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们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而精心编排的教学内容,教案写好了,能够确保接下来的教学进程顺畅,骄才站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高三语文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高三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
3.分析评价课文观点,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4.培养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练相吻合”的谨严精神。
?教学设计】
通过对比阅读来引导思考“咬文嚼字”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不同美学追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清代唐彪在《读书谱》中引用武叔卿的话说:“文章有一笔写成不加点缀而工者,此神到之文,尚矣。其次须精思细改,如文章草创已定,便从头至尾—一标点。”同学们能列举出文学史上的作家哪些属于前者,哪些属于后者吗?
前者有李白。后者如贾岛、王安石、欧阳修、曹雪芹等。(贾岛有关于推敲的典故。
王安石修改“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传为佳话。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开头便是精心改成的。《红楼梦》更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提问:古今的伟大作家为什么像李白式的诗人很少,而大多数人却都要“咬文嚼字”,苦苦修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二、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全文,熟悉主要内容。
2.根据“学习重点”,确立学习目标。
三、课文分析
1.理清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首先,让学生找出本文在论证中所运用的材料。
(1)郭沫若听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的一句台词。
(2)《水浒传》《红楼梦》中几句谩骂性的话语。
(3)《史记》对李广射虎的描写,王若虚对它的改动。
(4)韩愈帮贾岛斟酌诗句。
(5)“烟”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6)《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7)“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其次,让学生分析作者运用这些材料要证明的观点。
以上七则材料可概括为:
(1)炼字的重要性。在结构上起到一个引起下文的作用。
(2)古代伟大作家都注重炼字,古代伟大的著作都是炼字的典范。
(3)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
(4)更动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5)①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②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
(6)善用联想的意义,会使文章增色。
(7)联想意义的误用会造成流弊。
再次,提问学生这些论证材料可否调换位置。如王若虚对《史记》描写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和“僧敲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两例。
答案是不可以,因为每个分论点和它的论据都是相对应的,两者密切相关,不能调换。
2.理清文章的结构。
全文共分8个自然段。
①②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写“炼”字的重要性。
③④⑤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文字的改动关系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⑥⑦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写文学写作要注重斟酌文字的联想意义。
⑧自然段是文章的第四部分,总结全文,提倡人们在创作和欣赏中咬文嚼字。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无沦阅读或写作,都必须有——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是从根本上抓住了文字的实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即“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咬文嚼字”应先从思想感情入手,以表达最恰当的思想感情为最终目的,再去进一步斟酌文字,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搞表面文章,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4.小结。
在论说文中所列举的材料一定要鲜明有力地证明相应的观点,反之则是材料使用不当。材料与观点之间的联系应具有对应性和最佳性。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对比《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思考其观点提出的不同角度,并让学生通过对比形成自己的看法。
二、整体感知
阅读马南?《不求甚解》一文。
三、分析《不求甚解》一文
1.请划分《不求甚解》一文的结构层次并概括段意。
该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宗明义,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
第二部分(第二至四段),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义。先指出“一定要好好读书”,其次,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要“会意”;再具体解释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两层意思,一戒“自负”,二戒“固执”。
第三部分(第五段至结束),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要理解“精神实质”。
2.《不求甚解)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抠字句,求其表面。
3.《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主旨是否矛盾?
答:不矛盾。《咬文嚼字》是强调创作要反复修改,精益求精。《不求甚解》强调读书要把握精神实质,不要困于表面现象。前者侧重写,后者侧重读。同时,即使都是读书或都是写作过程,精益求精、反复修正和把握精神实质、不拘表面这两点要求也要同时具备,两者相辅相成,并不矛盾。另外,“咬文嚼字”是谈学习的态度,“不求甚解”是谈学习的方法,两者角度不同,精神一致。
四、板书设计
?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
观点: 反复修改 把握精神实质
精益求精 不拘于表象
侧重点: 写作 读书
角度: 态度 方法
关系:相辅相成,并行不悖
如何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
在中,现代文阅读历来是失分最多的一个题目,尤其是近几年现代文阅读偏重于主观表述题,由于答题不得要领,失分颇多。
高三语文教案篇2
?昆虫记蝉》共有“蝉和蚁”、“蝉的地穴”、“蝉的音乐”、“蝉的卵”四部分。作者用生动活泼、风趣形象的语言,详细阐明了蝉的生活习性,具体介绍了蝉从卵到幼虫,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课本节选自第二、四部分。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文章的生字词;
2、理顺文章写作思路;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2、理解作者在动物世界的描述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本文作者为了获得第一手材料,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
【教学重点】
拟人等文艺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本文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名言导入:“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你自己有没有觉悟。”——法布尔
板书课题:《蝉》。
二、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积累文章生字词。
蜣qiāng(屎壳郎)窠kē(鸟兽做的窝)墁màn(用砖或石块铺地面)
纤xiān(细小)
蚋ruì(小昆虫,体长两三毫米,头小,色黑,胸背隆起,吸人和牲畜的血液)
鳍qí(鱼类的运动器官)曝pù(晒)
词语补释:
喧嚣:声音杂乱,不清静。
匹敌:(qǐ)对等,相称。
罅隙:缝隙。
腾跃:跳跃。
开合自如:分开收拢不受阻碍。
倒楣:遭遇不好。(也作倒霉)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也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2、作者简介:法布尔,法国人,生于1823年,死于1915年,活到92岁,是世界著名的昆虫学家。他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没有上过像样的小学,为了补贴家用,还得给人打短工。在农村里,他被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昆虫迷住了,爱上了研究昆虫这一行。有时候他会一连十几个小时趴在地上一动也不动地对一种昆虫进行精细的观察,以致有人以为他发疯了。他读过师范学校,当过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他没有专门学过昆虫学,但是依靠他专心致志的自学和长期耐心而细致的观察研究,用大半生的时间和精力,根据观察所得的详细记录,写成了10大卷《昆虫的故事》(又译作《昆虫记》)。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科普散文集,它以生动有趣的文笔,向人们展现出一个绚丽多彩的昆虫世界
?昆虫的故事》问世以后,法布尔就成为蜚声世界的科普读物作家,为广大读者所熟悉和热爱。他的故居和实验室现已建成法布尔纪念馆。
三、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读文章,思考法布尔从哪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
蝉的地穴、蝉的卵。
2、文章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什么?
第一部分“蝉的地穴”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第二部分“蝉的卵”,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3、这两个部分分别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来说明的?
第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地穴”,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地穴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考察从地穴开始。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第1自然段),表明自己“有很好的环境可以研究蝉的习性”,并介绍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
第二层次(2—7自然段),写对蝉的地穴的考察。
这一层次写对蝉的地穴考察是按照由外到内的观察顺序进行的。第2—3自然段说明对地穴外部情形的考察,第4—6自然段说明对地穴内部情形的考察。
第三层次(7—10自然段),写对蝉的幼虫蜕皮情形的考察。
第一部分的说明顺序和“蝉的地穴”一样,也是按照对事物观察的进程进行说明。这一部分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第11—13自然段),介绍蝉的产卵,分别说明了产卵的地方、方式和数量等。
第二层次(第14—17自然段),写蝉卵遇到的危险,首先说明产卵的数量多是为了在遭到破坏时能有幸存者,然后介绍蚋对蝉卵的破坏和蝉对此的茫然无知。
第三层次(第18—24自然段),介绍蝉卵的孵化和幼虫的活动。这一层次详细记述了蝉的幼虫从蜕皮、悬挂、落地,到藏身地下的经过。
第四层次(第25—26自然段),概括写蝉的生活历程:“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这既照应了蝉的地穴的介绍,又结束了对蝉卵生长过程的说明,也是对全文做了形象化的总结。
高三语文教案篇3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解题。熟读课文,把握文意。掌握文言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学习的名言?
比如: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这都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文题)
二、荀子简介
学生读注释①,教师补充(多媒体显示):
荀子,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他对儒家的复古保守倾向有所扬弃,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进步。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三、解题
?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诵读的准备
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学生试读。
学/不可以已輮/使之然也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蚓/无爪牙之利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3.师生一起处理课文词句中的疑难问题。学生可以先自学,后提问。
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容易写错读错的字。
讨论分析下列词语的一词多义。(闻,绝,假,强,望)
词类活用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③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特殊句式
五、布置作业
整理、归纳文中的多义词、活用词、特殊句式。
高三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的与要求
1、认识母爱的伟大和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学习两篇文章同一题材的不同写法
3、能自行阅读,理清思路,归纳段意
教学重点:
学习两篇文章同一题材的不同写法
教学难点:
两位母亲的的性格,品性,两位作者的不同感受和表达,不同的写法
教具准备:
教学磁带,录音机
课时安排:
四课时
教学方法:
讲述,设问阅读,思考回答
教学过程
导入:人人都有母亲,人人都体会过母爱,母爱是伟大的。在我们呀呀学语的时候,她们用一双勤劳的手,一直呵护着我们,我们长大成人,她们默默的送我们远行,在我们困惑时给我们自信,坚强和勇敢,我们每一个人,对母爱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
联系课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位作家的两篇关于母亲的,歌颂母爱的文章――(板题目)作者介绍
二,阅读课文提示,点教学要点
三、阅读第一篇课文,听录音,默读或轻声跟读,并有初步印象。
四、自行阅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按思路再次阅读课文,理解设问
(一)(123)母亲家世,(所处位置,姓氏,家境)―生在农家,勤劳诚实,身体好(板书)
设问:母亲的家世如何?为什么写这些?(强调了母亲在农家,从小劳动,诚实,身体好,这是本质,基础)
归纳段意,写法(按时间顺序,简洁平实)
(二)(4―11)嫁为人妇――贤惠勤劳,坚忍顽强,奉献守礼(板书)
设问:嫁为人妇,母亲经历了什么?(辛苦操劳,好客,忍让,吃亏,乐于助人)#
从母亲的这些经历中,可以看出母亲的什么品质?(贤惠勤劳,坚忍顽强,奉献守礼)
我从母亲身上获得些什么?(平和待人,忍让吃亏,做人有一定宗旨,法则)
归纳:段意,强调母亲是受封建传统道德影响的中国妇女,对后代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写法,写一件件平凡小事和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东方母亲。
(三)(12—16)对儿子的培养,期望儿子因事业在外不能尽孝而歉疚和思念(板书)
设问:母亲怎样支持儿子的学业(默默的筹巨款,含泪送,有行动和宁可孤独)
儿子为什么说自己使老人伤心?(不成家,远游英国,儿行千里母担忧)
远游在外的儿子如何远对在家乡的对母亲(思念,怕拆信大段议论深化主题,抒发浓郁的思母情)
归纳:段意,家人在母去世后一年才告知,结尾感念母亲的给予,表达心中的歉疚。
高三语文教案篇5
一、学习目标
1.能指出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2.能分析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3.能根据题目要求,用通顺的语言,规范答题。
二、知识梳理
(一)古诗词表达技巧包括表现手法、修辞方法、表达方式等。
1.表现手法
抒情类: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描写类:动静,虚实,侧面烘托,细节描写,白描,乐景衬哀情)
其他:赋比兴,抑扬,对比,联想,衬托(正、反衬)
2.修辞方法
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对偶夸张借代设问用典顶真等
3.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二)常见修辞格表达效果
比喻、比拟: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了感染力。比喻用在议论中使深奥道理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
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
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表达委婉含蓄,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课前预习
(一)说说下列诗句的主要表现手法:
1、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典)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直抒胸臆)
3、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
4、杨柳岸晓风残月。(借景抒情)
5、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互文)
6、樯橹灰飞烟灭。(借代)
7、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白描)
(二)判断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
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借代,对比
2、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借代,设问
3、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夸张
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双关对偶拟人
5、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夸张
6、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设问
7、荷花娇欲语,愁煞荡舟人。拟人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1.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诗中不作一句议论却是怎样怀古的?
答:诗人只选取了野草、斜阳、飞燕三种景物进行描写,而把对历史盛衰兴亡的感慨,寓情于景,含蓄有味。(借景抒情)
2.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问: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答:为拂绿琴埃(典故)
四、考点剖析
?考试大纲》在“古代诗文阅读”中对该考点提出的要求是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e(鉴赏评价)。
(一)试题类型(常见的有判断手法型、评析手法型、比较异同型)
1、判断手法型
20xx年全国卷??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答案:这两句用了对偶的修辞,其中“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归纳答此类题的步骤:
(1)呈现表达技巧的名称;
(2)解说表达技巧在诗词中的使用情况。
2、评析手法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问:该诗主要运用了何种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第一步)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
(第二步)“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欲别频啼四五声”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
(第三步)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归纳答题步骤:
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②结合诗句阐释如何运用了这种手法。(分析)
③此手法有什么突出的效果和好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作用,主旨)
提问方式:
这首诗(或哪一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
(1)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3)这首诗写法上有何特点?这首诗是怎样表现------的?
3、比较异同型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答案: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
第一首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血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
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温馨提醒:
表现手法的使用往往是综合性的,但要分清主次。
结合诗句分析要具体,不能脱离诗句本身架空分析。
总结概括要力求准确,反复筛选用词。
归纳总结:
1、诗歌鉴赏三环节:读懂诗歌——审清题意——答出规范
2、答题三步骤:准确指出诗句运用了什么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是怎样运用这一手法的——运用这一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或起到了什么效果。
五、巩固练习:
1.(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答:
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
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
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2.阅读下面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陶者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问: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比,诗歌把长年辛劳而居室简陋的陶者与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的愤慨之情。
高三语文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理清全文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通过扩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虚实的关系和作用,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方法]
讨论法、问题研究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播放钢琴协奏曲《梁祝》(见课件,大约3分钟)。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乐曲名称是什么?(生答《梁祝》)。这支曲子是著名的钢琴协奏曲《梁祝》!同学们听后,觉得它的音乐有什么特点?(生答)这首曲子声音忽高忽低,大时,众乐齐奏,势如排山倒海,惊天动地;小时,轻轻弹奏,似微风拂来,荡起点点涟漪,给人以无限遐想,我们好像看到了梁山泊与祝英台同窗共读的愉悦,又似乎看到了他们抗击命运、化蝶而飞的悲壮,极具艺术魅力!从美学上讲,这就是音乐中虚实相生所产生的绝妙效果。
二、解答课前预习题(见课件)
(1)、本文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
生答,教师明确:课文标题就是本文的论述重点: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中国艺术包括哪些方面呢?——诗歌、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音乐、舞蹈等,主要论述了绘画和戏曲。
(2)、本文分几层进行论述?
生答,教师明确:
1、 提出文章观点:全粹结合、虚实相生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重要表现手法。
2、 主要阐述中国绘画、戏曲里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3、 主要说明书法、建筑等多种艺术里的空间表现,都是由舞蹈动作延伸。
(3)、“虚”和“实”的关系可以怎么概括?
生答,教师明确:“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如果说得更详细一点,可用16字概括:“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下面我们一同来分析全文。
三、师生共同简要分析全文
1、艺术需要表现美,文章开头哪句话,点明了这一点?
明确:“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下面进行了具体解释,既要丰富、全面地表现生活,又要集中、典型、普遍地表现生活,丰富、全面中就有了“实”,集中、典型、普遍中就有了“虚”,两者互相矛盾,却能辩证统一!只有虚实结合了,才能避免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所以古人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板书:(见课件)
表现生活:
丰富全面——实——正面描写
集中典型——虚——侧面烘托
2、赵执信的《谈龙录》中,三人对诗的看法分别是什么?
师生共同总结:
洪眆思(洪昇):诗要求“完整”,即“实”,
司寇(王渔洋):诗要求“精粹”,也即“虚”,
作者(赵执信)“完整”、“精粹”缺一不可,应诗写出一鳞半爪而不支离破碎,这就是虚实结合!
拓展:一花一天堂,一沙一世界,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正是通过有形的“实”来推知无形的“虚”,从而创造更广阔的意境,表现更丰富的生活!
3、作者选取了哪两种中国艺术进一步阐述虚实相生的.手法?
明确:绘画、戏曲。
课件展示南宋著名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同学们,你从这副画中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简析:
一叶扁舟,一个孤独的钓鱼翁,这是“实”,那空白处我们可以想象为烟波浩淼的江水和广阔的空间,这是“虚”,正是空白才衬托出了环境的萧瑟和钓鱼人的孤独!“虚”已不再是“虚无”,而升华成了艺术境界,成为艺术的精品。
那副著名的《深山藏古寺》,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画面只有崇山峻岭、山路蜿蜒,一个小和尚在山下河边打水┅┅古寺“虚”掉了,但并不等于没有,不然小和尚从哪里来,又到何处去,自然从古寺来,再回古寺去,这也是“实中藏虚”。文中32页的一段文言说得很清楚,让我们来读一读。
师生共同朗读。古画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让我们来共同欣赏几副。
浏览3副古画。(见课件)
4、戏曲中也是如此,“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常见的。演员通过极少的道具营造出极丰富的意境,给人极大的空间感。比如舞台上老船翁一支浆和摇曳的舞姿能让人感受到荡漾起伏的江水,站在荷花筐里的演员通过摇动的腰肢和左右晃动的手臂,更给人以荷花随风摇摆的美感。
5、建筑、书法也是如此!课件展示天坛的图片,旷野中的亭子。
教师简单分析:天坛是皇家祭祀场所,天坛面对着虚空的天穹,似乎也能感受帝王一统天下的气魄;亭子本身并不是画,但与广阔的天地共同融为一幅大画,王羲之的《兰亭序》中18个“之”字写法各异,虚许实实,表现出王羲之飘逸洒脱的精神风度。
6、其实,诗歌里面的“虚实结合”也是很多的,在诗歌里面,“实”是指“写景”,“虚”是指“抒情”,纯粹的写景和抒情都是没有生气的,所以诗歌历来重视“虚实相生”的方法,“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同学们能举出这样的里子吗?
板书:(见课件)
诗歌中的虚实
实——写景
虚——抒情
学生回答。
师生共同分析诗句:大家看杜甫的这两句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虚实相生没有?
学生回答,教师简析明确:
通过春天的花鸟景物,表达作者在战乱年代的惊恐心理和恨别情绪,形象而又深刻,看似写景,实则抒情。这是“化虚为实”。
再看李煜《虞美人》中的两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学生回答,教师简析明确:
作者把无形的“愁”化为有形的“一江春水”,把自己因亡国而引发的多而不绝的愁绪渲染得淋漓尽致。这是“化实为虚”。
再看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提问:这首诗怎么运用了“虚实相生”?
明确:“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作者虽然没有写隐者的行踪,但透过画面,我们能感受到那山中缥缈的云雾、隐者的闲适高雅以及贾岛本人悠远恬淡的心境,还可以引申出人生的哲理:人在追求理想和真理时,明明近在眼前,却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发现或得到。这由实见虚,虚实结合。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希望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能让我们的鉴赏能力更上一个台阶,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美!
让我们在杜甫的这首《春望》的朗读声中结束本课吧!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