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是文体中特别有着发扬正气的意义,在每天的生活里,我们都会接触到事迹,对发生的事迹都相当熟知,我们怎么来写事迹材料呢,下面是骄才站小编为您分享的两弹人物事迹7篇,感谢您的参阅。
两弹人物事迹篇1
我站在站台上,一列火车快速地从我面前驶过,四周刮起了大风。那风越来越大,越来越大,直到火车的最后一个车厢从我面前驶过,这一切才停下来。而我已经站在了一艘船上。
我身边有一位男士,一张国字脸,带有微微笑意,额头高且光亮,留着当时常见的自然发,英俊极了,两眼有神,直视前方,好像在思考着什么。穿着笔挺的中山服,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帅。我走上前,说:“您好,先生,我想问一下,这是从哪到哪啊,我有些忘了。”“是从美国开往中国的。”听后,我接着说:“我冒昧的问一下,您叫什么啊。”他犹豫了一下,说:“邓稼先。”我恍然大悟,心想:也就是说现在是1950年,这是邓稼先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的路上。
我出于好奇,便问:“邓先生,您为什么在美国上完学就往回跑啊,为什么不在美国生活啊!”他脱口而出:“我在美国上学是为了让祖国更加强,我们读书不是为了让祖国更强吗?”我接着问:“那您准备让后人家喻户晓,还是”邓稼先毫不犹豫的说:“我的名字没必要让所有人都知道,但要让那些瞧不起中国的国家闭嘴,可怎么才能让他们闭嘴呢?只有我们足够强大。”“那你回国打算研究原子弹创造的理论吗?那个可能会搭上命啊。”他把头扭向大海,对着大海说:“如果一人的生命可以换来那些看不起中国的国家的道歉和尊重的话,那这也算值了。”
我看着他伟大的侧脸说:“先生,如果您在14年后让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会干什么啊?”他转过头用一种好奇的眼神看着我,说:“你怎么知道是14年,而不是140年呢?”我看出在他好奇的眼神里有一种疑惑,毕竟他不知道我是穿越到他面前的。我为了打消他的这个疑惑,便说:“自信点儿,先生,你可以的。”他笑了笑,说:“若原子弹成功,我会去研究其它的国防武器,直到没有气。”
两弹人物事迹篇2
“是的,如果嫁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题记
大家对“纯”这个字的认识是什么呢?是内心高尚,纯洁?但是邓家先先生的“纯”,如果你也认为成那样的话,那你可就大错特错啦!他的纯而是一种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表现。
邓嫁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能领导许许多多工作者的一个重要原因,他忠厚平实,真实坦白,还从不娇人。所以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高奉献的儿子。”
“邓嫁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这两句话全面得概括出了邓稼先在祖国及社会心目中的历史地位,这也无不体现出他对中国发展的卓越贡献。
邓嫁先的无私奉献是默默无闻,尽心尽力的。他却能说服两派继续工作,这才成就了氢弹的研究,在以后的日子里,他所能领导的团队一直被工宣队、军宣队所批判,而他竟能说服两队队员,但他并没有虚张声势,到处张扬,而是默默地继续从事自己的工作。
虽然邓家先先生与世长辞34年之久,但我们应该铭记他的“纯”,让我们自己的生活活出加倍的光芒!
两弹人物事迹篇3
1967年6月17日,新疆罗布泊沙漠腹地。伴随震耳欲聋的响声,空中升腾起巨大的蘑菇云,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那一刻,于敏并没有在现场,而是在2500多公里外的北京。他一直守在电话机旁。得知爆炸的威力和自己计算的结果完全一致,他长长地舒了口气。他说:“我这人不大流泪,也没有彻夜无眠,回去就睡觉了,睡得很踏实。”
1926年,于敏出生于天津。1949年,他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从北京大学毕业,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大学毕业生。1951年研究生毕业后,他被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彭桓武选中,来到了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苏联等国相继成功研制出原子弹和氢弹。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核竞争,我国的核科学事业也全面上马。毛泽东强调,“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1961年,组织决定让正在研究原子弹的于敏转而投身到氢弹研究中。这让已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上初露头角的于敏始料未及。“涉及的学科很多,并且搞氢弹不太符合我的兴趣,但是爱国主义压过兴趣,所以当时我就答应了,说,好!我转!国家需要我,我一定全力以赴。”于敏说。
原子弹和氢弹一个属于核裂变,一个属于核聚变,是完全不同的领域。当时的中国,研究者们对氢弹的了解几乎一片空白,美国甚至公开表示,决不能让中国搞氢弹!
于敏说:“杜鲁门跟艾森豪威尔都赤裸裸地讲,他们绝不能让中国搞氢弹,并且派军舰,带着核武器到我们近海来。是可忍孰不可忍。我过去学的东西都可以抛掉,我一定要全力以赴搞氢弹。”
接受了这份工作,于敏的名字和他从事的事业,从此一起成为了国家最高机密。面对技术封锁,他们从零开始、四处奔波。1965年,于敏带领团队前往华东计算机所,开始了中国核武器发展史上著名的氢弹原理突破“百日会战”。当时,原子弹和氢弹的研究,都要依靠研究所唯一的一台晶体管计算机。计算机每周只有十个小时能留给氢弹计算,并且大多数是在深夜。与于敏共事多年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至今都对于敏表现出的扎实的物理功底、敏锐的科学直觉印象深刻:“每一个时刻的计算结果打印一张纸,一会就是一大摞纸。我们就盯着这个纸,看这些物理量的变化。有一天于敏就很敏感地发现这个量不对了。他脑子里面非常清晰地知道这些概念该增加了还是该减少了、该正的该负的。”
于敏是“两弹一星”元勋里少有的没有出国留学经历的“国产”科学家。谈到他在氢弹研制中的贡献,中科院院士何祚庥将他比作“足球场上总能临门一脚、应声入网、起关键作用的人”。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多,苏联用了4年,中国仅仅用了2年8个月。“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大家团结协作,开拓创新,是可以创造出奇迹出来。发达国家能做出来的,我们也能够做出来,并且更快。”于敏说。
核武器的跨越式发展,为中国的和平建设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于敏敏锐地分析,美国核武器的设计已经接近理论极限。为了限制他国发展,美国很可能会促成国际社会全面禁止核武器试验。因此,他和邓稼先立即上书中央,建议我国应加快核试验步伐。杜祥琬介绍:“我们还有哪几次必须要做的实验,否则我们的核武库就停在一个半截的发展,他用了一个词,叫‘功亏一篑’,就是不要差这么一点,将来后悔都来不及。”
此后,我国的核武器研究基本按照于敏、邓稼先的建议书方向进行,成功研制了大幅度小型化、高比威力的战略核武器,掌握了中子弹技术。1996年,我国签署了全面禁核试验条约。于敏、邓稼先的战略眼光,为我国的国防科技现代化建设,争取了宝贵的十年时间。于敏说,核武器,不是用来杀人,而是要自卫。争分夺秒研制核武器,对维护世界和平至关重要。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先觉说:“美国现在在做反导,一般的武器很难突破它的防御。如果把对方的武器完全控制起来,它就能为所欲为。做那种控制的是不行的,我们的这种研究是对维护整个世界的和平有很重要的作用。”
“现在,请于敏同志领奖”……
这是20年前的今天、1999年9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表彰现场。这是于敏一生中仅有的两次公开亮相之一。另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在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向坐在轮椅上的于敏颁发当年唯一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励证书。半个世纪与“核”共舞,做着“惊天”的事业,于敏却把自己隐藏在最普通的人群中。多年来,面对“氢弹之父”的赞誉,他一直婉拒,他说,“这不符合科学”。“这话不科学,当然我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最主要的是团结。”
于敏热爱中国古典文化,家里的客厅挂着诸葛亮《诫子书》中的名句“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诸葛亮,是他心目中的完人。
于敏: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于敏:我觉得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就是自己完全遵守科学的规律、科学的态度,不为物欲所惑,不为权势所屈,不为利害所移。
于敏:一个人总有思想,总有他的信仰。这个信仰应该是中华民族,学好真本事,给国家做点事,给民族做点事。
73岁那年,于敏曾以一首题为《抒怀》的诗总结自己,其中两句,“亲历新旧两时代,愿将一生献宏谋”,正是他沉默而又不凡的一生的写照。
今年1月16日,于敏在北京去世,享年93岁。随着他的逝世,“两弹一星”获得者目前仅3人健在。
在儿子于辛眼中,科研工作以外的父亲,是位慈祥可敬的普通人。共和国即将迎来70岁生日之际,得知父亲获得首次颁发的“共和国勋章”,于辛最想替父亲表达的一句话是,这不是父亲一人的荣誉。他说:“我们为他所取得的伟大成绩而感到骄傲,也为他获得这一荣誉而自豪。但是我父亲一定会认为这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誉,也是参加这一事业的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因为他始终认为核武器是成千上万人的事业。”
两弹人物事迹篇4
北京时间:20__年4月14日下午3点25分。这节课是语文答疑。很奇怪,这节课老师并没有在钉钉上课,真是个不按套路出牌的老师!算了,这节课的任务是朗读语文书第一课《邓稼先》。
邓稼先?略有所闻,中国核武器的开拓者嘛。不看简介还真不知道,安徽怀宁人,这不我老乡吗,俗话说得好“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真想见到这位家乡英雄,问一问关于些核弹的问题,顺便拜个师什么的岂不更好?想到这,我还是无奈的摇了摇头,端起课本读起关于他的片段。
“两弹元勋,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我用手抹了抹眼角,打了口哈欠,慢慢地,慢慢地,眼前的事物模糊不清直至黑暗
“卖报喽,卖报喽,邓稼先博士从美国返国喽!”我渐渐睁开双眼,发现了不远处的卖报小孩。“这都什么年代了,还有人买报纸买报纸?”我立即向周围望去:大街小巷,人来人往,这些人里有的穿着军装,有的则穿着工作服,还有的则穿着宽松上衣。这种穿搭方式不是50年代的吗?我带着疑问随即问了一位路人,向他打听时间和位置,路人带着另类的眼神跟我说现在是1950年的甘肃省兰州市。
1950年!我穿越了?心里默默地想。对了,刚刚似乎听见了邓稼先回国了,正好去拜师。我现在位于兰州市而且还是1950年,现在的邓稼先应该在中国科学院任数理化学部的副学术秘书,走,找他去!
打听了一路,终于让我找到了中国科学院,又经历了几番波折终于见到本人了,此时的邓稼先竟还是位30多岁的成年男子,望着这慈祥憨厚的脸,别人口中的天才,大步跑向前,我颤抖着握住他的手,断断续续地说:“终于见到你了,两弹一星,请受徒儿一拜!”“两弹一星?”他不解的回答。我端起手中的教科书给他看,并告诉他我来自未来,还自豪地说了未来祖国的强大说着说着,我看见稼先的眼角湿润了,可能他为祖国的复兴感到高兴,也有可能他觉得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想到这,我连忙对他说,几十年后,他可能会因为实验中的核辐射而丢失性命,让他到时候就不要去了。他却擦了擦眼角的泪水,摇了摇头,笑着对我说:“国家的发展最为重要,千百年来忍受着他国的欺辱,如果我的性命能换取国的兴盛,人民的团结奋起,那么我非常愿意。”“可是!”我似乎还想挽救眼前这位天才。他仿佛看出来了,热情地拥抱了我,感谢我对他说了这么多,并且他也为自己能被授予“两弹一星”奖章而感到高兴
醒来已是黄昏,不知为何眼角竟有些许泪水,眺望远方,火红的云彩像极了那张憨厚的脸。
两弹人物事迹篇5
?科学家的故事》这本书是我寒假期间读的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书中写了达尔文、牛顿、爱迪生等一些科学家的故事,读完之后,觉得他们真是很伟大,很厉害。电报、电话、电灯,这些东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看来是多么的普通和司空见惯,谁也不会因此而惊奇。可是你知道这些东西对于当时的人们是多么的至关重要和欣喜若狂吗?人类因此而记住了它们的发明者——爱迪生。真不愧是“发明大王”,我们都应该向他学习。
长大了的爱迪生,学会了无线电收发报技术。爱迪生为了晚间休息好,白天能钻研发明创造,就设计了一个电报机自动按时拍发讯号。这就是电报机的雏形。没过多久,他又对电报机进行了改进,经过多次试验,一架新式的发报机试制成功了。爱迪生望着自己发明的机器,欣慰地笑了。虽然爱迪生只读过三个月的书,但他很热爱科学,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每一次实验,爱迪生都是没日没夜的工作,虽然很多次都失败了,但是他都不曾打退堂鼓。经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他才获得了成功。爱迪生在科学技术中最重大的贡献是发明了留声机和白炽电灯。爱迪生一生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努力工作,在75岁的时候,还每天准时到实验室签到上班,他在几十年间几乎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爱迪生为了搞实验,往往连续几天不出实验室,不睡觉。实在累得不行了,就用书当枕头在实验桌上打个盹。有一天,他的朋友开他玩笑说:“怪不得爱迪生懂得那么多得发明,原来他连睡觉都在吸收书里的营养。”晚间在书房读3至5小时书,若用平常人一生的活动时间来计算,他的生命已经成倍的延长了。因此,爱迪生在79岁生日的那天,他骄傲地对人们说,我已经是135岁的人了。如果不勤奋,爱迪生怎么可能有这么大的成功呢?,我不禁想起他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通过爱迪生的故事,我知道了伟大的科学家们是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发明了造福人类的东西。我们现在有非常好的学习环境,有非常好的老师教我们学习知识,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学好本领,长大为国家做出贡献。
两弹人物事迹篇6
在历史长河中,为祖国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有不少,但是,有一个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需要我们铭记在心的“两弹一星”邓稼先。我们先不说他别的,就说它的品质“纯”。
“纯”有着很多解释,我们中国词典上就记录着不少,但我觉着“纯”这个字用在邓稼先身上的意思就有两个:纯厚、纯正。
一、纯厚
邓家稼先与人相处总是待人宽厚,对别人没有一丝欺骗,也容易取得别人的信任。在《邓稼先》(杨振宁著)中,他半个世纪的好友对他待人处世和一位外国人奥本海默进行了对比,更加突出邓稼先待人的纯厚,邓稼先的这一特点,赢得了许多人的信任,也为他以后在中国研制出原子弹和氢弹做了根基。
二、纯正
邓稼先对待工作的态度是绝对纯正的,忠心不二。他在为中国研制“两弹”时就算是他的亲人,甚至好友向他询问时,他也闭口不答。有一次研究原子弹时气候严寒,有一个点突然检测不到了,当同事们劝说他回去时,他就说了四个字——我不能走。他为中国在核方面的进步献出了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在研究核武器时邓稼先不幸受到核辐射,患上了直肠癌。在手术时因大出血逝世,终年六十二岁。
邓稼先这位“纯正”的工作者,这位“醇厚”的“两弹元勋”为国捐躯,邓稼先在真正意义上向我们展示了“纯”,向我们讲述了“纯”,我们要向他学习,学习他的待人纯厚,待工作纯正的良好品质!
两弹人物事迹篇7
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领军人物、中科院院士于敏被授予了中国科技领域的最高荣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6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只要国家需要,于敏都欣然从命,并不断在新的领域取得突破。于敏说,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人生足矣!
时间回到50多年前。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作为核弹家族的一员,原子弹,中国有了。但是国际上真正意义上的战略核武器都是指威力更大的氢弹,氢弹成为新中国核弹家族亟待补充的重要一员。当时正在中国近代物理所进行理论研究的于敏,接受了一项国家重任,在重重技术封锁的国际环境中,从零开始研制氢弹。
于敏:氢弹既有工程问题,又有技术问题,又有科学问题。是三者都有的一种尖端技术,所以要学的东西很多,我不懂的东西很多。国家需要我,我一定全力以赴。
于敏很快扎进去掌握了氢弹的相关知识。一年后,于敏根据上级指示调入核武器研究院,带领部分同事去上海出差,利用那里的计算机集中力量攻克氢弹原理。他带领大家选择出了三个最有可能实现突破的模型进行验证。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杜祥琬:有一天就很有趣呢,他就说这个物理量不对了。我们去查了查没有错误啊,逻辑上、指令上有没有错误,查也没有错误。就这么追。最后发现了一个晶体管坏了,把这个晶体管一换全部这问题就解决了。
于敏洞察入微的能力对氢弹模型最终的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三个月的紧张测算,一个无可挑剔的运算结果出现了。这三个月,也成为中国氢弹史上最著名的“百日会战”,载入史册。
1967年6月17日,我国成功地空投爆炸了第一颗氢弹,爆炸威力同于敏计算的结果完全一致。试验成功的这一刻,于敏并没有在现场,而是在北京守候在电话旁,他早已成竹在胸。
于敏:我这个人不大流泪,也没有彻夜不眠,回去就睡觉了,睡得很踏实。
从突破原子弹到突破氢弹,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前苏联用了6年零3个月,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法国用了8年零6个月,我国仅用了2年零8个月,成为世界上研制出氢弹速度最快的国家。
在于敏的床头,我们能看到他摆放整齐的各类专业书籍和他最爱看的三国演义。诸葛亮的名句: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成为了他一生的座右铭。
于敏:我觉得作为一个科研人员,这个淡泊名利就是自己完全遵守科学的规律,科学的这个态度,这个不会被物欲所惑,外面有什么物欲,不要被它所迷惑,不为权势所屈。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