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在起草的时候,老师需要考虑讲授内容要点,通过不断创新,老师们写教案时一定有着完整的思路,以下是骄才站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高中生物教案模板最新5篇,供大家参考。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篇1
复习重点:
1、世界和中国的人口增长趋势
2、人口增长对生物圈的影响
3、严峻的环境问题
4、人类发展和生物圈的关系
5、保护生物圈的对策和方法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总结、练习
教学仪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重点知识归纳
1、人口增长过快:地球上人口的承载能力大约是80亿。
2、和人类活动有关的环境问题主要有:酸雨、臭氧层遭破坏、温室效应增强、水污染、噪声污染和土壤污染。
3、酸雨:形成原因:工业生产中燃烧煤和石油等会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它们在空气中被氧化,进而形成硫酸和硝酸,随降雨落到地面。
范围:ph小于5.6的雨水。
危害:刺激人眼和呼吸道,影响农作物生长,影响鱼类和水生生物生长,腐蚀建筑物、雕塑等。
4、臭氧层破坏:臭氧层具有吸收紫外线的能力,破坏后,紫外线直接照射地球,导致皮肤癌患者增加,也可能对人眼造成伤害。
5、温室效应: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能阻挡从地球表面辐射到宇宙空间的热量,从而导致地球温度升高的现象。(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却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有利的)
6、水污染:指污染物排入水体,使水和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其中生物的组成发生变化,降低水体使用价值。污染物有工业废水、农业废水和生活废水。
7、噪声污染:种类有交通噪声、工厂噪声、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和家庭生活噪声。
8、土壤污染:大量施用农药污染了土壤。
9、垃圾处理的方法:焚烧、填埋、堆肥。
10、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废纸、废塑料、废金属、废玻璃)、不可回收垃圾(果皮、菜叶、剩饭菜)和危险有害垃圾(废电池、废灯管、过期药品)
二、重点习题讲解
1、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威胁,下列名词与环境污染有关的是()
①酸雨②臭氧空洞③白色污染④温室效应⑤赤潮⑥潮汐⑦噪声
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④⑥⑦c.①②③④⑤⑦d.①②③④⑦
分析:和人类活动有关的环境问题主要有:酸雨、臭氧层遭破坏、温室效应增强、水污染、噪声污染和土壤污染等。而赤潮是如何形成的呢?科学家认为,赤潮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污染。大家知道,有毒物质进入海洋时,会造成环境污染,危及海洋中动植物的生存,但是,大量涌进海洋的废水之中、并不都是有毒的东西,有些还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要素、如氮、磷和碳等,若这些营养盐过于丰富,这时就出现了"富营养化"现象,过多的营养物质会使藻类、鞭毛虫等生物繁殖得很快,就这样赤潮生物进行了爆炸性的繁殖,这些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后,就会把海水"染"红。赤潮来临时,鱼类常常大批死亡。由以上分析可知:选项c正确。
2、判断:平常下的雨也是酸性的,所以也可以称为酸雨。
分析:错误。只有ph值小于5.6的雨才称为酸雨。
3、判断:能够吃到野生动物或者能够使用野生动物做成的用品,说明自己很有品位。
分析:错误。野生动物的存在丰富了动物的物种资源库,物种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吃野生动物或者使用野生动物做成的用品,说明这个人愚昧无知,根本不是有能力的表现。
三、练习
1、选择题
(1)目前,我国采用的垃圾处理方法主要有( )
a、焚烧 b、填埋 c、堆肥 d、abc三项都正确
(2)下列哪种气体可以造成酸雨危害()
a、二氧化碳b、一氧化碳c、二氧化硫d、氮气
2、填空
生活垃圾一般分为三类:
垃圾,如
垃圾,如
垃圾,如
3、连线
水污染工厂排放的浓烟
大气污染生产、生活中排放的污水
土壤污染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产生的噪声
噪声污染向农田施加大量的化肥
答案1、(1)d、(2)c、2、可回收,废纸等;不可回收垃圾,如果皮等;危险有害垃圾,如废电池等3、水污染连生产、生活中排放的污水;大气污染连工厂排放的浓烟;土壤污染连向农田施加大量的化肥;噪声污染连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产生的噪声。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篇2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
(1)假如某地区正在流行“非典型性肺炎”(sars),一个患者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咳嗽,假如你是科技工作者,你该怎样对该患者进行诊断?
(2)在东南亚某地区,突然发现大量家禽不明原因的死亡,怀疑是感染了禽流感,假如你是科技工作者,你该怎么办?
(3)一个母亲患有一种遗传病,现她怀有一胎儿,怀疑也患有该遗传病,该如何对该胎儿进行检测,以确认他(她)是否患有该遗传病呢?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3相关内容,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上述问题并阐述自己的观点,小组记录员记录并整理本组观点。
对于“非典型性肺炎”(sars)、禽流感与遗传病检测的方式有很多种,如通过病理学等手段进行检测;而现代生物技术中的基因诊断技术可以使得上述疾病的检测更加快速、灵敏、简便,使得疾病的防治更为有效。
第一例基因诊断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是在什么时候?诊断的是何种疾病?お
推进新课
板 书:
二、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
(一)基因诊断
是1978年科学家对一位孕妇作了镰刀状贫血症的产前诊断。
那么基因诊断技术目前可以用来诊断哪些疾病因子呢?
通过多媒体呈示以下情景,教师对相关问题进行描述、分析。
基因诊断的对象主要有:
①病原微生物的侵入:一般侵入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可通过显微镜检查及免疫学方法进行诊断。但是,直接检测病原微生物的遗传物质可以大大提高诊断的敏感性。而在无法得到商业化抗体时,基因诊断就成为检测病原微生物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的唯一手段。此外,由于基因碱基配对原理的基因诊断可直接检测病原微生物的遗传物质,所以诊断的特异性也大为提高。目前,基因诊断已在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传染病的诊断中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②先天遗传性疾病:目前,大多数遗传病还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因而可对胎儿进行产前基因诊断。对确诊患病的胎儿实施人工流产是避免遗传病患儿出生的有效措施。
已有多种传统的遗传性疾病的发病原因被确定为特定基因的突变。例如: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可引起苯丙酮尿症;腺苷脱氨酶基因突变可引起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症(scid);而淋巴细胞表面分子cd40或其配体(cd40l)基因突变则可引起无丙种球蛋白血症。这类疾病的诊断除了仔细分析临床症状及生化检查结果外,从病因角度作出诊断则需要用基因诊断的方法检测其基因突变的发生。用基因诊断的方法检测这些位点的改变,不仅对临床诊断,而且对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③后天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肿瘤。虽然肿瘤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但人们可以初步认为肿瘤的发生是由于个别细胞基因突变而引起的细胞无限增殖。无论是抑癌基因发生突变还是癌基因发生突变,如果确定这些改变的发生,都必须进行基因诊断。
④其他:如dna指纹、个体识别、亲子关系识别、法医物证等。
假如某人患了流行性感冒,该如何进行治疗?
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抗生素或抗病毒类药物,多喝白开水,注意休息,几天之后就可痊愈。
板 书:
(二)基因治疗
你了解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症(scid)的疾病机理吗?这种疾病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抗生素或抗病毒类药物,多喝白开水,注意休息,几天之后可痊愈吗?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4基因治疗的相关知识,并思考上述问题。
患有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症(scid)的个体,其体内腺苷脱氨酶基因突变,不能正常合成腺苷脱氨酶,而该酶对于降解毒素是关键的,因此患者将出现免疫缺陷。由于是基因突变导致的疾病,因而不能用治疗流感的方法来治疗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症(scid)。
假如某人患了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症(scid),该如何进行治疗?
可以通过基因治疗技术来治疗该疾病。
什么是基因治疗?基因治疗的原理(基因治疗的两种途径)是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4中“基因治疗的两种途径”图群,并思考上述问题。
基因治疗(gene therapy)是指采用转基因技术将外源正常基因导入靶细胞,以纠正或补偿因基因缺陷和异常引起的疾病,以达到治疗目的。基因治疗(gene therapy)的原理是指采用转基因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患者的某种细胞中,体外培养使其增殖,然后输回患者体内,这样重组受体细胞因导入正常的基因,可以纠正或弥补缺陷基因带来的影响;或将带有治疗作用的基因通过载体直接送入患者的某些细胞中,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基因治疗技术能有效治疗疾病、提高人类健康水平,那么目前来说,是否所有的遗传性疾病都可以采用基因治疗?
不可以,例如神经细胞不能以基因治疗技术进行治疗。
进行基因治疗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
进行基因治疗必须具备下列条件:①选择适当的疾病,并对其发病机理及相应基因的结构功能了解清楚;②纠正该病的基因已被克隆,并了解该基因表达与调控的机制与条件;③该基因具有适宜的受体细胞并能在体外有效表达;④具有安全有效的转移载体和方法,以及可供利用的动物模型。
基因治疗的前景十分诱人,那么基因治疗的现状与前景如何呢?
……
课堂小结
(1)复合免疫缺陷综合征的基因治疗:1991年美国批准了人类第一个对遗传病进行体细胞基因治疗的方案,即将腺苷脱氨酶(ada)导入一个4岁患有严重复合免疫缺陷综合征(scid)的女孩。采用的是反转录病毒介导的间接法,即用含有正常人腺苷脱氨酶基因的反转录病毒载体培养患儿的白细胞,并用白细胞介素Ⅱ(il-2)刺激其增殖,经10天左右再经静脉输入患儿。大约1~2月治疗一次,8个月后,患儿体内ada水平达到正常值的25%,未见明显副作用。此后又进行第2例治疗获得类似的效果。
(2)我国复旦大学等单位对乙型血友病的基因治疗也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他们在兔模型的基础上,将人第Ⅸ因子基因通过重组质粒(pcmvix)或重组反转录病毒(n2cmvix)导入自体皮肤成纤维细胞,获得可喜的阶段性成果,相信不久的将来,基因治疗会在我国取得成功。
(3)总体来说,目前已批准治疗的病例约120例,其中约110例为肿瘤,遗憾的是,除黑色素瘤有些端倪外,全都未能成功。治疗了10余例单基因病,除ada缺乏症和乙型血友病有一定疗效外,其余都还在实验阶段。但人们再也不怀疑基因治疗不仅可能办到,而且指日可待。
你还了解其他生命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吗?
……
板 书:
(三)研究性学习交流
活动主题: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关于“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热点是什么”的研究性学习成果。
给活动的组织者与交流者几点建议:
(1)我们一定要本着“求是唯真、崇文扬善、创新臻美”的态度去做科学,注意每一个细节,以使我们第一次的研究成果经得起别人的推敲。
(2)我们要从“小”处做“大科学”,不要从“大”处做“小科学”。
(3)若以图片、表格等形式来反映研究成果,会让你的研究成果更容易被听众所接受。
(4)研究性学习需要提出自己的研究报告,同时也要让听众看到研究过程中的第一手资料,以增加研究成果的说服力。
(5)不妨向别人介绍一下自己在这个研究过程中亲历的一些事情以及自己的感受,这容易引起别人的共鸣。
(6)研究性学习的交流时间设置要合理,要给汇报者提供展示自己成果的机会,也要给听众提出问题、质询的机会。
板书设计
二、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
(一)基因诊断
(二)基因治疗
(三)研究性学习交流
习题详解
1.(略)
2.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与当代科技发展现状,利用报纸、杂志、书籍、电视节目、广播节目、互联网等手段,通过走访、调查、收集、咨询等方法,整理有关人类目前在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方面取得的进步与存在的问题的相关资料,并写成调查报告,在一定范围内交流、展示。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篇3
课题:第4节 免疫调节
i 学习目标
1. 描述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和功能;
2 识记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ii 学习重难点
1. 介绍抗体的发现、淋巴细胞的种类、分化和功能等科学研究过程,培养学生从科学事实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 介绍牛痘的发明以及科学家在免疫科学方面的研究过程,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教育
3. 概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两者的关系
iii 方法指导 自学质疑/交流展示
自学质疑、 交流展示、知识建构、基础检测、巩固练习、能力提升
一、自学质疑/交流展示
1. 免疫调节是通过 来实现的。它是由 、 和 组成的。
2. 人体抵抗病原体的攻击,有三道防线: 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是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 组成的。
3. 抗原体是指 ;抗体是指 。
4. 特异性免疫包括 和 。前者主要是细胞分泌 起作用;后者主要 是 使宿主细胞裂解死亡。
5. 过敏反应是指 ,其特点有 。
二、【基础检测、巩固练习】
1.关于吞噬细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只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b.吞噬细胞只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c.吞噬细胞不属于免疫细胞
d.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重要作用
2.下列过程中不属于体液免疫过程的是 ( )
a.抗原处理、呈递和识别的阶段 b.形成浆细胞
c.形成效应t细胞 d.浆细胞产生抗体与相应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3.给健康婴儿接种卡介苗,目的是使婴幼儿体内产生( )
a.浆细胞 b.效应t细胞 c.记忆细胞 d.抗体
4.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产生浆细胞
b.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分泌的
c.抗体一般可以直接杀死入侵的病菌
d.记忆细胞经迅速增殖分化,可形成大量的记忆b细胞
5.某种病毒已侵入人体细胞内,机体免疫系统对该靶细胞发挥的免疫作用是( )
a.体液免疫 b.细胞免疫 c.自身免疫 d.非特异性免疫
6.病毒侵入人体后,血液中会出现相应的抗体。抗体的基本组成单位及合成抗体的细胞器分别是( )
a.氨基酸和核糖体 b.氨基酸和高尔基体
c.核苷酸和核糖体 d.核苷酸和高尔基体
7.为使移植器官长期存留,病人要长期使用某种药物,该药物的作用是( )
a.激活免疫系统 b.使免疫系统变得“迟钝”
c.抑制术后感染 c.保证植入器官的血液供应
三、【能力提升】
8.用未感染过病原体的健康小鼠A和B做实验,过程如图所示,请回答:
b 健康 b 生活b
s疫苗 s病原体
a 健康a a死亡
(1)注射毒性强的S病原体后,由于__________________,所以B鼠能正常生活,A鼠则患S引起传染病死亡,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假如在给B注射S疫苗后,第二天就给其注射S病原体,则由于____________,B会______________。
(3)病原体进入小鼠体内后,识别它的是________,可以清除它的是___________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篇4
辅导教案
基础链接温故知新
一、生物体中的水
1.作为溶剂,水是生物体内物质运输的________。
2.水分子通过膜的扩散,叫________。当外界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会因________而发生质壁分离。细胞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中都有水的生成,在有氧呼吸中发生在________过程中,在光合作用中发生在________过程中。
二、水的生态效应
1.水循环:主要路线是从地球表面通过________进入大气圈,同时又不断地从大气圈通过________回到地面。
2.酸雨:是由于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所产生的________的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而形成酸性的产物,使雨水呈酸性。
3.水体富营养化:是由于水体受到如化肥等无机物的污染,使水生植物大量生长,造成水中生物死亡的现象。被人类排放到水体中的污染物包括8类:即家庭污水、微生物病原体、________、________(包括除草剂和洗涤剂)、其他矿物质和化学品、水土流失的冲击物、放射性物质、来自电厂的废热等。
一、1.载体
2. 渗透 失水 电子传递 碳反应
二、1.蒸发 降雨
2.硫和氮
3.化学肥料 杀虫剂
聚焦科技扫描知识
水利工程与生态工程是同步进行并且密不可分的,特别是对于我国等发展中国家,水利的开发利用又是必须的,水利工程的实质都是为了解决水资源的时间、空间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但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水利工程给环境可能带来负面的影响。
一、水利工程会打破流域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1.改善水库周边环境
由于调运大量的水,使的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增大,有利于植物的大量生长,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
2.防止洪涝灾害
三峡大坝的建成,有效地减轻长江洪水灾害对中游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平原湖区生态与环境的严重破坏,以及洪灾给人们心理造成的威胁。大坝还拦截了大量的泥沙,降低了下游湖区淤积的速度,有利于湖区对洪水的调节和蓄水。
3.改善大坝上游的航运条件
水力发电站
4.开发清洁能源——水电能
利用大坝水力发电,是可持续发展的清洁能源。水电与火电相比,可减少燃煤、燃油对环境的污染。
然而,大型水利工程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消极或不利的影响。
5.破坏原生态系统的生物生活环境
如果不按规律办事,单纯以水利工程建设为目的,会进一步增加水土流失的现象,如小湾水电站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现象非常严重。
三峡大坝建成后,该地区食物链结构破坏,例如中华鲟有到长江上游产卵繁殖的习性,大坝修建正好隔断了中华鲟溯河逆流的路途,使其繁殖和生存受到严重影响。
6.改变两岸土壤特性
由于生土浅表化,加之水库两岸的渗漏使地下水升高,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沼泽化,使植物不能更好地生存,在坡度较大地区还会诱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7.诱发地震
地壳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而为地震创造了条件。
8.水质的变化
由于库区水流速度减慢,如果两岸生活污水、工业污水不经治理就直接排放,可能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质恶化。
二、水利工程要与生态保护工程同步进行
1.河流湖泊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库区泥沙淤积,会影响库区及周围生物的生存。
2.河流是多种生物的栖息地和物种库
任何一条河流其上下游、左右岸的生物群落交织在一起,共生共存,处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
3.水利工程是人类自身发展必需的,要科学地规划、设计和管理。
纲举目张理清结构
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水利工程的实施,良好的经济条件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只有对自然规律的理解深刻才能自觉遵守自然规律,通过合理的、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将水利工程对生态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突破难点化解疑点
1.为什么说节水比调水更重要?
探究发现:解决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主要靠修水库多蓄水;解决水资源空间不均,主要依靠调水。但是我国水资源问题短缺,靠修水库、建调水工程,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建设节水型社会才是解决我国干旱缺水问题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
调水水量有限,改变不了北方地区人均水资源紧缺的根本格局。而且缺水严重的地区,仍然存在着严重的浪费水的现象。
治理污水确实需要花很多的钱,而且还不能增加水量,但非做不可。节水,是个建设什么样社会的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我发现
2.大坝建成会导致哪些生态环境问题?
探究发现:(1)移民问题
关系到人的生存权和居住权的调整,是当今世界性难题。
(2)对泥沙和河道的影响
从生态学角度讲,在河流上建坝,阻断了天然河道,导致河道的流态发生变化,引发整条河流上下游和河口的水文特征发生改变,导致上游泥沙淤积。
(3)水体变化带来的影响
水体容易受到污染,蒸发量增加等。
(4)对鱼类和生物物种的影响
特别是对某些鱼类洄游的影响。解决的办法有两个:一是建鱼梯、鱼道,二是进行人工繁殖。
(5)地质灾害
修建大坝后可能会触发地震、崩岸、滑坡等不良地质灾害。
(6)溃坝。
我的发现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有氧呼吸的过程
3、使学生理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4、使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意义
5、使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本质
6、使学生理解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这两种生物界最重要的两种生理过程的区别与联系
二、能力方面
1、通过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
2、通过让学生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异同,培养学生列表比较能力和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利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原理,提出使作物增产的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的理解,培养学生关心身边的科学的意识,同时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包括、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以及呼吸作用的意义等四部分内容。
1、呼吸作用的概念
教材中提及的呼吸的概念基本上和初中生物课本中提到的类似,只是更加强调发生的部位在细胞中,氧化的底物不只是葡萄糖,还有糖类、脂类和蛋白质,这部分内容对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呼吸作用原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有氧呼吸
教材首先指出有氧呼吸是高等动、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通常所说的呼吸作用就是指有氧呼吸。
接着教材给出了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在此基础上结合插图阐述了有氧呼吸全过程的三个阶段、并且指出了各阶段进行的场所:
第一阶段是葡萄糖脱氢,产生还原性氢、丙酮酸和少量的atp,这个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进行。
第二阶段是丙酮酸继续脱氢,同时需要水分子参与反应,产生还原性氢、二氧化碳和少量的atp,这个阶段在线粒体中进行。
第三阶段是前两阶段脱下的氢与氧气结合生成水,这一阶段产生了大量的atp,这个阶段也在线粒体中进行。
3、无氧呼吸
教材首先说明生物一般是在无氧条件下能进行无氧呼吸,并分别阐述了高等植物细胞的无氧呼吸及其场所、高等动物细胞的无氧呼吸及其场所。
然后教材对一些高等植物的某些部分在进行无氧呼吸时也可以产生乳酸又做了补充说明;同时教材还用小号字对有氧呼吸的进化做了简要的介绍。
教师在这里应补充无氧呼吸与发酵这一组学生易混淆的概念。
4、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
教材是以图表结合讲述的形式,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进行了比较。
5、呼吸作用的意义
教材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呼吸作用的意义,其一,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其二,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能量;在这里教师有必要对呼吸的意义作适当的补充,如:呼吸作用过程中的中间代谢产物是进行各物质转化的原料;再如有氧呼吸的出现对生物进化速度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等。
教法建议
1、引言
因为呼吸作用在初中生物课上也是重点学习的重要生物学原理之一,所以学生对呼吸作用的最基本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还是有基础的,因此引言可从学生已有的对呼吸的理解作为切入点,教师可设计问题串检测学生对呼吸的理解程度,并把引言和教材中的呼吸作用概念合并在一起进行教学。
2、有氧呼吸
(1)让学生比较初中和高中生物学课本所给的有氧呼吸的总反应方程式,在比较中体会有氧呼吸的产物与反应物都需要水这一事实。
(2)有氧呼吸的过程
①有氧呼吸过程程中的物质变化和atp的产生
在引导学生讨论以葡萄糖为底物的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时,可采用如下教法:教师一边写化学反应程式,一边让学生配平反应式,同时参看课本图解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a、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一个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两个分子的丙酮酸,同时脱下4个;在葡萄糖分解的过程中释放出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atp。
b、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两分子丙酮酸和6个水分子中的氢全部脱下,共脱下20个,丙酮酸被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在此过程释放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atp。
c、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前两阶段脱下的共24个与从外界吸收或叶绿体光合作用产生的6个o2结合成水;在此过程中释放大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产生大量的atp。
教师可指导学生把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进行表解分析。
(3)有氧呼吸过程中能量变化
教师应向学生说明,在有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1mol的葡萄糖在彻底氧化分解以后,共释放出2870kj的能量,其中有1161kj的能量储存在atp中,其余的能量都有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4)在学生完全清楚了有氧呼吸的三个步骤后,教师应提一些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深化对有氧呼吸过程的理解。
为使学生树立学以致用的观念,同时也是对上节课所学内容的复习,教师还可以提一些利用有氧呼吸原理用于生产实践的相关问题,供学生讨论,同时加深对有氧呼吸的理解。比如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
“如果有人向你请教怎么能长期储存农作物种粒、蔬菜或水果,你能利用学过的呼吸作用原理,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或措施吗?”
3、无氧呼吸
(1)无氧呼吸的概念
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生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可能会供氧不足?”,这样很自然地有了下一设问:“在缺氧条件下,生物体如何呼吸呢?”从而引入对无氧呼吸的学习。
教师应向学生解释我们平常所说的呼吸作用实际上指的有氧呼吸,它是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的。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高等生物称为无氧呼吸,如果是微生物(如乳酸菌、酵母菌),则习惯上称为发酵。
(2)无氧呼吸的过程
教师可采用一边写化学方程式,一边让学生配平反应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高等植物细胞的无氧呼吸过程及其场所、高等动物细胞的无氧呼吸过程及其场所。最后总结无氧呼吸的全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
第二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为乳酸。
为使学生加深对无氧呼吸的理解,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供学生讨论。
4、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从葡萄糖到丙酮酸这一阶段完全相同,只是从丙酮酸开始它们分别沿不同的途径形成不同的产物。
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表解的形式比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
教师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讨论话题,以强化对二者联系的理解。如可提问题:
①你每天都进行很多运动吧?你是否想过,当你进行不同形式的运动时,你的身体其实采用不同的方式为你供能呢?
②病毒进行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
5、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的异同
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表解的形式比较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的异同。
此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一些可供讨论的与人类生产实践相联系的话题来分析,以训练其分析问题的能力。如教师可问:
“你能利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原理,提出在农业生产中提高作物产量的具体措施吗?”
6、呼吸作用的意义
教师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呼吸作用的意义
(1)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能量;
(3)呼吸作用过程中的中间代谢产物是进行各物质转化的原料,例如,呼吸作用的中间产物丙酮酸,在酶的作用下可迅速转化为甘油、氨基酸、酶、色素、植物激素等各类物质。可以说,呼吸作用是生物体内各种有机物相互转化的枢纽,它把生物体的糖代谢、脂类代谢、蛋白质代谢等连成了一个整体。
(4)有氧呼吸的出现对生物进化速度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