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以教学理论为基础,教案做的好坏也会导致教学工作质量的高低,骄才站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关于水的科学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水的科学教案篇1
设计意图
新《纲要》中强调:“尝试使用工具的经验将对幼儿终身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有益。”《小手请谁来帮忙》通过加工食物的实际操作,引导幼儿学习使用工具的正确方法,探索如何选择合适的工具改变菜的形状,从而让孩子体验到工具的不同功能和使用工具的便捷,从而获得使用工具的经验。另外,在活动中也渗透了情感、数学等方面的内容,如,通过加工食物场景,孩子体验做父母的辛苦并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小工具改变食物形状的正确方法,体验使用工具的方便。
2.引发对生活中常则小工具的关注。
3.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同伴分享经验。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尝试运用小工具将食物变小的正确方法,引发对生活中常见小工具的关注。
活动难点:探索用适宜的工具把菜变小的方法。
活动准备
1.几样厨房小工具,背景音乐。
2.菜若干(南瓜、芹菜、黄瓜、百叶),工具若干(剪刀、汤匙、小刀),塑料小碗,托盘,湿巾纸等。
活动过程
1.说一说:今天买了什么菜?
(1)教师拿出菜篮子。
“看看今天老师买了什么菜?你们认识吗?”
“一起数数一共买了几样菜?”(一一点数。)
师:这是什么?看看这根黄瓜长的什么样?
幼:长长的,细细的,绿绿的……
师:又粗又长的黄瓜看起来真新鲜!
师:这根芹菜呢?
幼:也是长长的……
师:细细长长的芹菜一定很好吃!
师:四四方方的百叶你们吃过吗?
幼1:吃过。
师:好吃吗?
幼2:没有。
师:百叶包肉吃过吗?以后吃饭的时候仔细留意一下有没有百叶包肉这道菜?
师:这个南瓜看上去怎么样?
幼:很大,圆圆的。
师:可以用什么好听的词来说说?
评析:这个“说一说:今天买了什么菜?”环节的设置,既唤起了孩子的b有生活经验,又渗透了数学元素,帮助孩子梳理出有关大小、长短和粗细的概念。
(2)讨论:“菜买回来了,就这样能吃吗?该怎么办?”
幼:烧一烧。
师:在烧之前,我们要做什么?
幼:洗一洗。
师:把菜洗一洗,然后怎么样?
幼:切一切。
师:是啊!黄瓜一般要切成一片片,芹菜要切成一段段的才能做菜,平时爸爸妈妈就是这样做的。用什么切呢?
评析:继续唤起孩子的生活经验。孩子回忆起家里爸爸妈妈做饭做菜的情景,为认识工具环节做铺垫。
2.认一认:请谁来帮忙?
(1)认识刀。
“我这里有一把刀,你会用吗?谁来试一试?”(请一名幼儿上前尝试使用。)
师:看看他的一只手抓在哪里?(想一想手应该抓哪里?)
幼:刀把。
师:另一只手做什么?
幼:按住菜。
师:按住菜,不让菜滚来滚去。
师:快快的刀口朝哪边?
幼:下面。
师:快快的刀口要朝下。小刀很危险,你要小心啊!
“除了刀,还可以请什么工具来帮忙把食物变小呢?”(看看今天谁也来帮忙了?)
(2)认识剪刀。
“这是什么?你会用吗?看看这把剪刀哪里最危险?”
幼:剪刀头、里面……
师:是这里吗?张开的大嘴巴是很危险的地方,你的手可不能伸进去啊!小朋友们刚开始用剪刀,所以要加倍小心啊。
(3)认识勺子。
师:“我们平时用勺子来做什么?”
幼:吃饭,吃菜……
师:现在我们不吃饭,也不喝汤,勺子会帮谁的忙,让它变小呢?待会儿试试看!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除了勺子是孩子们会用的,像剪刀、小刀,特别是小刀,出于安全角受考虑,我们通常不太会让小班孩子尝试。其实只要教给孩子正确的使甬方法(当然也要考虑这种工具是否适合孩子,孩子小叽肉是否发展勤司以掌握这种工具的程度),告诉他们哪里比较危险,让孩子试着去剪一剪,切一切,对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和生活能力都是有帮助的。
3.试一试:哪种工具更方便?
(1)了解操作要求
①现在请大家转过身来,桌子上有已经洗干净的黄瓜、芹菜、百叶,还有南瓜。按顺序指,让幼儿说出名称。
②交代任务:南瓜组,请选择合适的工具把南瓜肉放到小碗里;黄瓜组、芹菜组、百叶组请试试用哪个工具帮忙可以把它变小。
③提出要求:每组的桌子上都有剪刀、刀和勺子。你们都去选一选,试一试,看看哪种工具用起来更方便!用工具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轻轻地拿轻轻地放,保护好自己,也不要伤害到其他小朋友。在开始之前可别忘记用纸巾把小手擦擦干净,注意卫生啊!
(2)幼儿操作,鼓励幼儿大胆尝试。
评析:在“试一试”环节,孩子亲自操作,在“做中学,玩中学”,体验到使用工具的方便,发现小手和工具的关系,在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身边的科学。
(3)交流。
①黄瓜
师:你请谁来帮忙把黄瓜变小的?
幼:小刀。
师:怎么用的?
师:你觉得用小刀切黄瓜方便吗?还有谁也把黄瓜变小了,但用了不同的工具?
幼:剪刀。
师:你觉得用剪刀把黄瓜变小方便吗?
梳理经验:让黄瓜变小用小刀比较方便。
②芹菜
师:把芹菜变小你们是请谁来帮忙的?
幼:刀,剪刀。
师:你们觉得哪个更加方便?
梳理经验:用刀和剪刀都可以把芹菜变小,用剪刀会更快更方便一些!
③百叶
师:谁把百叶变小了?用了什么工具?
幼:剪刀。
梳理经验:看来用剪刀做事还真方便!
④南瓜
师:南瓜肉都放到小碗里了吗?
幼:还有一点没有挖完。
师:你是请谁帮忙的?怎么做到的?
幼:用勺子挖的。
梳理经验:原来勺子除了可以用来吃饭,喝汤,还能挖南瓜肉呢,真方便!以后有什么需要挖的,可以请勺子来帮忙哦!
(4)小结:刚才我们的小手请了刀、剪刀帮忙,切一切,剪一剪,把黄瓜、芹菜和百叶变小;请了勺子来帮忙,把南瓜肉挖出来了,等会儿厨师就可以做菜啦!这些小工具的用处还真大,谢谢你们帮忙!
评析:在交流环节,主要帮助孩子梳理出选择合适小工具的经验,如,黄瓜用小刀切比较方便。
4.找一找:生活中的小工具
(1)出示开瓶器、饺子器等,了解用处。
师:我在厨房还找到了几样小工具,看看是什么?
①开瓶器:这个是什么?它有什么本领?
②饺子器:知道这个是什么吗?可以做什么?
③刨丝器和打蛋器一起出示:这两个你们认识吗?
师:不认识没关系,可能你家的厨房里就有哦,回家可以找一找,问问大人是什么工具?
(2)引发幼儿寻找生活中常用小工具的兴趣。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时候都会请小工具来帮忙做事。今天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明天来说一说好吗?
评析:在活动的最后环节,出示了更多小工具,引发孩子对工具的关注。
活动反思
1.活动中孩子们积极性高,通过情景设疑、探索操作和交流分享等环节,孩子尝试运用各种小工具将食物变小,并从中体验到每种工具的方便之处。另外,小班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较弱,在活动中,教师创造了一个家庭式的温馨活动氛围,引导、启发和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2.活动环节层层递进,重点突出。从“买菜”情节到引出生活中的几种常见小工具,过渡自然并贴近孩子的生活。在活动中始终贯穿着安全教育、常规教育等内容,特别是在认识小工具的环节,重点强调了刀和剪刀的正确使用方法。
3.比较注重活动中的一些细节。如,背景音乐的介入,既能调动气氛,又能控制时间。再如,提供的几种食材(芹菜、黄瓜、南瓜、百叶)既干净卫生,又利于孩子的操作和探索。
关于水的科学教案篇2
幼儿园喂养了许多小动物,幼儿纷纷从家里带来食物,有巧克力、有旺旺雪饼、有娃哈哈果奶,有小鱼、肉骨头等等。看着小朋友带来的这些食物,教师又高兴又着急。高兴的是孩子们愿意把自己爱吃的食物带给小动物吃,体现了孩子们对小动物的关爱之心;但这些食物是动物们爱吃的食物吗?实践出真知,本次活动让幼儿试试将自己带的食物分给小动物吃,通过小动物吃与不吃的选择,让幼儿明白不同动物有不同的食性。人与动物也有着很大区别。
活动目标
1.知道不同动物有不同食性。
2.有探索小动物食性的兴趣。
活动准备
各种实物:小鸡、小鸭、小兔,小米、小鱼、小虾、玉米面、菜叶。
教具:小动物图片,食物图片。
过程建议
1.带幼儿分别参观小鸡、小鸭、小兔的家,引导幼儿观察动物的外形、动作,鼓励幼儿用动作表现小动物的外形和动作,模仿几种动物的叫声。
2.小动物吃什么。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3.试一试:提供各种食物,幼儿依自已意愿选择食物喂小动物。
4.交流:我喂小动物吃了什么食物。
5.汇报:将动物爱吃的食物图片,粘贴在小动物图片下:小鸡爱吃玉米面和菜叶,小鸭爱吃小鱼、小虾和菜叶,小兔爱吃菜叶。
延伸提示
日常生活中,根据幼儿兴趣继续让他们探究其他小动物的食性。
关于水的科学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观察充气过程,感受物体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2、能用动作表现玩具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重难点分析:
重点:感受物体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难点:用动作表现玩具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活动准备:
1、气球、塑料袋、游圈、打气筒等。
2、轻松欢快的音乐。
安全要求:充气的过程中注意不要过度,来避免爆破造成的伤害。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导入:幼儿和球宝宝一家随《去郊游》音乐入场--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今天我要带小朋友进行一次神秘旅行。在旅行途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一些困难。我们要一起想办法解决它,每解决一个问题就会响起快乐的音乐,然后才能继续前进。
二、过程部分:
(一)给物体充气--感受物体充气前后的变化。
1、幼儿尝试给物体充气--培养勇于探索的,感受物体充气前后的变化。
2、猜想如果气球一直充气,气球会怎样?
教师:给物体充气,物体变得越来越大,如果一直充气,物体会爆炸的。
(二)游戏"变成充气的物体"--用动作表示充气前后的变化1、幼儿自己是充气物体--幼儿自己用肢体表现充气变大的样子。
2、尝试用身体其它部位表演变大变小--进一步感受充气前后的变化。
鼓励幼儿尝试身体的其他部位(如嘴巴、手)来表演变大变小的形象。
3、变稍大一些的气球--尝试体验合作,感受充气变大与破掉的情形。
(三)幼儿变成一只气球--幼儿合作表现气球逐渐变大、漏气、越来越小的情形。
三、结束部分随音乐变成大气球离场。
关于水的科学教案篇4
活动目标:
引导幼儿观察燃烧现象,了解火的用途与危害,增进幼儿安全防火的意识。
活动准备:
蜡烛若干支,大、中、小玻璃杯,小烤炉等。
活动过程:
1.燃烧蜡烛
(1)点燃几支蜡烛,观察蜡烛燃烧的过程。注意火焰的颜色、形态,感知火发出的光和热。将一张纸用烛火点燃,观察纸燃烧的过程。让幼儿用手在蜡烛附近烤一烤,并说说有什么感觉。
(2)教师提醒幼儿火能燃着许多东西,火会烫伤手指和皮肤。不能随便玩火。
2.玻璃杯“灭火器”
(1)教师用一个杯子扣住正在燃烧的蜡烛,观察火焰熄灭的全过程。启发幼儿思考火被熄灭的原因(燃烧需要空气)。
(2)用大、中、小三个玻璃杯盖住三支燃烧的蜡烛,观察三个杯子里哪支蜡烛先
(3)熄灭。想一想为什么三支蜡烛熄灭的时间不同(大小杯内空气
的多少不同,影响燃烧的时间)。
3.讨论
(1)火有哪些用途?(烧饭、取暖、照明等)。
(2)火对人有什么危害?(如烫伤皮肤、烧毁房屋、森林)。
(3)怎样防止火带来的灾害?教师在幼儿讨论的基础上,介绍一些安全防火措施。(如不要随意玩火,不在火炉附近玩易燃物,不放鞭炮等。)
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探讨。
关于水的科学教案篇5
认识矿物的性质 课型 课时 时间
学习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常见的矿物,并能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矿物的一些性质。
2.能够按一定的分类标准对矿物分类。
3.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矿物的性质。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岩石和矿物的关系。
2. 知道矿物在颜色、结构、透明度、光泽、形状、硬度等方面的特征。了解常见矿物的各种用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欣赏自然界各种矿物。
2. 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和社会带来的好处。
重点难点 1.知道岩石和矿物的关系。
2.知道矿物在颜色、结构、透明度、光泽、形状、硬度等方面的特征。
3.了解常见矿物的各种用途。
学法指导
课前准备 矿物标本、放大镜。
学习过程 二次备课
1、分发几个矿物给学生,让他们观察,这几个石头跟前面所研究的岩石有什么不一样的?
2、教师讲解矿物的定义。
探索和调查
1、用放大镜观察矿物,然后在记录本上画下所观察到的矿物。
2、要想对矿物有进一步的了解,我们可以从许多方面来认识他们的特征。
3、请同学分小组阅读课文,将从课文阅读中所获得的信息写在记录本上。
4、交流信息,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获得了哪些信息?
5、分发矿物标本,让学生参照通过阅读所获得的信息,再观察这些矿物标本。
1、 画下来,可以促使学生非常仔细的观察物体。
2、也是验证。
回顾和解释
1、关于矿物,你还有哪些疑问?还想进行哪些后续研究?
当堂检测
课题
第四单元、3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
课型 课时 时间
学习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参与讨论小学生能为保护矿产资源做些什么。
2. 能够调查家庭、学校、班级消耗资源的情况。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可利用的矿物资源随着人类的开采和利用正在逐渐减少。
2. 知道矿物资源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意识到人类在发展的同时,也破坏了环境,消耗了资源。
2. 愿意为减少资源浪费做出贡献。
重点难点 知道可利用的矿物资源随着人类的开采和利用正在逐渐减少。
知道矿物资源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
学法指导
课前准备
学习过程 二次备课
1、回忆前面几课中接触过哪些矿物。
2、这些矿物有什么用?
从生活入手、复习。
探索和调查
1、然而人们很久以前就已经知道了利用矿物资源,而经历了这么长时间之后,矿物资源逐渐减少。
2、出示中国现在矿物资源的情况。
3、当这些矿物资源被开采完之后,人们的生活、工作将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
4、讲解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5、为了保护资源,我们作为小学生可以做到什么呢?
6、讨论、交流。
7、如果你是家长,你可以为保护资源做什么呢?
8、讨论、交流。
9、如果你是南京市的市长,你可以为保护资源做什么呢?
10、讨论、交流。
11、如果你是中国的中央领导人,你可以为保护资源做什么呢?
12、讨论、交流。
1、让学生感到危机。
2、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也是问今后他们的发展在小学阶段奠定这方面的基础。
回顾和解释
1、调查家庭一次性用品,如铝箔、奶瓶盖等,估算一下你家、你们班级、你们学校以及你所在的城市一年大约需要用掉多少这些资源。
关于水的科学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了解动物卵生和胎生的科学常识,并了解自己生命的生长过程。
2.对科学活动感兴趣,增加爱妈妈的情感。
活动准备:
气球15个、图片:ppt、1——10月胎儿
视频:胎儿成长、剪脐带、受精卵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了解胎生与卵生
1.出示图片引导幼儿区分胎生与卵生
谈话:猫妈妈生的宝宝是什么?鸡妈妈生的是什么?
小结:在妈妈的肚子里长大并出生的动物是胎生动物,妈妈生出蛋再孵化出来的是卵生动物。
2.谈话:还有哪些动物是胎生的?哪些动物的卵生的?我们人是什么动物?
二、了解自己的生命生长过程。
1.生命的形成
谈话:你是怎样生出来的?你为什么会在妈妈的肚子里呢?要待多久才生出来?观看“小威向前冲”视频
小结:爸爸妈妈结婚以后,爸爸把一种叫精子的东西送给了妈妈,和妈妈身体里叫卵子的东西结合在一起,留在妈妈肚子里面叫子宫的地方。在这里面一天一天的长大,经历了九个月(280天)左右,就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了。
2.成长经历
谈话:你们还记得在妈妈的肚子里是怎样的吗?吃什么?(观看视频:胎儿成长)(胎儿成长照片)了解成长每个阶段的情况。
小结:在妈妈肚子里的九个多月,随着宝宝的慢慢成长,妈妈的肚子也会越来越大,为了宝宝的健康成长,妈妈非常辛苦。
三、体验
每位幼儿肚子前绑一气球,听指令做各种动作,感受妈妈保护宝宝的艰难。
小结:你们是在妈妈辛苦的保护下出生的。回家后每位孩子都说一句爱妈妈的话
或做一件爱妈妈的事,感谢妈妈的养育。
关于水的科学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能够用实验探究空气的成分。
2、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汽等气体。
3、知道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尊重事实,重视证据,能对空气成分的实验提出质疑。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是了解空气的成分。
2、教学难点是掌握往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准备:
三只相同的蜡烛、去底的塑料瓶、水槽、红水、火柴、冰、水盆、筷子、胶带等。
?3、空气中有什么》学案:
一、我看书:看实验图示,读实验说明。
二、我思考:思考书中提出的问题。
三、我能做:
1、上网查找资料:空气有哪些物质组成的?
2、上网查找资料: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
3、带一杯冰或一矿泉水瓶冰,用毛巾包好,用保鲜袋扎紧。
4、请家长帮忙,找一矿泉水瓶的石灰水。
5、每组带一个打火机,上课用。注意安全,不能随意点火玩。
四、我总结:通过探究性学习,我知道了:
五、我提问:我经过思考,还不懂的问题有: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空气的成分。
教学分目标:
1、能够用实验探究空气的成分。
2、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
3、尊重事实,重视证据,能对空气成分的实验提出质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演示实验1:哪只蜡烛最先熄灭?哪只燃烧得最久?
(1)展示三只点燃的蜡烛,按图所示。
(2)猜一猜:这三只蜡烛中,哪只蜡烛最先熄灭?哪只燃烧得最久?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3)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中产生的现象。
(4)学生讨论:实验中有什么现象产生?
2、蜡烛罩小杯的熄灭快,罩大杯的熄灭慢,不罩杯的不熄灭,你能解释这些现象?我们今天就研究这些问题。
二、研究空气的成分
1、实验2:燃烧要消耗一部分空气。
(1)师:为了弄清蜡烛罩小杯的熄灭快,罩大杯的熄灭慢,不罩杯的不熄灭的原因,我们做个实验。
(2)学生实验:学生分组按要求做实验,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见书9页)(瓶内水上升)
(3)学生小组讨论总结: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瓶内水上升,因为瓶子内的空间原先被空气占据着,蜡烛燃烧时燃烧了一部分空气,就空出了一部分空间,这时由于大气压力的作用,水就占据了这部分空间。)
(4)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汇报讨论研究的结果。
(5)师:这种水上升的现象,说明了什么?(燃烧时燃烧了瓶内的一部分空气,这部分空气支持燃烧。)
(6)小结:也就是说,空气中有一部分气体是支持燃烧的。
2、实验3:剩下的空气不能支持燃烧.
(1)想一想:饮料瓶中剩下的空气还能不能支持燃烧呢?
(2)学生实验:我们继续分组实验,按要求做实验(见书10页),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3)学生小组讨论总结:有什么现象发生?(火柴熄灭了,不再燃烧了。)
(4)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汇报讨论研究的结果。
(5)学生小组讨论总结:火柴不能继续燃烧,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剩下的空气不能支持燃烧)
(6)汇报讨论研究的结果。
(7)小结:剩下的这部分空气不能支持燃烧,也就是说,空气中有一部分气体是不支持燃烧的。
3、分组讨论探讨:根据以上的研究,我们现在可以初步确定:空气中至少含有几种气体?他们各有什么性质?(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支持燃烧,一种不支持燃烧。)
4、汇报交流探讨结果。
5、小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初步确定: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气体是支持燃烧的,另一种气体是不支持燃烧的。
6、那空气中除了有这两种气体之外,还有没有其它气体呢?猜一猜,你是怎么知道的?
7、阅读资料:空气的组成。(见书10页)
8、汇报:通过阅读,我们知道:
(1)空气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由哪些气体组成呢?
板书:
氧气21%支持燃烧
氮气78%
二氧化碳水蒸气……1%不支持燃烧
(2)你知道支持燃烧的气体是什么气体?
(3)不支持燃烧的气体可能是哪些气体?
9、实验4:证明空气中有少量的水蒸气。
(1)想一想:空气中有少量的水蒸气,你有什么办法证明水蒸气存在呢?
(1)学生观察实验:观察学生各自带来的冰冻矿泉水瓶,放置空气中,观察有什么现象产生?
(2)学生小组讨论总结:有什么现象产生?(瓶壁外有小水珠出现)
(3)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汇报讨论研究的结果。
(4)讨论:瓶子外壁出现小水珠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5)汇报交流讨论结果。(由于空气遇冷,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凝结成小水珠,附着在瓶外壁,说明了空气中存在水蒸气。)
(6)小结:空气遇冷,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凝结成小水珠,附着在瓶外壁。这个实验很好地证明了空气中存在水蒸气。
(7)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空气中有水蒸气?(把饼干放在空气中,时间久了饼干会变软)
三、总结:
1、现在,同学们知道三只蜡烛,为什么罩小杯的熄灭快,罩大杯的熄灭慢,不罩杯的不熄灭的原因了吧?
2通过探究性学习,我们对空气的成分有了具体的认识,说说空气由哪些成分组成?
3、关于空气的成分,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可提出来。
四、作业设计
请同学们上网查资料,了解二氧化碳、氮气的性质。
板书:3、空气中有什么
氧气21%支持燃烧
氮气78%
二氧化碳水蒸气……1%不支持燃烧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二氧化碳
教学目标:
1、知道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能灭火,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掌握制造二氧化碳的方法和往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提问:空气是由那些气体组成的?
2、通过上网查资料,你知道氮气有什么性质?
3、你了解二氧化碳吗?今天,我们来研究它。
二、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
1、了解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1)看书,认识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2)教师演示实验1:制取二氧化碳。
(3)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有很多,如我们呼出的气就有含量很高的二氧化碳。
2、实验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这是清石灰水,如果倒入二氧化碳,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猜一猜。
(2)学生分组实验:向澄清石灰水吹二氧化碳,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3)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发生了什么现象?说明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得怎样?
(4)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汇报讨论研究的结果:发生了什么现象?说明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得怎样?
(5)小结: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
3、实验3: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能灭火。
(1)学生猜测:向杯中吹入二氧化碳,阶梯状放置的燃烧着的蜡烛会不会熄灭?是否同时熄灭?
(2)分组实验,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下面的蜡烛先灭?
(3)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发生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下面的蜡烛先灭?这个现象说明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
(4)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汇报讨论研究的结果。
(3)小结: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能灭火。
三、总结:
1、通过探究,我们认识到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质?(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能灭火)
2、你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空气中有二氧化碳呢?(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
3、通过探究学习这两节课,我们知道空气有哪些成分?你需要空气中的哪些物质?不需要哪些物质?为什么?
四、作业设计:
1、上网查资料,进一步认识空气中各种气体的性质和作用。
2、预习《4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板书:
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能灭火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