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才站 >活动方案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6篇

教案编写中教师需要不断查阅相关资料,拓宽自己的教学视野,教案的质量取决于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骄才站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6篇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篇1

教案预览:

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 人的由来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教学目标:

①概述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②对比观察四种现代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③参加资料分析和技能训练等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④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重点和难点:

①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人类与类人猿的异同点;

②认识到古人类化石和遗物等对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性;

③认同现代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搜集有关生物进化论和神创论观点的资料及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录像片等。

学生:搜集有关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现代类人猿的分布以及生活状态的图片资料。

授课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人类的起源

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森林古猿

认识观察现代类人猿

推测森林古猿当时的生活状况

叙述课前搜集的有关人类起源的相关资料和内容,小组之间相互交流。

倾听教师有关生物进化论与神创论的介绍,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观看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录像片。

通过对比找出现代类人猿与人的异同点。

通过观察图片和录像片,小组以合作的方式尝试性地描述森林古猿的生活情况。

组织交流、评价,并补充。

介绍有关生物进化论观点与神创论观点的争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中,存在着唯物观和唯心观点的斗争。

指导学生阅读图书和观看录像,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索、回答,并补充。

鼓励和引导学生从运动方式、捕食等方面大胆进行想像,并进行适当的补充。

森林古猿下地生活的原因

环境的变化 (地壳的运动导致)

分析课本中的资料,小组之间互相质疑、讨论,达成共识:地壳的剧烈运动,使自然环境发生变 化,促使一部分森林古猿下地生活。

组织学生分析,教师进行补充、纠正。

古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证据及历程

进化的主要证据:化石

观察早期的古人类化石,发现并提出问题,根据 书上的提示,分析“露西”和“东非人”所生活的时期及进化状况、进化的地位。

小组讨论、分析交流: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在形态、劳动、使用工具、语言等方面的变化。

分组游戏。(肢体表达一句话的意思,体会语言的重要性)

指导学生观察图中的要点(骨骼的长短、粗细,骨盆的 形态等)并进行分析,引导答疑,树立进化的观点。

强调人类进化过程中几个方面的重要变化。

提醒学生在生活中应很好地运用语言与他人交流。

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发展 小组讨论:

明确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尊重生态规律。

人猿同祖,人猿应友好相处。我们有责任保护好珍稀、濒危的现代类人猿。 教育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渗透保护珍稀、濒危动物的情感教育。

课后作业:

?同步训练》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篇2

通过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能够说明根毛细胞吸水的原因,了解合理灌溉的道理。

能力目标

1、通过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课题研究,继续学习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对生活实例、实验结果的分析,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根毛细胞适于吸收水分的结构特点,初步树立植物体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通过了解根吸水原理在实践上应用,进行生物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材分析

本节的内容都围绕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这一知识点,它是解释根吸水、失水的关键,是学习根的水分代谢的必备知识,同时也为今后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水分代谢奠定基础。只有明白了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才能合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和解释农业生产中经常遇到的灌溉问题。因此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较容易的观察到细胞吸水和失水的现象,而对于这种现象的解释,就要涉及到一些比较生疏、抽象的概念,如:溶液、浓度等。所以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经了解,对于这些概念,初一的学生在小学时有过一定的接触,只是不能准确的进行描述,所以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加强感性认识,以便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和道理,以及根毛吸水和失水的道理和过程。

难点:细胞和根毛吸水和失水的道理。

手段:观察、分析、讨论与讲解相结合

设计思想:

本节课中"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的内容是中心问题。通过学生参与实验,把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现象,让学生由浅入深,并能举一反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提问:

1、根据挂图说明根尖各部分细胞结构和功能。

2、成熟区的生理功能与根毛细胞的细胞特点。

二、讲授新课:

(一)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组织学生观察演示实验:把切好的新鲜的萝卜片放入干燥的培养皿中,并撒上食盐。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其变化。

2、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水分产生,水分从何而来?"

3、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学生很容易分析出水分是由萝卜细胞的细胞液中出来的,是因为撒入食盐造成的。)

4、讲解:溶液、浓度的概念。

本实验中食盐遇到萝卜片上的水分后溶解,就成为食盐溶液。而溶液中含有食盐的多少即是溶液浓度的大小。

5、出示课本61页演示实验。(强调:实验中除一个烧杯中装有清水、另一个烧杯中装有盐水以外,其他的实验条件都一样)

6、利用实物投影让学生观察萝卜条的变化,并用量筒测量烧杯中的溶液量。

7、组织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篇3

1.描述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说出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2.运用调查的方法了解当地或我国某地的植被状况。

3.阐明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

4.设计绿化校园的方案。

5.形成爱绿、护绿的意识,积极参加绿化祖国的活动。

重点:懂得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意义,并能积极地参与美化祖国的活动。

难点:唤起学生的危机感,激发起学生爱绿、护绿的保护意识。

2课时

本章的教学重点主要不是知识目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了解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和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形成爱绿、护绿的意识,积极参加绿化祖国的活动。

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组织好调查、设计和课外实践这三个学生活动。这三个活动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相关技能的训练,具有重要意义,要认真组织实施。还要特别关注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章是这册教材的最后,时近期末。所列调查和设计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也为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提供了方便。因此,应把评价一并考虑在教学实施之中。

教师可组织学生自学有关植被类型的知识。例如,通过录像和幻灯片等媒体,让学生了解各种植被类型,描述各种植被类型的特点。从动态的角度演示我国(或某地区、或家乡)植被的变化情况,为学生提供其他资料,便于学生讨论我国植被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进行横向比较(通过观察各国的植被分布地图,让学生粗略计算,并列表比较我国与其他国家人均占有绿地或森林的面积,或者我国不同地区人均占有绿地或森林的面积),也可以纵向比较(通过计算、列表比较建国以来各时期我国人均占有绿地或森林的面积)。或者组织学生撰写、宣读小论文,开小辩论会,了解我国植被破坏的严重程度,唤起学生的危机感和保护意识。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六种植被的特点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4人小组合作进行自主性学习活动,观察书上插图,结合经验互相交流,在教师引导下进一步分析本地情况。

创设问题情景,出示图片,指导学生自学,然后组织全班交流,作为一员参与交流,对交流做引导、点评,保证交流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二、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1、我国森林资源贫乏,属少林国家,并且资源分布不均??

4人小组合作粗略计算,然后进行横向比较(各国森林面积和人均占有绿地面积)或纵向比较(建国以来各时期我国人均占有绿地或森林的面积),通过比较发现问题,分析原因。

出示表格(如各国植被情况数据),引导学生进行活动,组织交流,并作出评价。

2、我国森林面积和草原面积日益减少,并呈现退化现象

先看一看,想一想,然后4人小组议一议,之后以“假如我是一棵树,我想说……”为题进行角色模拟,进一步表达感情。

播放一段森林受到破坏的录象,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进行创意性角色模拟,激发学生情感。

三、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1、植被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

(1)依法治林,加强资源保护,例如:《森林法》、《草原法》、《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

(2)加强造林绿化进度,提高绿地面积及造林质量。

4人小组合作调查绿化活动开展情况,写出调查报告,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与同学交流。

讲述有关国家采取的策略,课前引导学生调查,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和学习。

2、意识的提高

从自身作起,提高意识,关心绿化,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活动

结合时事(如2008年奥运会主题),4人小组合作讨论准备为奥运会做点什么。

引导讨论,组织交流,激发学生情感。

进一步增强爱护植被和热爱学校的情感

“绿化校园”设计活动

课前4人为小组,调查校园内植物的品种及分布情况,其他的建筑情况,画出草图,并表明各自的位置,了解有关的园艺知识,然后讨论,设计出方案,制出美化环境平面图。

布置设计内容及目的。指导学生开展活动,提出评价方案,指导学生办专刊,进行展览。

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

教学目标:

1、说明植物嫁接的基本方法与原理。

2、概述花的结构与果实发育的关系。

3、举例说明昆虫、两栖动物、鸟类的生殖与发育过程。

4、解释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的区别。

5、分析、应用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

教学重点:

1、概述花的结构与果实发育的关系。

2、举例说明昆虫、两栖动物、鸟类的生殖与发育过程。

3、解释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的区别。

4、分析、应用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

教学难点:

1、说明植物嫁接的基本方法与原理。

2、分析、应用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本单元知识网络

第14章 生物的生殖与发育

1、生殖的概念、意义、方式

概念:生物个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后代的现象

意义:维持生物物种(种族)的不断延续

概念: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

无性生殖 出芽生殖:酵母菌等( 不是指植物的“芽” )

主要方式 营养生殖:植物营养器官的嫁接、扦插、压条等

方式 组织培养:利用植物组织、细胞在无菌培养基上培养下一代

有性生殖 概念:一般是由亲代产生的有性生殖细胞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下一代

2、花的结构与果实发育的关系

果皮 子房壁

种皮珠被子房

种子胚珠

胚受精卵

果实

3、果实和种子的传播:以相关的结构适应着各自的传播方式。

依靠风力:蒲公英 果实具有伞状的毛

依靠水力:椰子树 果实漂浮在水面上

依靠动物与人的运动:苍耳 果实表面有钩刺

依靠自身的弹力:豌豆 果实开裂时,果皮向内蜷缩,将种子弹射出去

第15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1、 遗传的概念、意义、物质基??

概念: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也就是下代与上代性状的相似性

意义:保持物种的基本稳定,使物种不断进化发展

主要遗传物质:dna。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遗传信息的中心)

2、 基因与性状

基因的概念:有特定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基因与性状:一般地,控制性状的基因,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有性生殖生殖细胞中成单存在

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分别控制显、隐性性状

3、人的性别决定原理、方式

常染色体 22对

人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 类型:_y或__

性染色体

数量:1对

男性:_y 产生两种精子 _ 和 y

性别决定方式:_y型

女性:__ 产生一种卵细胞 _

4、生物的变异概念、类型

概念:生物亲代与子代间以及子代个体间的性状总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现象称为生物的变异

变异

可遗传变异: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能遗传给后代的变异

类型 不可遗传变异:仅仅由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引起的变异

四、作业:中考通1——20题

● 板书设计:见教学过程

●教学探讨与反思:

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阅读教材p114~115)

1、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基因库和基因频率

(1)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2)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3、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二、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阅读教材p116~117)

1、可遗传变异的来源突变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

2、可遗传变异的形成、特点和作用

(1)形成

①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这就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②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基因型。

(2)特点:随机的、不定向的。

(3)作用:只是提供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三、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阅读教材p118)

1、原因:不断淘汰不利变异的个体,选择积累有利变异的个体。

2、结果: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四、隔离与物种的形成(阅读教材p119~121)

1、隔离

(1)概念: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

(2)类型:常见的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2、物种的形成

(1)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

(2)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生殖隔离。

五、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阅读教材p123~126)

1、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生物的进化。

六、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阅读教材p126)

1、有些学者认为:大量的基因突变是中性的,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而不是自然选择。

2、有些人认为:物种形成并不都是渐变的过程,而是种群长期稳定与迅速形成新种交替出现的过程。

重点聚焦

1、为什么说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种群的基因频率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3、自然选择与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有什么关系?

[共研探究]

资料:某种群中有aa、aa、aa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其中aa、aa所占比例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

请分析作答:

1、生物进化

(1)为什么说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个体?

提示:个体的基因型是终身不变的,无论它在自然选择中具有多大优势,其基因型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地遗传给下一代个体,因为个体的基因组成来自双亲。种群中个体的基因来自种群基因库,个体死亡后又通过其后代把基因延续下去。如果一个个体不能与种群中其他个体交配产生后代,这个个体在进化上就没有意义。

(2)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种群、种群的基因频率

(1)判断种群发生变化的依据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2)除自然选择外,基因突变、迁入和迁出等因素都会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3)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相关计算

①若该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数目分别为a1、a2、a3,则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a的数目(a+a)的总数目×100%=2a1+a22(a1+a2+a3)×100%。

②若已知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p1、p2、p3,a的基因频率=aa的基因型频率+1/2aa的基因型频率=p1+1/2p2。

③根据资料中的图,第36个月时,基因a在种群中的频率是多少?

提示:三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故第36个月时,aa=0.4,aa=0.2,aa=0.4,基因a的频率为0.4+(1/2)×0.4=0.6。

[总结升华]

1、相关概念的比较

比较项目含义变化后与进化的关系

基因型

频率该基因型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

生物不一定进化

基因频率该基因数全部等位基因数×100%

导致生物进化

基因库种群中全部基因可导致生物进化,它的变化是形成新物种的前提

2、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1)已知基因型个体数计算基因频率(以等位基因a、a为例)

a基因频率=a基因的总数a基因的总数+a基因的总数×100%

a基因频率=a基因的总数a基因的总数+a基因的总数×100%

(2)已知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

设种群的个体数为n,aa、aa、aa的个体数分别为n1、n2、n3,a、a的基因频率分别用pa、pa表示,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用paa、paa、paa表示,则:

pa=2n1+n22n=n1n+1/2×n2n=paa+1/2paa

pa=2n3+n22n=n3n+1/2×n2n=paa+1/2paa

(3)根据遗传平衡定律计算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①遗传平衡定律

在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中,符合以下五个条件时,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一代一代的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或者说是保持着基因平衡的。这五个条件是:

a.种群足够大;b.种群中个体间的交配是随机的;c.没有突变发生;d.没有新基因加入;e.没有自然选择。

②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特点

设a的基因频率为p,a的基因频率为q,则p+q=1。

雄配子

雌配子a(p)a(q)

a(p)aa(p2)aa(pq)

a(q)aa(pq)aa(q2)

即aa%=p2,aa%=2pq,aa%=q2。

③实例:若已知aa的基因型频率为m,则a的基因频率为m。

?规律方法】伴x染色体遗传基因频率的计算

若基因(假设为a与a)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其等位基因,计算基因频率时,只需考虑x染色体,不考虑y染色体的数量,若n表示基因频率,则计算公式如下:

nxa=2nxaxa+nxaxa+nxay2(nxaxa+nxaxa+nxaxa)+(nxay+nxay)

nxa=2nxaxa+nxaxa+nxay2(nxaxa+nxaxa+nxaxa)+(nxay+nxay)

[对点演练]

1、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和生物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只要发生进化,基因频率就会改变

b.只有新物种形成时,才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

c.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

d.生物在进化的过程中不一定有基因频率的改变

解析:选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所以基因频率改变生物就进化,基因频率不改变生物就没有进化。

2、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18%、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78%,基因b和b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a.18%82%b.36%64%

c.57%43%d.92%8%

解析:选cb的基因频率=18%+1/2×78%=57%,b的基因频率=1-57%=43%。

[共研探究]

请根据图示,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桦尺蠖种群中发生的可遗传变异有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

2、在树干变黑的环境下,浅色桦尺蠖易被天敌发现和捕食,ss的个体越来越少,ss和ss的个体越来越多,决定黑-状的s基因的基因频率越来越高,决定浅-状的s基因的基因频率越来越低。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是环境变化了,即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对桦尺蠖种群来说,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现型,因为天敌看到的是性状,而不是控制性状的基因。

4、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都对种群遗传组成产生影响,但影响角度不一样。

(1)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丰富基因库,改变基因频率,从而影响种群的遗传组成。

(2)基因重组增加基因型的种类,以此来影响种群的遗传组成。

5、有人认为“发生在体细胞中的基因突变不能传递给后代,因此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这种说法不正确(填“正确”或“不正确”),因为发生在体细胞中的突变,可以通过无性繁殖的方法传递给后代,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总结升华]

1、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1)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不定向的改变。

(2)由于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因此它们只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变异的有利和有害是相对的,由生存环境决定。

2、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原理分析

[对点演练]

3、下列与生物进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进化总是由突变引起的

b.如果没有可遗传的变异,生物就不可能进化

c.变异个体总是适应环境的

d.进化改变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

解析:选b自然选择、迁入、迁出等只要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就能引起生物进化;变异是不定向的,并具有多害少利性,此处的“害”与“利”即指能否适应所生存的环境;生物进化中发生改变的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单位是种群,故改变的是种群的特征,而非个体。

4、腕足类动物海豆芽,从4亿年前出现至今面貌基本没变,又没有灭绝,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a.自然选择对其不发生作用

b.海豆芽在漫长的年代中基因频率发生了较大变化

c.海豆芽很少变异,适应性强

d.海豆芽的生活环境基本没有改变

解析:选d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该生物的“面貌基本没变”,说明其生存环境基本没变,基因频率也基本没变,所以性状基本没变。

[共研探究]

1、物种形成

(1)判断下列描述是否属于同一个物种,并说明理由

①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两个种群不属于同一物种,因为种群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总和,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两个种群属于两个物种。

②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两个种群不一定属于同一物种。若两个种群能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则属于同一物种;否则不属于同一物种。

(2)物种形成的一般过程:种群――→地理隔离多个种群――→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基因库出现差别――→逐代积累产生生殖隔离(物种形成)。

2、隔离

(1)图中a属于地理隔离,一旦发生某种地质变化,两个分开的种群重新相遇,可以再融合在一起。

(2)图中b属于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保持物种间基因的不可交流性,从而保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

(3)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是种群基因库的差异。

(4)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对种群影响的共同点是阻断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5)思考下列问题

①地理隔离一定能形成生殖隔离吗?

提示:不一定,当地理隔离时间足够长,基因库差异明显时,才能形成生殖隔离。

②产生生殖隔离一定经过漫长的地理隔离吗?

提示:不一定,如植物多倍体的形成,没有经过地理隔离,直接产生生殖隔离。

[总结升华]

1、地理隔离与生殖隔离的比较

(1)区别

地理隔离生殖隔离

概念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被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特点自然条件下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一定条件下可以进行基因交流不能发生基因交流

举例东北虎和华南虎马和驴

结果形成不同的亚种形成不同的物种

(2)联系: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量变阶段,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质变阶段;长期的地理隔离通常会形成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关键,是物种形成的最后阶段。

2、物种形成的方式

(1)渐变式

(2)爆发式

爆发式物种形成是在一个较短时间内完成的,主要起源于个体的染色体变异或远缘杂交以及染色体加倍等,如普通六倍体小麦的形成。

?易错易混】

(1)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改变,这种改变可大可小,不一定会突破物种的界限。

(2)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对点演练]

5、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是()

a.导致种群基因频率不断改变

b.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c.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d.导致不同种群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

解析:选b隔离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6、下列关于物种形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是常见的物种形成方式

b.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两个同种种群一旦产生生殖隔离就形成了新的物种

d.基因频率改变一定导致新物种形成

解析:选d形成新物种的方式一般是由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而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生物进化,但不一定导致新物种形成。

[共研探究]

1、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蛋白质多样性,根本原因是基因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多种多样的环境对生物不定向变异进行选择的结果。

2、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关系:基因多样性是形成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影响基因多样性。

3、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有通过种间互助实现的,如某种兰花和专门给它传粉的蛾;也有通过种间斗争实现的,如猎豹和斑马。

4、生物的共同进化不仅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还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总结升华]

1、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之间的联系

(1)基因多样性:生物存在各种各样的变异,并且变异是不定向的,进而出现了基因多样性。

(2)物种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蛋白质的多样性,基因多样性是形成物种多样性的根本原因,蛋白质多样性是形成物种多样性的直接原因。

(3)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的环境共同组成的,所以物种的多样性和无机环境的多样性共同组成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分析

[对点演练]

7、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个体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内容

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不同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

c.物种的灭绝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新物种形成的过程

解析:选b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物种的灭绝说明该生物不适应环境,被新物种代替;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的结果。

1、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a.突变和基因重组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只有出现了生殖隔离,才标志生物发生进化

c.种群基因频率改变一定导致生殖隔离

d.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解析:选d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的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也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2、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母虎和雄狮交配产下了“狮虎兽”,说明了并不是所有物种间都存在生殖隔离现象

b.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与灰色桦尺蠖发生了进化,表现为共同进化

c.基因型为dd的高茎豌豆逐代自交的过程中,纯种高茎的基因型频率在增加,表明豌豆正在进化

d.被巨大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的abert松鼠,两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互不影响,而种群内的基因频率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

解析:选d母虎和雄狮交配产下了“狮虎兽”,但“狮虎兽”没有生殖能力,说明它们之间仍存在着生殖隔离;共同进化强调的是不同物种之间,黑色与灰色桦尺蠖属于同一物种;种群发生进化的本质是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

3、某生物兴趣小组抽样调查的200人中,各种基因型及其对应人数如表所示,则这200人中,xb的基因频率为()

基因型xbxbxbxbxbxbxbyxby

人数781487030

a.85%b.30%

c.20%d.15%

解析:选cxb基因频率=xb的基因数/全部等位基因数=(14+8×2+30)/(78×2+14×2+8×2+70+30)×100%=20%。

4、在一个海岛中,一种海龟中有的脚趾是连趾(ww),有的脚趾是分趾(ww、ww),连趾便于划水,游泳能力强,分趾游泳能力较弱。若开始时,w和w的基因频率各为0.5,当岛上食物不足时,连趾的海龟更容易从海中得到食物。若干万年后,基因频率变化为w为0.2,w为0.8。

(1)该种群中所有海龟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________,基因频率变化后,从理论上计算,分趾海龟中杂合子占整个种群的比例为________。

(2)该种群中海龟有多种多样的类型,其中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但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因此只是产生了进化的原材料,进化的方向是由________________决定的。

(3)海龟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种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否产生了新的物种?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种群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该海岛中海龟的基因频率变化后,从理论上计算,分趾海龟中杂合子占整个种群的比例为2×0.2×0.8=32%。(2)海龟的类型有很多种,但没有新的基因产生,故其中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基因重组。但变异是不定向的,只是产生了进化的原材料,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自然选择。(3)(4)海龟的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可认为海龟发生了进化,但未与原物种个体产生生殖隔离,故并没有形成新的物种。

答案:(1)基因库32%(2)基因重组自然选择

(3)发生了进化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4)没有产生新的物种。只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并没有产生生殖隔离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 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假如你乘坐宇宙飞船从太空中遥望地球,映入你眼帘的将是一幅由蓝色、绿色和白色等编织而成的美丽图案。蓝色是浩瀚的海洋,绿色是广袤的森林和原野,白色是飘动在海洋和陆地上空的云彩。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生物都在这里生活和繁衍。

地球表层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

它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合作探究 智慧碰撞

探究一:什么是生物?

探究二:如何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观察

(1)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2)观察可借助哪些工具和仪器?

(3)科学观察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观察的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

2、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

3、要及时作好记录。

探究三: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呢?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鸟捕食鱼

牛在草地上吃草

大熊猫吃竹叶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利用水、无机盐、二氧碳制造有机物葡萄糖、淀粉等)

2、生物能进行呼吸

鲸呼吸时产生的雾状水柱

野牛在晨光中呼吸

小鸟在呼吸_

鱼用鳃呼吸

3、生物能排除生体内产生的废物

动物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将废物排除

植物通过落叶将一部分废物带走

落叶是植物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向日葵总是向着有阳光的一方

含羞草

警觉的兔子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菜豆的生长

红狐的生长

6、传和变异的特性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龙生龙,凤生凤,

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

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

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人胚胎初期细胞群

一些单细胞生物

1、珊瑚是生物吗?请说明理由。

答:珊瑚不是生物,因为它是由死去的珊瑚虫分泌的外壳堆积而成的,不具有生物的特征;珊瑚虫才是生物。

2、珊瑚虫一般生活在温暖的浅水区,这是为什么?

答:因为浅水区可获得较多的阳光,有适宜的温度,这些有利于藻类的生长,从而为珊瑚虫提供更多的氧气。因此,珊瑚虫一般生长在温暖的浅水区。

课后小结

生物的七大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繁殖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课后习题

1、下列各项属于生物的是( )

a、海葵 b、恐龙蛋化石

c、电动狗 d、珊瑚的骨骼

2、下列各项中属于非生物的是( )

a、引起人感冒的病毒

b、会弹钢琴的机器人

c、生长在橘子皮上的青霉

d、休眠的青蛙

3、牵牛花清晨开放,傍晚关闭,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什么的特征·······( )

a 需要营养 b 进行呼吸

c 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 生长和繁殖

4、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a、母鸡下蛋 b、火山爆发时岩浆喷出

c、大汗淋漓 d、馒头上长“白毛”

5、一种雄性极乐鸟在繁殖季节,长出蓬松的长饰羽。决定这种性状出现是由于( )

a:应激性 b:多样性

c:变异性 d:遗传性

6、(2009威海)下列属于生物基本特征的是( )

a、生物都能自由运动

b、生物都需要从外界摄取有机物

c、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篇4

学习目标

1、说出眼的基本结构。2、视觉形成的过程。

3、近视形成的原因,并提出预防近视的对策

学习重点

1、说出眼的基本结构。2、视觉形成的过程。

3、近视形成的原因,并提出预防近视的对策

学习难点视觉形成的过程及预防近视的对策。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眼球的结构与功能(图片见书p79)

外层______:眼球的前部,无色透明,可透光

______:白色,保护眼球内部的作用

中层:虹膜:中层前部,有色素,中央是____,通光

脉络膜:有血管(营养眼球)、色素细胞(遮光并使眼球内部形成“暗室”)

睫状体:连接_______和_______的中间部分.

内层:_________:上有大量感光细胞,能感受光的刺??

内容物晶状体:像凸透镜,曲度可以调节,使眼睛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玻璃体:透明胶状物质

2.视觉的形成:

(1)成像: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在视膜上形成_____

(2)形成视觉:外界光线在视膜上成像,感光细胞产生兴奋,产生神经冲动传输给大脑皮层的神经,形成视觉

二、自主学习、合作展示交流:

探究1近视眼的原因

由于眼球__________过长,或晶状体______过大,使物像落在视膜的前方.

物像形成的部位是在________,而视觉形成的部位是在___________

探究2近视眼的矫正方法

1、近视眼由于物像落在视膜前方,故应配戴________.纠正。

2、看p82图4—51,了解预防近视应做到哪“三要”和哪“四不要”?

三、盘点收获

师生共同本节课的收获;师强调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

四、课堂达标

1、眼球的瞳孔、晶状体和视膜分别相当于照相机的什么结构()

a.镜头光圈和胶卷b.胶卷镜头和光圈c.光圈镜头和胶卷d.镜头胶卷和光圈

2、为了预防近视眼,应该是( )

a.走路看书B.在强光下看书C.不躺卧看书D.在光线暗的地方看书

3、依据“眼球的基本结构图”回答以下问题:

(1)有的同学沉迷于上,不但影响了学业的发展,而且因长时间近距离注视电脑显示屏,容易导致[e] 凸度增大且不能恢复原状而形成 。

(2)眼球的[j] 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卷。

(3)某人的眼球结构完好无损,但他也是盲人,这很可能是他的[m] 受损,导致 上产生的图象信息无法传导到 所致。

五、作业布置

1、p85--------1、42、预习《耳朵与听觉》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篇5

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阅读教材p110~111)

1、主要观点

(1)生物来源:生物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

(2)进化历程:由低等到高等。

(3)进化原因: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2、意义

(1)历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

(2)反对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奠定了科学生物进化论的基础。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阅读教材p111~113)

1、主要内容

2、对自然选择学说的评价

(1)自然选择学说的科学性

(2)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

三、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阅读教材p113)

1、关于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

2、关于自然选择的作用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

3、形成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重点聚焦

1、在达尔文之前,人们是怎样看待生物进化的?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是什么?

3、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有哪些局限性?

[共研探究]

材料一食蚁兽是吻部尖长、嘴呈管形、舌可伸缩并富有黏液适于舔食昆虫的一种哺乳动物。鼹鼠是外形像鼠、耳小或完全退化、眼小且视力完全退化、营土壤-居生活的另一种哺乳动物。

材料二超级病菌是对几乎所有抗生素有抗药性的细菌的统称。能在人身上造成脓疮和毒疱,甚至让人的肌肉逐渐坏死。这种病菌的可怕之处并不在于它对人的杀伤力,而是它对普通杀菌药物——抗生素的抵抗能力,对这种病菌,人们几乎无药可用。

1、结合材料,利用拉马克的观点解释下列事实

(1)用进废?

①食蚁兽吻部和嘴特征的形成:食蚁兽的吻部尖长、嘴呈管形、舌可伸缩并富有黏液是其长期伸向土洞舔食蚂蚁的结果。

②鼹鼠耳和眼特征的形成:器官长期废而不用的结果。

(2)获得性遗传

①超级细菌的形成:人们经常使用抗生素改变了细菌的生活环境,细菌发生定向性变异,而且逐渐积累和遗传,从而演化为超级细菌。

②长颈鹿脖子长:草地退化后,长颈鹿只能食用高处的树叶。由于经常使用颈部,导致颈部越用越长,并将长颈这一性状遗传给后代。

2、环境引起的性状改变不一定遗传给后代,只有环境使遗传物质改变进而引起性状改变时才能传给后代。

[总结升华]

1、拉马克进化学说的内容

(1)用进废退:凡是没有达到其发展限度的每一种动物,它的任何器官,如果持续地使用,会逐渐增强,并且发达起来。相反,任何器官如不经常使用,则会逐渐衰弱,其功能减退,最后导致器官的退化或消失。

(2)获得性遗传:在环境条件的影响下,一个动物经常使用某种器官或经常不使用某种器官的结果是发展某器官或丧失某器官,这种变异可以通过生殖遗传给后代。

2、拉马克进化学说的“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的观点具有局限性。他过于强调环境的变化直接导致物种的改变。实际上,如果环境的变化未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就不会使生物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对点演练]

1、拉马克认为生物不断进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不定向变异和定向的自然选择

b.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c.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d.器官的反复使用

解析:选c拉马克的观点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器官经常用就进化,不用就退化,并且把这种性状遗传给后代。

[共研探究]

根据图示,结合教材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

(1)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生物的性状(表现型)。

(2)对生物的变异起选择作用的是个体所处的自然环境。

(3)生存斗争

①类型:包括生物之间的斗争、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

②意义:生存斗争对生物的某些个体的生存不利,但对物种的生存是有利的,并能推动生物的进化。

③原因:过度繁殖、有限的生活资源。

(4)自然选择的结果: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5)图乙表示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2、自然选择学说四点内容之间的关系

(1)过度繁殖为自然选择提供了更多的原材料,加剧了生存斗争。

(2)生物进化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3)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易取得胜利而得以生存,有利变异通过遗传得以累积和加强,产生适应环境的新类型。

(4)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请利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解释长颈鹿的形成。

提示:长颈鹿产生的后代数量超过了环境的承受能力(过度繁殖),导致现有食物不能满足所有个体的需要(生存斗争),又因个体间有颈长和颈短的差异(遗传变异),颈长的能吃到树叶而生存下来,颈短的因吃不到树叶而被淘汰。控制长颈的基因经过逐代积累,最终进化成长颈鹿。

4、达尔文认为生物进化的关键是自然选择。

[总结升华]

1、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

(1)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

(2)关系图解: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与拉马克进化学说的比较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别变异变异是不定向的,本来就有,环境和生物的意愿都不能决定生物变异的方向变异是定向的,环境和动物的意愿可决定变异的方向

适应

环境有利变异→适者生存

不利变异→不适者被淘汰环境和动物的意愿决定的变异都适应环境

进化

方向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自身决定

联系承认生物非神所造,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即由简单→复杂,由低等→高等进化,且都是“渐变”的结果

?易错易混】

(1)自然选择和变异的方向不一定是相同的,变异为自然选择提供材料,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2)达尔文进化论以生物个体为研究对象。

[对点演练]

2、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理解是()

①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②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③变异是不定向的④变异是定向的⑤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遗传积累可能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

a.②④⑤b.②③⑤

c.①②④d.①③⑤

解析:选b影响生物变异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变异是随机的、不定向的。

1、下列叙述中哪一项不是拉马克的观点()

a.生物的种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

b.生物的种类从古到今是一样的

c.环境的变化使生物出现新的性状,并且将这些性状传给后代

d.生物的某一器官发达与否取决于用与不用

解析:选b拉马克进化学说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不是神创的,也不是不变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生物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生物的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所致。

2、下列有关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a.各种生物都有强大的繁殖力

b.生存斗争造成多数个体死亡,少数生存

c.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变异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进行,通过遗传逐渐积累

解析:选d变异是不定向的。有利变异(适应环境的变异)通过自然选择被保留下来,并可以通过遗传逐代积累,而不利变异则被淘汰。

3、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论述,不符合达尔文学说基本观点的是()

a.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发生作用的基??

b.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c.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出新的物种类型

d.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定向变异,以适应变化的环境

解析:选d自然选择学说认为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变异是不定向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通过自然选择,不利的变异被淘汰,有利的变异被保存,并通过遗传积累起来,然后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

4、如图表示达尔文对现代长颈鹿进化形成过程的解释,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长颈鹿祖先过度繁殖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颈鹿的颈和前肢的长短各异,这表明生物变异是________。变异提供生物进化的____________。

(2)在缺乏青草的时期,有的个体能吃到高处食物而活下来,有的个体因得不到食物而死亡,这个过程叫_________,它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生存斗争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适应有双重含义:一是生物体的________与环境相适应的表现,二是指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适应是____________的结果。

解析: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自然选择的必然结果。自然选择总是选择有利于生存的变异,淘汰不利于生存的变异,所以,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适应主要是指生物的性状与环境相适应,适应是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生物改造自己形成适应环境的性状的过程,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1)后代数目超过环境承受的能力不定向的原材料(2)自然选择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3)性状改造自己形成适合环境的性状自然选择

?基础题组】

1、按照拉马克的观点,现代食蚁兽舌头细长的原因是()

a.用进废退b.适应性变异

c.自然选择的结果d.定向变异的结果

解析:选a拉马克的观点是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

2.1937年,有人把原产丹麦和德国的白三叶草移到瑞典栽培,这里的气候比较寒冷。最初白三叶草茎、叶的单位面积产量很低,但经过若干年后,产量显著提高。人们对这一事实做出以下几点解释,其中不符合达尔文学说的是()

a.不耐寒的个体被自然淘汰

b.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并繁衍

c.白三叶草在生长过程中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

d.这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

解析:选c白三叶草本身存在抗寒个体的变异,环境(气候比较寒冷)使抗寒个体得以生存并繁衍,从而使耐寒性状在后代中积累和加强。不耐寒的个体在与无机环境的斗争中被自然环境淘汰。

3、在下列几种简式中,能较确切地说明达尔文进化论的是()

a.遗传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

b.环境变化→定向变异→去劣留优

c.生存斗争→用进废退→适者生存

d.环境变化→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适者生存

解析:选a在达尔文进化论中,强调了变异是不定向的,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动力,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4、雄鹿往往用鹿角作为争夺配偶的武器,所以它的鹿角发达。根据达尔文的观点,鹿角发达的原因是()

a.鹿角不发达的个体被淘汰,鹿角发达的个体被保留

b.鹿角因经常使用而发达

c.鹿角的变异朝着有利于生存的方向发展

d.雄鹿为了繁衍后代的需要而使鹿角发达

解析:选a达尔文的观点认为,雄鹿的鹿角存在发达和不发达的变异,雄鹿之间为争夺配偶要进行生存斗争,有发达鹿角的个体能够得到配偶,并把这种变异遗传下去,没有发达鹿角的个体因争夺不到配偶,其变异就很难遗传下去,经过一代代的进化,就形成了如今有发达鹿角的雄鹿。

5、由于蟹类的捕食,某种海洋蜗牛种群中具有较厚外壳的个体的比例逐渐增加。对这个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人工选择b.适者生存

c.用进废退d.定向变异

解析:选b某种海洋蜗牛种群中具有较厚外壳的个体的比例逐渐增加,说明具有较厚外壳的蜗牛能适应其生活环境。

6、人工选择能选育出新品种,自然选择能形成新物种,其共同的选择基础是()

a.生物都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b.生物普遍存在着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c.生物都在进行生存斗争

d.人和自然界的选择力量

解析:选b选择的基础是生物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由遗传和变异产生的。

7、如图所示,理论值与实际生存个体数差别很大,其原因可用达尔文的什么理论解释()

a.过度繁殖b.生存斗争

c.遗传变异d.适者生存

解析:选b从坐标图中可看出,生物个体实际值小于理论值,这是因为一部分个体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

8、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和拉马克进化学说的区别,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环境的作用可引起不定向的变异

b.拉马克进化学说认为不定向的变异是由动物的意愿决定的

c.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变异后就能适应环境

d.拉马克进化学说认为生物通过变异适应环境

解析:选d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变异是自然界始终存在的,且变异是不定向的,只有有利变异才能适应环境,a、c错误。拉马克进化学说认为生物可根据自己的意愿产生适应环境的变异,变异是定向的,b错误。

?能力题组】

9、家鸡起源于原鸡,现在的家鸡年产卵量可达260个以上,而原鸡的年产卵量仅为12个。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鸡在食物充足的饲养条件下产卵量逐渐增加,并将此变异遗传下去

b.发生了遗传物质变化的鸡蛋,孵化出了产卵量高的鸡,并经人工选择保留下来

c.人工饲养条件能够满足原鸡多产卵的营养需求,从而使其产卵量增加

d.家鸡的起源可以证明,生存环境的变化可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

解析:选b原鸡在食物充足的饲养条件下产卵多,该变异是由环境条件变化引起的不可遗传的变异;现在的家鸡产卵量高,是由于原鸡产生了遗传物质变化的受精卵,孵化出产卵量高的鸡,被人工选择保留下来。

10、某海岛上生活着一种昆虫,经调查,该昆虫翅的长度和个体数量的关系如图所示。后来该海岛上经常刮大风,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你认为最能代表此时情况的曲线图是()

解析:选b海岛上经常刮大风,该昆虫的长翅个体比短翅个体更容易被海风吹到海里,在这种情况下,长翅个体不适应环境,数量变少,短翅个体数量增加。

11、在蔬菜的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其结果是()

a.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使害虫的抗药性增强

b.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数量增加

c.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

d.害虫全部消失,最终导致某些害虫的物种灭绝

解析:选b由于基因突变,害虫群体中存在着能抵抗杀虫剂的变异个体,当使用某种杀虫剂后,绝大多数害虫被杀死,少数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并繁殖;具有抗药性的害虫大量繁殖后,再用该种杀虫剂,会有比以前更多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因此,杀虫剂对害虫起到定向选择的作用。

12、下列说法符合拉马克进化学说的是()

①食蚁兽的舌头变得细长,是食蚁兽长期舔食蚂蚁的结果②比目鱼的双眼并列于向光的一面,是长期卧伏于海底的结果③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④鼹鼠由于长期生活于地下,眼睛萎缩、退化⑤病菌抗药性的不断增强是抗生素对病菌的抗药性变异定向选择并逐渐积累的结果

a.①②③b.④

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

解析:选c拉马克关于生物进化原因的两个观点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即动物的器官越用越发达,如果器官废而不用,就会造成形态上的退化,并且拉马克认为通过用进废退而获得的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①②③均为“用进”的实例,④为“废退”的实例,⑤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

13、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狼的进化过程:

(1)狼群中存在不同类型的个体,如有的跑得快,有的跑得慢,这说明生物具有________的特性,而这一特性一般是________的。________和_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

(2)随着环境的变化,食物越来越少,跑得快、凶猛的狼才能有机会获得食物,生存下去,否则就会被淘汰。这样,食物、环境对狼的进化起了________作用,而这种作用是________的,它决定着生物进化的________。

(3)有利的变异经过________,最终形成现代狼的快速奔跑和凶残的特征。促进狼进化的动力是________。

解析: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自然选择的必然结果。自然选择总是选择有利于生存的变异,淘汰不利于生存的变异,所以,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答案:(1)变异不定向遗传变异(2)选择定向方向(3)逐代积累生存斗争

14、如图为对一块甲虫成灾的农田使用两种杀虫剂的实验结果,试分析:

(1)曲线回升是通过____________之间的________来实现的。

(2)杀虫剂的使用对甲虫起了________作用,这种作用是________(填“定向”或“不定向”)的,结果导致甲虫的抗药性________(填“增强”或“减弱”)。

(3)根据以上分析,使用杀虫剂治虫的缺点主要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针对这些缺点,你认为消灭甲虫应采用什么方法较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使用这两种杀虫剂在早期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甲虫的种群密度都明显下降,但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又会增加,说明杀虫剂的使用没有杀死有抗药能力的甲虫,而这部分有抗药能力的甲虫大量繁殖导致种群密度回升。

答案:(1)甲虫与杀虫剂生存斗争(2)选择定向增强(3)①使具有抗药性害虫的比例上升②对环境造成污染生物防治等

15、检测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药敏程度的实验方法为:将含有一定浓度不同抗生素的滤纸片放置在已接种被检菌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抗生素向周围扩散,如果抑制生长,则在滤纸片周围出现抑菌圈(图中里面的圈),检测结果如图所示。

(1)衡量本实验结果的指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图中最有效的是________培养皿中的抗生素。

(3)用上述最有效的抗生素对该细菌进行处理,并测定细菌数量变化,如图所示:

①向培养基中加抗生素的时刻为________点。

②细菌种群的进化是定向的,而变异是________,细菌的抗药性产生在环境变化之______(填“前”“中”或“后”)。

③抗生素对细菌变异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________。

④尽管有抗药性基因存在,但使用抗生素仍然能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原因在于细菌种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衡量实验结果的指标即对实验结果的表述。本实验是利用抗生素抑制细菌的生长来表述实验结果的,即通过抑菌圈的大小来确定杀菌能力。(2)抑菌圈越大杀菌能力越强。(3)①抗生素会使细菌中不具抗性的个体大量死亡,所以b点是使用抗生素的起点。②变异是不定向的,而在自然选择下进化是定向的,使用该抗生素后,题图中细菌数量并未降到0,说明细菌的抗药性在环境变化之前就已经产生了。③自然选择是性状的选择者,而不是诱导者。④在细菌种群中,含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只占少数。

答案:(1)抑菌圈的大小(2)b(3)①b②不定向的前③选择④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占极少数

教学过程

引 言: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请问:绿色植物制造这么多有机物有什么用呢?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1.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自身。2.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提问:很好。请同学们阅读书123页第二自然段,并分组讨论:有机物是怎样构成细胞和植物体的?

(板书)第二节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一、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1、从细胞水平看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纤维素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蛋白质和脂类

细胞核的主要成分--dna

这几种物质都是有机物。

2、从器官水平看:通过前面有关章节的学习,我们知道植物的种子中含有有机物。另外,我们吃萝卜吃的是“根”;吃甘蔗吃的是“茎”;吃白菜吃的是“叶”;吃苹果吃的是“果实”。这说明:植物的根、茎、叶、果

实中也含有大量的有机物。

讲述:实际上,包括“花”在内,植物的所有器官都含有“有机物”,以上我们讨论了有机物是怎样构建植物体的。那么,为什么又说“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呢?

二、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教师操作示范“演示实验”种子呼吸时放热,四人小组认真观察。

提问:

1、甲暖水瓶的温度为什么高出很多?

2、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发生了能量变化吗?

(教师将问题用幻灯片展示出来。)学生思考。

讲述:种子萌发时,它所含有的有机物发生了分解,释放出了能量用于种子萌发,还有一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提问:请四人小组设计另外一种验证能量变化的实验,并做出相应的解释。

学生举例:点燃枝条烘烤玻片上的水,水分蒸发。说明:枝条中含有的有机物在燃烧中释放出了能量,使水分蒸发。

教师操作示范“演示实验”种子呼吸时释放二氧化碳,四人小组同学认真观察。

提问:种子萌发过程中放出的是什么气体?

(教师将问题用幻灯片展示出来。)学生思考。

讲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种子萌发时放出了二氧化碳。科学实验证明:二氧化碳来自于种子里的有机物。有机物分解产生了二氧化碳,还产生了水。

提问:请四人小组设计另外一种验证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或列举事例),并做出相应的解释。

学生举例:用塑料袋外套的一盆植物在暗处一段时间后,检验袋中的气体。

教师操作示范“演示实验”种子呼吸时吸收氧。四人小组认真观察。

提问:为什么蜡烛在甲、乙两瓶中的燃烧情况不一样?

(教师将问题用幻灯片展示出来。)学生思考。

讲述:燃烧的蜡烛放进甲瓶里,火焰立刻熄灭了,这是因为甲瓶里缺少氧气。科学实验证明:有机物在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时,还需要氧的参与。甲瓶中的氧气被萌发的种子吸收了。

提问:请四人小组设计另外一种验证种子呼吸时吸收氧的实验,并做出相应的解释。

演示cai课件(课件中展示呼吸作用的简单过程,以活的植物为背景,指明细胞是如何进行呼吸作用的),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讲述: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种变化不只发生在萌发的种子当中,而且发生在所有植物细胞的内部。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提问:你能说出呼吸作用发生在细胞的什么结构吗?

(回答:线粒体)

提问:你能归纳出呼吸作用的反应式吗?

(回答:有机物+氧--→二氧化碳十水十能量)

板书:呼吸作用的反应式:有机物+氧--→二氧化碳十水十能量)

展示cai课件(课件中展示某食物链中有机物的传递,并由点到面展示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

提出观察提纲,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回答: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除了为自己所用之外,还通过食物链,进入其他生物体内,参与构建其他生物体,并为其他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在这些生物体内,有机物分解、提供能量的方式与绿色植物体内是一样的,都是通过细胞的呼吸作用。也就是说,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讲述:请阅读书126页“技能训练”,并回答下面问题:环境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强弱有什么影响?请将推理过程有顺序地写下来,并相互交流。

(回答:环境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强弱有影响。一般地,环境温度越高,植物的呼吸作用就越强。因为:

1、甜瓜的品种相同,甲乙两地的光照条件和栽培措施又基本相同,白天的温度也相同,所以两地的甜瓜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应该是基本相同的。

2、甲地的甜瓜含糖量比乙地的高,说明甲地甜瓜消耗有机物的量比乙地的少。

3、生物体内只有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由此可知,甲地的甜瓜的呼吸作用比乙地的弱。

4、因为甲地的夜间温度比乙地的低,说明环境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强弱有影响。一般地,环境温度越高,植物的呼吸作用就越强。)

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学习“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了解了“呼吸作用的过程”及“有机物对于生物体的重要作用”。哪位同学能为大家简单复述一下“演示实验2”:种子呼吸时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请一位同学谈谈“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有哪些重要意义?” 对上述两个问题,教师要适当做出相应归纳。

教学目标:

1、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2、阐明生物圈是的生态系统。

3、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

上节课我们说到了我们的生态系统是有自动调节能力的,好像我们的草地上鼠的数量多了,使到猫的数量也多,最后鼠就会减少从而维持我们的生态平衡。我们知道我们的生物圈中存在着许多的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特点都是不一样的。

介绍各大生态系统:

这节课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首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p29,小组讨论一下各种生态系统的特点。首先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的区别在于哪里?(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数量多,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有“绿色水库”之称。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降雨量少,动植物种类较少)。那为什么要称森林是“绿色水库”呢?我们知道水库最多的是水,那一个森林为什么也能称得上水库?(因为动植物种类多,上节课我们做过实验《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所以森林能称上“绿色水库”)。而我们再看看一条食物链在草原中,因为捕食者和被捕者的关系比较单一,所以如果其中一种生物减少了也会引起这条食物链被破坏,但森林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很多,一种生物减少了,还可以用其它生物代替,一条食物链不那么容易因为一种生物减少了而受到破坏,所以森林生物系统更容易维持。谁来说说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的区别?淡水中的生物能否到海洋中?从而复习生物必须适应它所在的环境。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是沼泽,掉进沼泽地越挣扎就会越陷越深,那沼泽地对我们有那么大的伤害,我们还要保护它吗?(还要,因为沼泽地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农田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的特点是?(都是人工生态系统,需要人的监控才能正常地运作)。需要人在这里面干嘛呢?(除草,施肥,浇水…)如果没有人的存在,这些人工生态系统都会被破坏了,像森林和草原那些生态系统我们叫自然生态系统,如果自然生态系统有人的参与会很容易被破坏,但人工生态系统没有人也很容易被破坏,这就是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

分析书本资料:

分析书本p30的例子,河流生态系统还与哪些生态系统有关联呢?(淡水、海洋、森林、草原、农田、城市…)总结出任何生态系统都不是单独存在的,都是互相关联的,而生物圈又是这里面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分析书本p31的ddt例子,也可以看出各生态系统是互相关联的,影响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对其他方面造成威胁。

关于保护环境的共识:

但是我们人类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人类的种。种行为使到生态系统受到破坏,例如大量放牧使得草原沙漠化,引起沙尘暴……使得人类自己和其他生物也受到伤害。还有人类大量的砍伐树林使得大地更容易沙漠化。(大量的图片、事例引证)。所以为了我们这颗美丽的星球,我们应该怎样做?哪些事情我们同学们自己能够做到的?(不污染水源,不乱排放废气,不用一次性的用品,多种树,少砍树……)从而保护我们的美丽家园。

教学后记:

对于生态系统的介绍这节课可以略讲,但关于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同学们还是很薄弱,在这方面多安排些事例,图片,让同学们的保护环境意识更加深刻。

教学反思:

这节课效果不错,因为想到只单纯地介绍各生态系统会比较沉闷,就把两个相似的生态系统作比较,从它们的不同点而说明它们的特点,课本又介绍到沼泽,很多同学对沼泽对我们人类有害为什么还要保护感到迷惑,这一生态系统的介绍我安排了同学作了一个短暂的表演,把掉进沼泽地的过程表演出来,既让学生清楚遇到沼泽地时要如何自救,也进一步加深了关于湿地生态系的认识。最后因为这一课时内容比较简单,也安排了一些关于我们和生态系统受到哪些伤害,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生态系统的讨论,同学们反应激烈。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分析比较得出人与类人猿的本质区别

2.根据图片、资料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3.根据课文中的观点澄清一些科学上的误解

能力目标:

1.能够区分科学事实、观点和假说

2.收集信息并尝试判断整理信息

3.在讨论交流中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概述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难点:1、认识到古人类化石和遗物等对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性

2、认同现代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

三、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有关生物进化的观点、学说、证据;

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录象片;实物投影仪等。

学生:搜集有关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现代类人猿的分布以及生活状态的图片资料。

四、课时分配:2课时

五、 教学过程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七年级课文春教案8篇

七年级班会课主题教案7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参考5篇

六年级美术下册教案推荐5篇

九年级下册《谈读书》教案7篇

小学四年级下册英语教案8篇

跳绳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

2023年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推荐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65137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