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反思自己的心得体会,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将个人的理解、感受、受到的教育记录下来就是心得了,骄才站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传统文化心得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传统文化心得篇1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屹立在这片东土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一个民族屹今至久,它的精魂何在?是的,中华民族的精魂就在于这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上。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它屹立在世界上的资本,一个民族的历史,可以说决定了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可以说,历史与传统文化是完全成正比的,这也就是那些新立的国家,争着抢着要学习我们传统的原因之一。只有一个国家有了普及的传统文化,他的历史才会悠久,才会屹立不倒,才会传承百年、千年、甚至上万年。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最近有一种这样的现象: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更多的国家,争相在国内创建孔子学院,发展中国的文学文化思想,发展中国的经典传统文化。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本古老的经典,再一次被人们从纷繁的历史中捧出来细细品读,成为新时代的经典。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文化的魅力是多么广大。距今几千年,依然是世界的瑰宝,是世界宝贵的传统文化,我们可以说历史成就了传统,成就了文化。虽然历史并不一定全是对的,并不一定具有绝对的可鉴性,但我们必须承认它的弊大于利,我们不妨把它的谬论当做反面教材,引以为戒。而它的精髓需要我们去传承,使其脉脉相传。
当然,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历史不可避免地被曲解,有些人理解不了它的本质,也缺乏尊重历史的敬畏之心。例如近年风靡全球的网络游戏——王者荣耀,里面有不少的角色是历史人物,但又不是历史原本的样貌,最为典型的'是这款手游中的特定角色“李白”,从诗人变成了一名刺客,放荡不羁,完全脱离了历史原型。还有另一个历史人物“荆轲”,在王者荣耀里设定的角色为女性,而真正历史中荆轲是一名男刺客。还有不少运营商为了牟取暴利,随意翻改历史,导致很多沉迷于其中的中小学生,把这段翻改历史当作事实。这样的历史我们要有何用?但真的是历史文化本身的错误吗?不,不是的,历史文化渗透在我们身边,积淀在我们的血脉之中。真正错的不过是我们自己本身罢了,我们对传统文化历史的理解和认知不够透彻,甚至没有想过要尊重这段历史,传承这段文化。
其次,历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浅显的,它是复杂的,无可预知的。不少强盛的国家对中国政治方面的历史感到轻蔑与不屑。是啊,回顾历史,除了光鲜的文化传统,剩下的,是一个遍身伤疤,面目全非的中国。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我国就与各方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被迫割让土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开始了惨无人道的烧杀肆掠。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事件,更是令人触目惊心,难以忘怀。历史,也许并不是表面上传承的耀眼文化,更多的是它屹立在世界上的风霜雨雪。
有人说,历史与文化相当于一个角,在同一顶点出发,却从两个不同的方向无限延长。永远不可能相交,也不可能会有联系。但我认为,这并不是必然的,一段历史的沧桑,难道不能托举出这段文化的非凡吗?所以说,历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可能不容易贯通,但他们之间的关系却是千丝万缕。
最后,我们也必须承认,传播历史,交流历史无疑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驱动力。中国古代史学著作浩如烟海,体现了一种历史的反思。这些思考,凝聚了先人的智慧,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正是我们需要交流传承的。如《阿房宫赋》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覆灭,总结了秦朝统治者因为骄奢腐化不恤民意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勿使后人而复衰后人的警告。苏洵的《六国论》,认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而不善,弊在赂秦”,并借古讽今“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欧阳修借五代后唐庄宗先盛后衰,先成后败的历史事实,扼要提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论断,精辟透彻,发人深省。这些文章,无不体现了古代历史学家朴素的历史唯物观,他们借古讽今,警示后代:应以史为鉴,君明臣贤、教化清明才能受百姓拥戴,绵延历史。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掩卷而思,这幅极其凄美的画面,又何尝没有包含浓浓的乡愁呢?这些内源性的影响,并非显现在表面,早已种植在我们的心中。传统文化的熏陶与历史的影响,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显现。著名的物理学家钱学森和数学家华罗庚在听到新中国成立后,毅然放弃美国的优待,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不远万里地回到祖国。他们为何肯放弃当下的一切,不辞辛劳地投身于祖国建设?是文化的内涵,是文化另一种不为人知的价值。传统文化,它是潜移默化的,需要用漫长的时间显现;传统文化,它是我们深植在心的一种力量,需要我们给他一个激活的时机。文化,不仅仅是一笔财富,更是这个民族血脉里的眷恋。这种眷恋,无论历经多久都不会淡释,传统文化能够把整个民族联系起来,每个人都是这个民族的一部分,让每个人都感到民族的责任感,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说,传承文化可以绵延历史的原因。试问,一个民族团结了,他还会轻易倒下吗?还会经受不住历史的打磨与鉴造吗?
历史,是不可逆转的,却是无比重要的;文化是非同凡响的,却是由历史的洗礼,铸造而成的。历史与传统文化,与一个民族的兴亡是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想要献身国家,就必须先传承和发扬这个国家的传统文化,铭记,这段悠久的历史。作为新时代的少年,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我们要回望历史,普及传统文化,为日后建设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让祖国的明天更加昌盛,更加伟大!
传统文化心得篇2
中国传统文化灿若星空,拥有无穷的文化底蕴,中国传统文化美如山河,拥有高尚的精神品质。悠悠漫漫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风骨犹存,源远流长,独树一帜,而又熠熠生辉,深深念念中华悠久历史古迹,风韵犹存,博大精深,而又清新自然。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文化气质,还可以开阔我们的人生境界,启悟生命的智慧。学习诵读名家经典,领悟传统道德的魅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是仁爱精神的象征,“色思温,貌思恭,居处恭,执事敬”那是礼法的遵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那是和的终极追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那是内圣外王的思想,“上善若水”那是道的境界。接触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了解道家,悟道求道体道行道,无为而无不为,感悟佛教,利己利人功德圆满。古圣先贤以己之思明我之智哉,明心见性,睿智笃行。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洞察体悟人生,开阔心胸。也许我们能够体悟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安静祥和的社会,但是人心却在逐渐的泯灭,高贵的道德修养又有几人能拥有。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果我们能够潜心专修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那么我们心中的那份不安与焦虑将会烟消云散,我们的心胸会开阔许多,我们的心境会开朗许多,我们的心灵也会纯净许多。当有一天我们拥有古人那般深厚传统文化的底蕴时,我们离佛家所说的无悲无喜、无欲无求的境界又近了一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世俗所奴役,那人生会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体悟方能感知,感知方能做到。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数千年先人的宝贵经验和智慧,我们每个中华儿女都应学习感悟与行动。人的处世之法其实深藏其中,帮助人类处理好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三大问题之道也深藏其中,中国乃至世界的救世之道更深藏其中。五千年的历史传承至今,风雨无阻,彩虹依旧。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习它,不传承它,不发扬它,不去做到它!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如今的你应该倍加珍惜与运用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只有与时代结合,运用到生活中去,传统文化才是有生命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败之地。“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一个人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行。在学习中,如果我们时时如此,积极主动地学习。那么,我们的学习也许会是一件和谐惬意的事,至于学,而乐在其中已矣。
感悟了,知晓了,学习了,懂得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领神会方可。
传统文化心得篇3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智慧结晶。其中许多思想精华、处世原则和哲理睿智至今仍是我们做人做事所遵循的标准。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轻一代中尤为突出,所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到我们心中,让忠诚、守信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们的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旺发达。
通过对《道德经》、《弟子规》等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修身、处事、接物等行为有了新的认识:一是对“孝”的认识。其实“孝”对我们这代人来说,孝敬父母是不难的,只限于物质上给父母买东西和给点钱,但格局不高,不能做到从精神上关心。缺少一份大爱,做不到“泛爱众”,也没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怀。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子女,他们对“孝”有着严重的缺失,导致了他们的骄纵和不负责任,没有了最起码的道德。所以,我们在做好孝敬父母的同时,还必须让子女知道这也是他们必须具有的品质,让他们承担自己该做的一切,把“孝”这种美德传承下去,这样才会从小爱上升到大爱,成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二是从“谨信”做起。《弟子规》作为日常生活的行为守则,无论从“列典籍、有定处”,还是“房屋清、墙壁净”等等,都告诫我们做每件事都要仅仅有条。我以前就是工作无计划,想到哪就做到哪,毫无头绪,且效率不高。通过学了《弟子规》,我就开始按月、按季制定工作规划,工作时不再手忙脚乱了。三是讲诚信。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所以在日常工作学习中,不只听顺耳的,而是做到诚实守信。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老子也说:民之不畏,则大畏将至矣。所以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在日常工作中,对职工要宽厚仁爱,不能一味的进行处罚和批评,而要有一定的赞赏和激励,这样才能凝聚人心,把工作做得更好。
传统文化心得篇4
中国的传统文化可真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啊!有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劳动节,清明节,腊八节,元旦节……民间工艺也是多种多样,有微雕,刺绣,剪纸,泥塑,皮影,吹糖人,砖雕,瓷刻,木偶,蜡染,脸谱……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除夕和春节。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阴历年)是我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春节的前一天是除夕夜,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常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人害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色,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一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那老人笑到:“婆婆若让我在家带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天渐渐地黑了,“年”来到了村里,可大家只听得“年”的一声喊叫,原来是因为那个乞丐身穿红色披袍,还把老婆婆的家打扮的烛火通明,还放着烟火和爆竹。所以“年”不敢靠近,只好逃走了。
没过多久,这件事就广为流传了,大家都效仿那个乞丐的做法,每到初夜那一天家家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果然,“年”再也没有出现过。
更因此,到了春节家家户户也会张灯结彩,所以,过年才有了贴窗花,放爆竹的习俗。春节更有拜年的习俗,相互问候。还有吃年夜饭的传统美德。——一家人都在一起开开心心的吃一顿晚餐……还有许多习俗。
中国的习俗和传统我们都不应该忘记。鲁迅说过:“惟有民魂是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真的有进步。”觉醒吧!我希望我们用全部的聪明才智和生命热血来传承我们的优秀民族文化,来构建我们的祖国辉煌。请“弘扬中华美德,构建和谐社会”吧!
传统文化心得篇5
中国,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一个有着灿烂文化的伟大民族。纵观当今世界,昔日的四大文明古国已经有三个离我们远去,埃及人不会讲埃及语,印度人不懂得印度文明,巴比伦就连一个统一的国家都没有了,而中华文明,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也似乎岌岌可危。同学们,传统文化的继承需要我们献出一份力。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道家、墨家、法家与儒家的文化。中国古代文化是异常灿烂、无比光辉的。拿青铜器来说,拿陶瓷来说,拿丝绸来说,都居世界的前列。拿创造发明来说,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这“四大发明”更是其他民族所赶不上的。
再来说说我们苏州,苏州园林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它综合了建筑、山水、花木、雕刻、书画,给人一种古典的美。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苏州的`传统小吃也十分有名,海棠糕、梅花糕、豆腐干等等,这些传统小吃使人垂涎三尺,也是其他民族无与伦比的。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千万不能让它在岁月的车轮中慢慢地消亡。因此,我们要关注传统,继承民族文化,让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新的活力。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我们应该如何来继承、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呢?
也许,你会认为老祖宗留下的传统已经过时了。但只要我们宣传、宏扬民族传统中优秀的部分,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华。然后,根据时代的要求,构建新时代的民族道德标准,便可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
据说,今年有许多刺绣大师要绣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五福娃,他们巧妙地利用苏绣来宣传奥运,这样一来就可以很好的将刺绣这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前一阶段,苏州评弹“走”进了许多中学的校园,这使我们拓展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也更加了解了苏州的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世界的瑰宝,千万不能让它淹没在时代的潮流之中。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同学们,让我们用一颗赤诚的心去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为民族的传统注入新的芬芳。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