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才站 >活动方案

小学数学数与形教案优秀8篇

优秀的教案能够提供多样化的评价和反馈方式,教师通过编写教案可以更好地安排课堂时间,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下面是骄才站小编为您分享的小学数学数与形教案优秀8篇,感谢您的参阅。

小学数学数与形教案优秀8篇

小学数学数与形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

2、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单位进一步理解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3、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知道数的组成,掌握数位顺序表。

教学重点:

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会数万以内的数,掌握数位顺序表。

教学难点:

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会数万以内的数,掌握数位顺序表。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计数器,一个数位顺序表格(空的)。

评价设计:

结合实际感悟理解;合作探究学习新知;反馈、练习进行评价。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二、讲授新课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数与形教案篇2

【教学内容】

教材第3-4页例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过程与方法: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新知探究】

明确算理,探究算法

出示例3情境图,说说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两个问题并请学生先看第一个问题)

(一)探究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的算理算法

1.求种土豆的面积是多少公顷,我们可以怎么列式?你是怎么想的?(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从上节课的整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类推)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我们可以用乘法来计算。

3.学生进行尝试(可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式来解释自己的想法)。

4.进行交流反馈

重点反馈描画涂色的想法,并在学生讲解后,教师再利用课件进行讲解巩固:

5.得出结果

6.猜想计算方法

观察这几个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你觉得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可以怎样计算?这个方法可以推广到所有分数乘分数的计算中吗?

小学数学数与形教案篇3

教学内容:教材第67~68页练习十三第9~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笔算减法的法则,能够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认识数量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笔算减法。谁能说一说,笔算减法要记住哪几条?今天我们按照减法的法则来练习减法计算。

二、计算练习

1、口算第9题

2、完成第11题。做之前让学生观察每组中两个算式中相应的`特点,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3、笔算:练习十三第10题第一行。指名板演。做完后提问:这三道题在计算时有不同的地方吗?

4、小结:笔算减法要按减法的法则计算。在计算退位减法时,有时要连续退位,有时不要连续退位,所以在每一位计算时,该退位的要按退位的方法算,不该退位的只要直接减。

5、做练习十三第12题。

三、应用题练习

1、做练习十三第13、14题。做完后让学生说说这样做的理由。

2、做练习十三第15题,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根据不同的问题再解答。

四、全课小结

五、课堂作业:练习十三第10题剩下的三题,第12题前面两题。

小学数学数与形教案篇4

一、教学内容

阿福的新衣---米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三、知识目标

初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四、技能目标

发展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估测能力以及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情感目标

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六、重点难点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七、教具准备

直尺、米尺若干

八、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3、巩固米的认识。

4、米和厘米的关系。

5、课间休息。(小故事)

6、巩固新知

7、课后实践活动

量一量自己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八、全课总结

九、课后反思

学生利用手中的尺子自己动手操作,对厘米和米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但是我的时间把握还不够准确,导致一些环节处理上还很不到位。

小学数学数与形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在经历探索发现加与减的互逆关系及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归纳、判断推理能力。

3、运用加、减法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与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你有好朋友吗?说说你的好朋友是谁?

师:加法和减法也是一对好朋友,它们之间会有怎样的秘密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索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1.探究加、减法的意义。

(1)教学加法的意义。

①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1情境图。

师:认真读一读题目,你知道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吗?如果用线段图来表示它

们之间的关系,你能画出来吗?

②怎样计算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③引导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2)教学减法的意义。

①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第(2)、(3)小题。根据题目画出

线段图。

②分析两题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计算。

③引导学生与第(1)小题比较、分析得出: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已知两个数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去的加数叫做减数,求出的未知数叫做差。

2、探究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教学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加法,小组内说说加法各部分的名称,并找一找加法各部分间有什么关系?

(2)教学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师:那减法各部分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3)沟通梳理加、减法间的关系

师:通过几个算式的比较,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加、减法之

间的关系吗?

(板书: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三、检测反馈

1、看课件,完成基本训练。

2、完成课本第三页做一做。

3、完成课本练习一的1、2、3、4、5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小学数学数与形教案篇6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

设计思路:

克和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重量概念,在教学时 ,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结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通过猜、掂、比、称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知道1千克=1000克。并让学生在估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估测结果,在课前调查与课后实践中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

教具准备:

1.一架天平;2、电脑,多媒体课件;3、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组准备一台盘秤,6个2分硬币,一些苹果,一些鸡蛋,2袋盐,6个乒乓球,100克、300克的大米各一袋。

教学过程:

一、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

1.教师拿一包糖和一包盐,让学生肉眼观察并判断哪个重。

2.让学生亲自动手掂一掂判断哪个重。

3.启发学生说出要知道糖和盐的准确重量有两种办法:一是用秤称,二是看包装袋上净含量。

4.让学生汇报课前调查多种物品净含量情况。

5.揭示并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认识秤: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课件展示并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3.介绍盘秤的使用办法。

4.让学生称出一个苹果和一本数学课本的重量,初步学会认秤。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1.让学生称出1千克的苹果和1千克的盐。

2.提出问题,使学生知道因为苹果的大小不一样,因此每组称得的1千克的苹果的个数也不一样,而1千克的盐都是2袋的道理。

3.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

4.让学生互抱对方感受比1千克重的重量。

四、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问题,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比较轻的物品(比如豆子)用盘秤称不出来,引出天平。

2.课件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及生活中用天平称的物品。

3.教师拿天平演示称2分硬币的'方法。

4.让学生每人把一个2分硬币掂一掂,并在小组内谈感受。

5.让学生通过掂、比、称, 感受100克、300克、500克、1000克的重量,为后面的巩固练习提供丰富的表象。

五、“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1.谈话得出1千克=1000克。

2.播放课件,巩固练习,强化学生对“千克”和“克”的理解。

六、课堂练习。

1.我会连。(西瓜、方便面、 驼鸟蛋、2分硬币的重量)

2.我会判断。

3.找错误。

七、游戏:

1.老师发给每组一样物品,让他们在组内先估测该物品重量,再统一意见,然后实际称量,最后修正自己估测与实测的误差。

2.老师总结估测的方法是要找一个参照物。

八、布置作业,延深课外。

1.让学生称出1千克鸡蛋。

2.让学生提出问题:1000克鸡蛋大约多少个,500克(1斤)鸡蛋大约多少个。

3.布置课后实践作业。

小学数学数与形教案篇7

课题:

十几减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9的减法。初步掌握、理解其计算方法。

2、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注意从具体到抽象,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运用加减法的关系计算十几减9。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教师挑选几位学生进行“找伙伴”游戏(具体过程参考探究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1。

师:数字娃娃们找到了自己的伙伴,便来到了果园摘苹果,一共摘了9个红苹果,2个青苹果。它们一共摘了多少个苹果,你们能帮他们算一算吗?

随后教师先后出示9个红苹果和2个青苹果,再出示集合图。

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怎样列式?(因为要求一共摘了多少个苹果,所以用加法)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9+2=11。

师:苹果的总数是多少?如果数字娃娃们吃掉了9个,还剩几个?

随后出示11个苹果图,教师一边把11个苹果画上集合圈,把9个红苹果画上虚线圈。

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因为要从11个苹果中去掉9个,所以用减法)师: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1-9=

师:11-9的计算我们没有学过,怎样算?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把你怎样想的说一说。

可能有以下讨论结果:

(1)从图上看出从11个苹果里去掉9个,还剩2个苹果。

(2)因为9加2得11,所以11减9等于2。

(3)把9分成1和8,先用11减1再减8,得2。(即:11-9=11-1-8)

(4)把11分成10和1,先用10减9得1,再用剩下的。1加1得2。

(即:11-9=10-9+1)

师: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一个问题的解决,可能会有许多方法。同学们积极开动脑筋,想出的这些方法都是对的。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第(2)种计算方法。

请同学们观察左图和加法算式,右图和减法算式,想一想:苹果的总数都是11个,其中一部分是9个红苹果,另一部分是2个青苹果。为什么一个用加法,另一个用减法解答呢?(左图是把两部分合起来,求总数。所以用加法。右图是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所以用减法)

根据加法和减法的关系,又学过9+2=11,那么在计算11减9时可以怎样想呢?(想:9加几得11,9加2得11,11减9得2)同时教师板书得数“2”。

指名复述想的过程。

读算式:9+2=11,11—9=2。

2、教学例2。

师: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共有12朵花,去掉9朵,还剩几朵)怎样列式?

师:得多少?怎样想的?(9加3得12,12减9得3)同时板书得数“3”。

师: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共有14个圆,去掉9个,还剩几个?)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板书:14-9=

师:得多少?怎样想的?(9加5得14,14减9得5)同时板书得数“5”。

读算式:12-9=3,14-9=5。

3、教学例3。

让学生在桌上摆一摆(先摆13个五角星,用手势表示去掉9个,还剩几个?),说一说(说出算式,并说出想的过程),算一算(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13-9=4)

同样方法学习:16-9=7。

4、教学例4。

让学生看教科书,先独立在□里填数,教师行间指导,然后订正,并指定学生说出是怎么想的。同时板书算式:15-9=617-9=818-9=9

5、小结。

教师指着减法算式,提问: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是什么?(十几减9)

教师板书:十几减9。

师:这些减法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被减数都是十几的数,减数都是9)

怎样计算这些题目呢?(在做十几减9的减法题时,可以想9加几得被减数,这题就得几)这种方法就是想加算减,今后学习中还要用到。

小学数学数与形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在模拟旅游情境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旅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过程方法目标:在解决如何合理“租车”的活动中,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经历观察、思考,运算等数学练习过程,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积累生活经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中感悟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积累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经验,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渗透有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准备:

课件及车溪风景区美景视频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喜欢),大家去过哪些地方旅游,或者有什么非常想去的.地方呢?

课件:春天来了

同学们一定也感受到了春天气息,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去欣赏春天美丽的景色,到民俗风景区宜昌车溪去看看。我们要到车溪旅游首先要解决什么问题?(生:租车)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唤起学生对以前旅游美好经历的回忆或向往,为后面旅游活动作铺垫;接着出示宜昌风景区春天美景图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参入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二、合作探究

(一)活动一:租车

1、(课件完整出示情境信息)生独立阅读信息后提问: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信息?

(1)我们班的同学有31名,为了安全学校还派了9名老师。

(2)大车每辆限乘18人;小车每辆限乘12人。(大车、小车图)

2、我们怎样租车呢?(对话框出示问题)

3、研究租车方案

温馨提示:

(1)请独立设计租车方案,把你的方案填在表格里。看谁的办法多!

(2)四人小组交流,并对组内租车方案进行整理,填在小黑板上的表格中。

(3)看哪组合作,能把组内的想法有条理的进行描述。

a、学生活动

b、全班交流。(各组派代表上台发言)

教师白板出示自己的整理表格。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些表格,你认为那种整理得?为什么?(学生比较租车方案统计表)(板书:有序思考) 4、这么多种方案,你会选择哪种方案?为什么?

请看(课件添加信息):大车每辆160元,小车每辆120元。

5、猜一猜:哪种方案最省钱?

(板书:空位最少最省钱)

5、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分组计算各种方案需要多少钱.

比较得出租1辆大车2辆小车最合理,花了400元,空座位也最少。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得出不同的租车方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小组合作的优越,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活动二:购门票

1、出示信息:同学们,我们坐上汽车很快就来到了车溪风景区的大门口,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信息),购买门票就可以进去啦!

成人票每张80元,学生票每张40元。

团体票40元/人(45人起订)

2、提出问题:怎样买门票最合算?

3、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设计方案。

(2)集体交流

(三)游车溪:课件出示:车溪美景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游览车溪。(看图片及介绍)

师:我们徜徉于车溪的青山绿水时,无尽的乡土气息如清泉般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仿佛回到了“梦里老家”。

?设计意图】解决了租车问题后,学生已经略显疲惫。欣赏车溪风景区美景,调节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得到短时的放松,还能起到过渡的作用。

(四)活动四:用餐

师:醉人的景色真是让人流连忘返,不知不觉肚子饿了。同学们我们看看有什么好吃的。

多媒体出示37页快餐店图片

1、合理点菜

(1)师:假如你们一组人到本店吃饭,你们想吃什么?共花多少钱?请大家设计一个最合理的方案。

(2)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整理方案。

(3)汇报。

(4)仔细看看,哪种订餐方案好,为什么?引导得出点菜时注意营养,荤素搭配,主食搭配,同时注意养成节俭的习惯。(板书:荤素搭配,注意营养,节约不浪费)

2、合理配菜

(1)师:同学们,现在本店隆重向大家推出了20元四菜一汤并赠米饭的活动,假如你是快餐店的老板,你打算怎样配菜?怎样配菜才合理呢?请大家想一想,在小组内设计出一种合理的配菜方案。

(2)学生小组交流,设计方案。

(3)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点菜设计中,再与组内成员交流,使学生体验到与人合作的优越;对别人点的菜进行评价,提出合理的建议,增强了生与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反思交流、感受快乐

师:同学们,今天的旅游活动很顺利愉快,你们开心吗?在旅游中知道了什么?(生谈收获)

师补充:1.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数学。

2.旅游中除了学会计算,节约费用,还要注意安全、卫生、健康、文明等等。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总结,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数学学习是有意义的,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四、实践活动,学以致用。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共同解决了旅游中许多问题,你们真棒!旅游中还有很多数学问题要考虑,如时间,住宿等等,课后为班级制定一份旅游计划。下节课再全班交流。

作业:

设计旅游计划

这次旅游,同学们非常高兴,还有很多收获,你们想去哪儿游玩?

布置学生设计旅游计划,填写旅游计划书。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7篇

小学数学角的分类教案7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案7篇

小学数学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6篇

小学数学数的认识教案模板6篇

小学数学数的认识教案优质6篇

小学数学表内除法二教案7篇

小学数学教师工作总结优秀7篇

小学数学优秀教研组工作总结6篇

大班数学优秀教案反思5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62531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