思篇6
?燕子》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在桃花盛开、绿柳轻扬、燕子飞来的情景。根据教材的特点和该年级的教学要求,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
3、正确读写“燕子、赶集” 等词语。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教学难点是: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教学策略的实施:
一、以读为主是当今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本课教学我把朗读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以读为本、以讲助读”,我认为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实现这一内化的过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所以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避免老师讲的多,提问多,大力提倡“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讲带动读、以问促进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思、相互讨论、边读边想象中去学习朗读,去理解词语,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因此“入境悟情”是我始终追求的教学境界。
二、情境的创设在语文教学,尤其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学生对课文叙述的一切,只有在情境中调动起学生的各路感官,让他们在情境中积极地观察、感受、操作,才能实现对语文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本课教学中我在情境的创设上是花费了一番心思的:
1、以生活体验情境:
这课要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春天的特点。课前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春天的景物,或搜集有关春天的图片以及诵读歌颂春天的诗歌和文章,让学生对春天有一个切身的感受。可见,学生获得的体验能够很好地帮助他们理解和感受课文。
2、画面再现情境:
根据教材和学科的特点,这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精美的画面和恰当的音乐,加深了对课文描写的意境的直观感受,比如,青草、柳叶、鲜花、小溪流水、青山绿水、燕子、蝴蝶等,让学生体会到春天的特征和美丽。由此看来,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得这些生活经历有限、生活感受粗浅的低年级学生,不仅眼里有语言文字,还有相对应的形象画面,“符号”对应了“形象”,“形象”又激起了“情感”。
三、遗憾之处
1、学习第三自然段中的比喻句,教学中,我觉得学生能够很容易领会,没有带领学生加以引导或想象,部分学生对对“正待谱写一曲春天的赞歌”根本不理解,因此对教学效果略有影响。
2、教学调控不够灵活有效,教学机智有待提高。今后在这方面要加强学习。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